天天看点

柔性的力量!那一次,她当起救助站宝宝的“第二个妈妈”

过去二十多年,广州市救助站管理站党员李连珍都在和救助工作打交道。在“救助”中,人们要面对的是一个个离家越来越远、流落远方的人,失去亲情的羁绊,而回家的方向也越来越模糊。

李连珍是一名民政人,同时也是一位母亲。面对救助工作中遇到的人生百态,她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为这份工作注入柔性的力量,让每一位服务对象在回家的路上感受到善意和温暖,同时也鼓舞更多失意的人重寻回归人生的信心?在母亲节当天,李连珍分享了她的救助故事。

□ 一颗慈母心托起未来的希望

李连珍自1996年起,便加入了民政服务队伍,参加工作以来,参与开展的救助工作数不胜数,救助和服务的对象更是成百上千,大家都亲切地称她“珍姐”。但在无数个救助个案中,印象最深刻的,还属一对母子的归家故事。

“这个床挪到侧边,对着空调出风口容易着凉;蚊子开始多了,蚊帐要提前准备好;准备一些柔软的小被子,睡起来舒服……”有一次,广州市救助站管理站准备迎接一位妇女肖某及其年幼的孩子。李连珍细致有条理地进行着救助区宿舍的布置,希望给她们一个温暖开头,收获一个幸福的归家结局。但她发现,肖某由于家庭原因,情绪消极,对于年幼的孩子不管不问。

那时候的李连珍,亦是一位母亲。她一边开导肖某,努力卸下她的心理包袱,一边负责起了照顾孩子的任务,为孩子细心准备了尿不湿、奶粉等各种婴儿必需品,还从家里拿来了自己孩子的小棉衣。她知道,没有一个母亲会铁石心肠,放弃自己的孩子。李连珍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和肖某聊天,谈起身为妈妈的话题,总有说不完的话。

正是在李连珍的感染下,肖某逐渐和孩子逐渐亲近,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也激发了自己内心难以割舍的母爱。2021年7月,肖某带着活泼可爱的儿子跟随家人踏上了回家的旅途。寄来了一面感谢锦旗给李连珍。而李连珍感叹道:“重温了一下带孩子的感觉,一个月的辛苦换来孩子的安稳健康,值得!”

□ 一颗儿女心温暖年迈的老人

李连珍常说,救助工作无止境,救助工作无小事,面对流浪人员特殊困难群体,要以一颗真心给予温暖和帮助。不少人记得,2017年,救助管理站收到了陈某的求助——她是聋哑人士,想要回家,但既不会手语,也不会写字,完全无法沟通,没有任何身份信息。因流浪多年,公安系统中没有登记陈某的相关户籍信息,也查找不到原始档案,为救助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陈某初来救助站时,对于陌生的环境十分畏惧。李连珍就常带着陈某经常晒晒太阳,关心她的饮食起居,如同儿女晚辈一般对她悉心照顾,耐心十足,期间不断尝试用肢体动作等各种方式沟通交流。在李连珍无微不至的关照下,陈某慢慢地熟悉了环境,脸上笑容多了,见到李连珍就拉着她咿咿呀呀“说”个不停,广州市救助管理站成了陈某当时的“家”。

与此同时,李连珍也从未放弃帮她寻找她真正的家,两年的时间里,李连珍先后通过全国救助系统、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广州日报等多个渠道推送她的信息,均无任何消息。但李连珍从未放弃,日复一日,直到2019年8月20日,市救助管理站收到了公安的人脸核查匹配结果。得知消息,李连珍立即着手与当地民政部门进行联系,三天后,陈某母子团聚。

□ 半米厚笔记本记录柔性力量

日夜巡逻、接收人员、回复咨询、电话沟通、救助安置、寻亲护送……李连珍的“救助风格”,独具个人特色。柔软,而有力量。

作为物资管理负责人,李连珍始终坚持把每一次的出库入库都细致到人,详细到分钟。负责公有财产发放时,她异常细心慎重,物品申领间隔多久,是否合理都在笔记本中详细列出,坚决避免不合理的物资浪费。这些年,她写下的笔记本摞在一起有近半米厚。

李连珍说,每天晚上,她都会记下当日工作内容,反省工作中的不足,并对第二天的工作进行细致的安排。“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要是自己经手的工作,例如安全检查登记、消防卫生检查、会议纪要和学习心得等,都会分门别类地记录在册,二十年如一日。这些摞在一起的笔记本,就在李连珍的工作台旁。

每个救助工作者的职业生涯里,都不会一帆风顺——寻亲未果的挫败经常上演,工作中也会遇到受助人员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被受助人员无故谩骂,被精神残疾的受助人员误伤,受到受助人员恶意攻击之类的事情也发生过多次。但在李连珍看来:“救助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做救助工作,就要注重细枝末节,做细做实,更要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能提早一点,救助对象就少遭一份罪,我多一些爱心,受助人员就多了一份温暖。看到失散多年的家人得以相聚、年幼无知的孩子得以茁壮成长,漂泊多年的老人落叶归根,所有的付出就有了最好的回报。”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