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東坡在烏台監獄的一百天|聽雨

被人像捉一隻小雞、逮一條野狗一樣抓到禦史台(俗稱烏台)監獄後,蘇轼想到自己可能會死于獄中,于是給蘇轍寫了兩首絕筆詩。但慶幸的是,蘇轼最終被有條件地釋放,活着走出了牢門。

後世的人們津津樂道于還算歡樂的結局、深厚的兄弟情誼,以及給蘇轼送牢飯時發生的烏龍,但是很少想象蘇轼是怎樣度過那段被調查的日子的。

《宋史·蘇轼傳》也寫得簡略:

“禦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語,并媒糵所為詩以為讪謗,逮赴台獄,欲置之死,鍛煉久之不決。神宗獨憐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

其實,蘇轼在獄中至少還寫過四首詩,禦史台裡的榆、槐、竹、柏各一首。他寫道:“故園多珍木,翠柏如蒲葦。幽囚無與樂,百日看不已。”這說明在獄中一百天左右的時間裡,在放風的時候,他認真檢視了監獄天井中的樹木。他心中不僅僅有生、離、死、别,還有榆、槐、竹、柏,他細細打量樹幹、樹皮、樹葉、樹籽,還觀察栖息在樹上的蟬與烏鴉。他将愁緒化作希望:“誰言霜雪苦,生意殊未足。坐待春風至,飛英覆空屋。”他在難以釋懷的憂郁中表現出一個博物君子的興趣。他用文學來寄托和疏解,以對自然的觀照來沖淡憤懑,排遣哀傷。

王維被安祿山抓住的時候也寫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文字是他們生活的調味劑,也是他們度過苦悶、困厄,借以逃出高牆的“過牆梯”。

和司馬遷一樣交不起贖罪金的蘇格拉底,沒能逃脫死刑,他發表了一篇《申辯》,然後平靜地喝下了毒芹汁。他用事實和語言為自己雪洗了冤屈,驅除了對死亡的恐懼。

丘吉爾患有抑郁症,他說,抑郁降臨時,就像一隻趕不走的黑犬在用尖利的白牙撕咬他的大腦。為了忘記這種痛苦,他在緊張的工作之餘寫下一本又一本厚書,多年後收獲了諾貝爾文學獎。在敦刻爾克潰敗後,他将自己沉浸在文字中,一遍一遍地推敲、修改自己的演講稿。

或許,很多人一生都自己的至暗時刻。生活不可能總是絢爛绮麗,五彩缤紛,有時看似行人安穩,布帆無恙,瞬間已曆青山萬重,但不知道何故風雨驟至,樯傾楫摧,一切戛然而止,雄圖煙消雲散。簡直無法可想。

用潘恩的話說,這或許就是“考驗靈魂的時刻”。在巨大的危難面前,是像韓信一樣高聲喊一嗓子:“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還是像蒯通那樣據理力争,或是像呂布那樣懇求:“公為坐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而相寬乎?”沒人知道答案。

我們不是《世說新語》雅量篇裡的人物,他們面對危難,常常是“神氣不變”,或者“湛然不動,了無恐色”,或者“意色舉止,不異于常”。或許,他們是有恃無恐,像《血色浪漫》裡的鐘躍民,總是潇灑随性,因為他還有援軍和退路。我們無可失去,無可憑借,無可倚賴,沒有安東尼那張扭乾轉坤的利口,沒有李密那枝感天動地的妙筆,于是擴大了不安,放大了憂慮,像徐庶一樣亂了方寸。

或許我們能做的是像蘇轼,像王維或者丘吉爾,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去面對和排解。在無可奈何時,去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在無法可想時,保持最低和最後的尊嚴。

生命中最難度過的那段時光不是等待,不是忍耐,不是煎熬,而是在煎熬中忍耐和等待。但是,在至暗時刻,火星子都能放出肉眼可見的光芒,突破臨界點,原子甚至能發出比太陽更大的光亮,就像那一首《時光》寫的:

“時光,人們常将你比作美酒,想要痛飲歡暢。不,你應是獵物,我要像花豹一樣追捕。你應是獵物,我要像蒼鷹一樣猛撲。對時光,應該狠狠撕咬、細細啃嚼,砸破骨、吮吸血;不要像喝水一樣,不加品嘗就溜入胃腸。要像重錨在暗的深海裡飛沉,壓榨出輕浮的氣泡。要像駿馬在夜的山徑上奔騰,銀蹄踏出火星。”

“像駿馬在夜的山徑上奔騰,銀蹄踏出火星。”或許,這才是生命最耀眼的色彩。

“聽雨”欄目征稿

教育人,你有多久沒有認真地品讀生活了?可曾觸摸“人間草木”?可曾留意“父親的背影”?可曾生發“秋天的懷念”?可曾感喟“小舍得”“小團圓”……我們在課文裡、在書本裡、在影視劇裡品生活,是否有去感受、思考真實的生活?

真實生活自有其萬鈞力量。給你命運的饋贈或給你時代的大山,予你雲天或予你歧路,送你小确幸也附贈小坎坷。“生活即教育”,教育人無數次提起陶行知的這句話,但你是否真的留心傾聽過生活留下的真谛?它曾予你怎樣的觸動、撞擊與思索?

《教育家》新媒體即日起開設“聽雨”專欄。風聲雨聲聲聲入耳,那些真實的生活故事、生活感悟,交予我們細細聆聽。不必局限于“教育”,社會百态,世事人情,一物一景,皆可入文。為自己的生活留一縷紀念,為他人留一份思考,為象牙塔中的學子,開一扇真實接觸社會、了解生活的窗。

歡迎老師、校長、學生投稿,體裁以散文、随筆為主,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END —

來源 |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創

作者 | 中國民主促進會湖南省委員會參政議政處副處長,法學碩士 甘正氣

設計 | 朱強

統籌 | 周彩麗

征集|“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

《教育家》發起的第二屆“尋找大國良師”公益活動近日啟幕。活動分為三部曲:

1.征集“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

2.出版《大國良師的樣子》叢書

3.推選“大國良師”

活動截止至2022年底。依據評選标準及參與要求,推選出10位“2022大國良師”,授予“大國良師”稱号,每位“大國良師”将獲得主辦方提供的成長獎勵基金10萬元(稅前)。

2021年11月—2022年6月,開展“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征集活動。

征集要求:參與活動的教師,撰文講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感觸最深的成長故事。以第一人稱撰文,體裁為叙事散文,字數在1000字左右。要求故事真實感人。文章擇優刊發《教育家》雜志、《教育家》雜志新媒體、學習強國等平台。

參與方式:在“光明教育家”App“尋找大國良師”專題頁面送出申報表及教師自述的“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申報表及“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需同步送出)。如僅參與“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征集活動(不參與“尋找大國良師”活動),将文章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文章中注明學校、姓名、聯系方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