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鹿劍林:步履情深

光陰荏苒,步履匆匆,轉眼間,我在濟甯這座城市工作生活已經二十八年。這些年正趕上改革開放的好時代,和着時代前進的節拍,生活變得日益豐富多彩,與這方熱土結下了不解之緣。回望四十年的足迹印痕,不禁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01

1978年,我開始上國小。身上的衣服是母親家織的粗棉布裁剪的,腳上的鞋子也是母親做的千層底。

除夕夜,穿上母親做的新鞋,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刻。

記憶中,母親一年到頭辛勤勞作,白天随生産隊下地幹活掙工分,晚上要紡紗織布,從來不知疲倦。臨近臘月,母親便不分晝夜為全家人趕做過年穿的新鞋,寒冷的冬夜北風呼嘯,半夜醒來,母親仍在煤油燈下納着鞋底,寒氣侵蝕着母親的雙手,那雙手不僅結滿老繭,還裂出許多大大小小的傷口,母親總是忍着疼痛,一針一線密密麻麻地縫,煤油燈豆粒大的火苗在我童年的夢裡溫暖跳躍,心中憧憬着能早日穿上新鞋,與小夥伴們挨家挨戶去谝一谝。

我家兄妹多,母親做的鞋隻能一人一棉一單兩雙,得愛惜着穿。下雨的時候,我常常把鞋子夾在腋下,光着腳上下學。若是趕上雪天,我們兄妹會搶着穿父親編的草鞋,那草鞋鞋底是木制的,鞋幫用葦纓編織,裡面墊上一層軟軟的麥稭,草鞋又笨又重,得趿拉着走,不多久鞋底會沾滿積雪,真是舉步艱難,一天下來,不僅腳踝酸痛,腳掌也會磨出水泡,本來就有凍瘡的腳又痛又癢。第二天,再也沒人願意穿。

02

1985年的鄉村處處洋溢着幸福與滿足,土地包産到戶已經六年,不僅徹底解決了溫飽問題,家家開始有餘糧有存款,我家還在村頭蓋起了五間大瓦房,購置了自行車、縫紉機、挂鐘、收錄機“三轉一響”。那年秋季棉花豐收,我随父親排隊兩天一夜,把三四千斤籽棉賣給棉廠,父親沾着唾沫仔細數着滿把的“大團結”,黝黑的臉龐堆滿笑意。我趁機提出懷揣了很久的一個心願――買一雙回力牌球鞋,父親爽快地答應,十四歲的我穿上了有生以來第一雙球鞋。那一年,我到鎮中學讀國中,常常在籃球場上跳躍飛奔,個頭就像夏天的高粱杆,一下子竄過一米七,腳闆兒也迅速膨脹,心愛的回力鞋變得越來越擠腳。“穿小鞋”的感覺實在不好受。聰明的我用剪刀在鞋前頭挖了兩個洞,大拇趾便像雨後的知了猴鑽出洞來,鞋子的空間舒緩了許多。

兩年之後的春節,在河南南陽公路工程隊幹臨時工的大哥回家過年,給家裡人買了禮物,我收到的是一雙白色塑膠底黑布幫的高跟鞋。這是我第一次穿高跟鞋,每當我氣宇昂軒地走進教室,總感覺第一排的女生盯着我看,十分惹眼。相比之下,母親做的“千層底”顯得笨拙而且土氣,正值青春期的我再也不肯穿母親做的鞋。

高中三年轉眼即逝,聯考之後的暑假,我到河南投奔大哥,利用假期在建橋工地打工。幹了一個半月,扣除飯錢領到八十三元工資,我花二十七元買了一雙皮鞋。暑假開學,我穿着這雙皮鞋邁進了大學校門。那時候,學校門口總會有三兩個修鞋攤,我讓修鞋師傅給釘上鐵掌,走起路來鞋底咔咔地響。有了這雙皮鞋,我才鼓足勇氣跟大二的學兄學姐學習交誼舞,自信地牽上了女同學的手。

03

九十年代初,在河南幹了十幾年臨時工的大哥“下崗”失業。他不願回老家種地,輾轉來到山西陽泉,做起了販賣旅遊鞋的小本生意。陽泉是礦區,錢好掙一些,大哥算是賺了第一桶金。然後,來到山東濟甯投奔已經參加工作的我,經營起地方名吃生意,算是有了一技之長,收入穩定,不久便在城市買了商品房。九十年代中期,三弟也來濟甯開餐館,生意做得比大哥的還要紅火,不僅買了住房還購置了越野車、門面房。

世紀之交,父親已經六十多歲。辛勤勞作了大半輩子,從土坷垃裡淘金,省吃儉用供我們上學,為我們弟兄仨蓋起三處院落。我們兄妹四個還算争氣,兩人大學畢業成為“公家人”,兩人從事個體經營,先後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在城市裡站穩了腳跟,不僅衣食無憂,而且日子一年比一年好。那一年,我們終于說服父親,割舍他傾注了二十年心血與汗水的責任田,撇下他千辛萬苦建起的三處院落,搬進城市和我們一起生活。從此,父母扔掉了下地勞動的解放鞋、膠鞋,換上了舒适的休閑鞋、皮鞋,開始了不一樣的城市生活。

04

1998年,我從機關分得一套九十多平米的福利房,專門在門後打了一個三層的鞋櫃。沒用兩年,發現鞋櫃打小了,隻能存放應季的鞋子,換季的隻好打包放進儲藏室。

2015年,我又團購一套四室兩廳的商品房。這次吸取教訓,訂做了一個兩米多高的大鞋櫃,容納四五十雙鞋子應該沒問題。然而,搬新家才三年,鞋櫃已經滿滿當當,不同季節、不同功能的鞋子每人不止三四雙。尤其是女兒,自從學會網上淘寶,好像衣服鞋子不花錢似的,隔三岔五會有“快遞哥”來敲門。我實在看不慣,責問女兒“你到底有多少雙鞋?”她竟然輕描淡寫地說:“我也不知道。”

05

今年春節前,我問父母想要什麼,過年了總得添件新衣、買雙新鞋。母親樂呵呵地說:“啥也不用買,過生日的時候,你們兄妹給買的新衣服新鞋還沒穿呢!”八十歲的老父親一遍遍感慨“四十年前盼着能吃飽穿暖,三十年前盼着實作‘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現如今要啥有啥,天天都像過年一樣,真是沒想到,沒想到啊。”

大年初一,一大家十六口人聚在一起吃年飯,男女老幼延續老家過年的習慣,人人新衣新帽新鞋,個個精神煥發興高采烈,争相訴說着一年來的新收獲、新變化、新生活,一張張笑臉洋溢着濃濃的幸福與滿足。

06

前不久,三弟開車陪父親回了一趟老家。父親惦記着老家的二叔,把穿不着的衣服鞋子帶去一大包。回來後,父親高興地像個孩子,不厭其煩地向我講述老家的變化:村西頭的小河水變清了,柏油路修到了家門口,家家用上了瓦斯自來水,精準扶貧搞起了蔬菜深加工,你二叔也有了“新農合”,村裡還建起了文化大院……平時話不多的父親講起來滔滔不絕,眼睛裡始終閃着淚光。天色漸晚,我起身告辭,父親送我到門口,他忽然拉住我,興高采烈地說:“對啦,還有一個事兒忘了告訴你――咱村的支書說,黨的政策越來越好,馬上要搞農村振興戰略,把咱家的地流轉給别人種,年底還能分紅……”

我情不自禁地笑他: “到城市生活了二十年,還沒忘記您的地!”

從父母家出來,一輪圓月已升上東天,空氣中花香彌漫。回我的小家要經過新世紀廣場和一個濕地公園,街道上車水馬龍,霓虹燈迷離閃爍,市民們踏着歡快的節奏,專注于廣場舞、交誼舞、健步走,千姿百态的鞋正舞動着激情與歡樂;樹林裡、花壇下,戲曲大舞台、K 歌小合唱此起彼伏,人們正把新時代的美好生活歌唱。

此時此刻,西裝革履的我不禁感慨萬千,深情回望時代的變遷和我們家走過的四十年,淚光朦胧中,我仿佛看到年輕時候的母親,她正俯身煤油燈下,一針一線為我趕做過年穿的新鞋,針腳兒是那麼細,那麼密,好像綿長的歲月,一刻不曾停息 ……

作者簡介:鹿劍林,山東省作協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理事,齊魯晚報【青未了】專欄簽約作家,詩歌散文見于《山東文學》《時代文學》《詩選刊》《星星詩刊》《詩潮》《散文百家》《作家天地》《當代散文》《遼河》《人民公安報》《聯合日報》等報刊,多次在全國和地方主題征文活動中獲獎。

壹點号 林深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