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長心理學|别讓讨好型人格毀了孩子一生

近日,一則安徽蚌埠二胎媽媽照顧弟弟,把哭鬧的姐姐鎖在廁所,姐姐哭着向媽媽說對不起的視訊戳中了網友的淚點,網友評論“姐姐害怕媽媽生氣,長此以往會形成讨好型人格”。

什麼是讨好型人格?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影響?家長該如何識别與應對,本期我們邀請專家詳細解讀。

心理專家:牟燕

中級心理治療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

名詞解釋

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态。讨好型人格的孩子,讨好背後的根本原因是低自尊。他們内心深處對“自己的品質和價值”抱有負面的信念,形成自己不夠好、能力不行、配不上的心理思維,活在一個自我建構的囚牢中,抑郁、焦慮、恐懼,遇到好的機會也不敢争取,很難擁有幸福的人生。

案例概述

讨不好别人

學霸女孩心生厭學

13歲的初二女孩小曼從小成績優秀。某天晚上,她突然發瘋似地尖叫:“我不想上學了。”小曼媽媽感到非常震驚,一向懂事聽話的孩子怎麼就叛逆了,耐下心來安慰她。可第二天,無論媽媽好話壞話說盡,小曼怎麼都不去上學。

媽媽這才慌了,把孩子送去心理咨詢。專家經過共情式傾聽,讓小曼打開心扉,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是:“我好像做什麼都不對,我好像生來就是個錯誤,我已經盡力努力學習了,媽媽還是覺得我不用心、不上進;我也盡力融入集體,跟同學搞好關系,可同學覺得我是個奇葩,孤立排擠我。我真的覺得活着很沒意思,也不想去上學。”

原來小曼爸爸媽媽是高知型,是完美主義者,他們對孩子要求也特别高,總是看到小曼的不足,很少鼓勵孩子。小曼努力學習隻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可她無論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父母的期望。

此外,小曼幼年時語言發育相對滞後,現在說話偶爾還會輕微結巴。為了獲得友情,她總是壓抑自己讨好别人,可始終被大家排擠。小曼長期生活在被否定、被批評、被拒絕的環境裡,産生了自我懷疑,“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的心理,内心極度痛苦,想通過不上學切斷一切煩惱。

專家采用表達性藝術治療和家庭教育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小曼發掘、分享、修複曾經的創傷,處理當下負面消極的情緒,重建自我認知,學會正确地接納自己、關注自己。

同時,專家向家長剖析錯誤的教養方式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提供新的養育思路,布置家庭作業,從各個方面調整教養态度與方法,重新連結良好的親子關系。目前,小曼已經回歸學校,逐漸适應學校生活。

成因分析

家庭教養是主因 高敏感是次因

1.個人因素:孩子高度敏感,自卑,自我價值感低,為了讓别人高興,哪怕自己吃虧也心甘情願。

2.家庭因素:控制欲強的父母,總是否定孩子的父母、自身是讨好型人格的父母,想把孩子打造成“完美小孩”,當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時,就會批評、打壓,甚至“情感綁架”操控孩子。

此外,不安定的家庭氛圍,父母整日争吵不斷,總是互相埋怨指責或者充斥着暴力等情況的家庭氛圍,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抛棄,而變得努力迎合父母的想法。

3.社會因素:孩子自我界限劃分不清、原則性不強,在人際交往中總是處于較弱一方,讓自己長期處于負性的情緒中。

專家建議

三招糾正孩子讨好型人格

1.提供健康、開明的家庭環境。父母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不要讓孩子背負不屬于他的責任。在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才不會壓抑自己,才能輕松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2.尊重孩子、無條件地愛孩子。家長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對待,尊重孩子的意願;“愛其所是”,接納孩子最真實的模樣;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傾聽和了解;發掘、關注孩子的閃光點,多元度地進行鼓勵。

3.及時放手,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有的家長自身屬于讨好型人格,總是違心地讨好他人,甚至要求孩子去讨好他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潛移默化地習得,并内化成自身的行為模式。家長要懂得及時放手後,讓孩子自己摸索,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此孩子才不會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沒有自我。

自我測評:符合以下特征可能屬于“讨好型人格”

1.害怕表達内心真實的想法和感受。

2.常常迎合他人,将别人看得很重要,把自己看得很低。

3.不懂得拒絕,對他人有求必應,拒絕别人覺得很難為情。

4.凡事都說好,不發表不同的意見。

5.認同感來自于他人,總是關注自身的缺點與不足。

END

本文選自《新家長報》969-970期

聲明:根據著作權法相關規定,轉載或引用新家長報原創稿件請标明完整來源:新家長報。本公衆号轉載之文圖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新家長報聯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