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話劇《青春萬歲》即将上線!編劇李婧:青春是充滿陽光的理想生命狀态!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

讓我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

和幸福的纓珞,編織你們。

央廣網北京5月5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朝花夕拾》報道,提起“青春”,你會想到什麼?青春的狀态,何以不老?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山東省話劇院等聯合出品的話劇《青春萬歲》即将搬上舞台。該劇改編自王蒙的同名長篇小說《青春萬歲》,小說展示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青年學生熱情洋溢的青春生活,刻畫了一批成長于新舊交替時代的青年人特有的精神風貌:她們有理想,有熱情,對生活積極樂觀。如今那個充滿活力、無限美好的青春,穿越大半個世紀,以話劇的形式再次來到觀衆面前,将給人們帶來怎樣的興奮、感悟與啟迪?話劇《青春萬歲》編劇李婧近日接受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朝花夕拾》節目主持人蘇揚的專訪。

話劇《青春萬歲》即将上線!編劇李婧:青春是充滿陽光的理想生命狀态!

50年代青年人的故事如何用現代觀衆視角、語言來表現?

記者:什麼原因讓您選擇了小說《青春萬歲》進行話劇創作?

李婧:因為今年劇院希望能夠推出一個跟青春、跟年輕人有關的戲,正好我之前讀過王蒙老師的小說《青春萬歲》,我就覺得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上,很适合把這本小說打造成一部從年輕人的角度和觀點出發來表達青春的話劇,于是劇院就決定嘗試改編這個小說,也就是這個原因開始了創作。

記者:您覺得在改編過程中,比較困難的地方在哪裡?

李婧:首先是篇幅方面。原著小說大概有25萬字,可是話劇有時長的限制,肯定不能把所有的情節、人物關系等都按照原著小說來改編,也不可能像電影那樣,因為電影有豐富的鏡頭語言。是以在改編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縮減篇幅,這就帶來了第二個問題,就是在改編的過程中,要重新架設人物關系和場景主線,将人物主要的情節沖突這條最重要的主線定義出來,這也不能說是困難,這是創作過程中必須要做的、很重要的工作。

其次,如何将這個描述50年代青年人的故事用現代的觀衆視角、觀衆語言去表現,這是我們大部分主創人員以及我在做劇本改編時考慮的更多的東西,就是跟現代的觀衆去聊什麼樣的話題,這些話題又如何與原著小說中的人物、情節進行糅合、對接與映照,我覺得這個可能是我們工作上的重點和難點。

記者:這更像一個探索的過程。

李婧:是的,是的!

話劇《青春萬歲》即将上線!編劇李婧:青春是充滿陽光的理想生命狀态!

《青春萬歲》編劇 李婧

如何讓現代觀衆去了解那個年代青年人的精神特質?

記者:那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您有沒有發現能夠穿越時代,在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青年人身上所共同表現出來的精神特質?

李婧:為什麼我們要堅持演這部劇,主要是因為我們想要表達“青春”這個話題。青春并不是一個時間、一個年代或者是一個人生階段,我覺得青春本身在于漫漫人生中,是一種心态、一種精神狀态。對于整個社會來講,青春也是一種信仰、一種精神特質,它不代表哪個年代而是充實在整個人類社會當中,并不會随着時代的改變而被磨滅,因為總會有一茬一茬的年輕人在奮進。那些即使已經不再青春的人,大多也保持着青春的心态,一種積極奮鬥、積極探索的心态,是以青春的話題其實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如果與現在對接,我覺得在特定社會環境之下的那批50年代的年輕人們是非常有活力的,非常能夠把自身的狀态與國家命運、國家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這是他們的鮮明特點。這個特點放在當今社會,跟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也是非常契合的。比如說很多新聞報道裡、影視劇中,周圍人提及或是親眼目睹的,一直奮戰在一線的早已不僅僅是80後了,不少85後90後甚至是00後的同學們已經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了一些不平凡的事情,他們将個人的前途命運跟整個國家、整個時代的命運相結合。我覺得這個精神核心是不變的,是以在作品中要把這個“核”牢牢地抓住,再由這個“核”出發去探讨一些年輕人更關注的問題,比如說關于學習動力的問題,關于信仰,關于成長和成熟,甚至關于愛情。

記者:王蒙先生是一位男性作家,他筆下的《青春萬歲》主要角色都是女性。您作為女性編劇,在改編話劇劇本的過程中有沒有在性别方面有更深的感觸或調整?

李婧:其實還好,因為在原著小說中,王蒙老師對這群年輕女同學的刻畫已經非常豐滿了,性格等各方面都很深入人心,我在改編的過程中,對于這些人物形象是很接受的。其實寫女性人物時男性的觀點可能更加客觀,角度也會更豐富。女性寫女性時更多去描繪細膩的内心變化,可能呈現出來的立體度不足。是以我覺得不需要去調整或是重新解讀,因為原來的人物性格就非常鮮明,在原著中也給了很多人物背景和人物故事,每一個人物的背後都有強大的内容做支撐。我們編劇要做的就是将這個人物更好地介紹給觀衆,如何讓現代的觀衆們去了解那個年代年輕人的精神特質,做的更多的就是關于角色的诠釋。

話劇《青春萬歲》即将上線!編劇李婧:青春是充滿陽光的理想生命狀态!

《青春萬歲》小說作者 王蒙

在故事的講述與人物的塑造上考慮了與現代觀衆的共鳴

記者:現在的年輕觀衆們比起灌輸式的表達方式,更喜歡自己去思考去發現,但話劇舞台上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詳細鋪陳背景細節,啟發式的表達效率難免低下,對此您是怎麼考慮的?

李婧:我非常同意,我跟年輕人溝通時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大家不喜歡灌輸,更喜歡共情和感同身受。我覺得這也是在提醒編劇,要将故事寫好,能讓觀衆聽下去、看下去。在整個情節設定中,需要精心編配,需要為表現人物而服務。無論是沖突的激化還是解決,都是為了更好地豐滿人物,最終展現人物的精神實質,讓大家産生共鳴。我在改編的過程中把跟人物有關的重點情節做提煉,糅合與人物關系相關的情節,把我們創作者想表達的内容豐富到人物的動作中去,包括形體動作、心理動作和語言動作等等。然後可能根據人物性格設計一些反複強調的台詞或動作,這也能夠讓觀衆在短時間内加深對人物性格的捕捉和感覺。

記者:《青春萬歲》的内涵非常豐富,如何在時長有限的話劇舞台上表現這種豐富的變化?裡面的節奏和層次是如何傳達的?

李婧: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我們把握了幾點:第一點是時間軸還是按照原著的順序。因為它本身講的是校園故事,高三最後一個學期,主人公跟我們普通的年輕人一樣,會經曆大小考、經曆節慶、經曆暑假以及重要的畢業時刻,我們總體上還是遵循了原著的這個時間軸。

第二點,我們在人物關系上做了一些調整,将重點放在了鄭波、楊強雲、李春這三個人身上,次要人物就圍繞着這三位主要人物的沖突主線來塑造,并将背景人物做适當的删減。在人物的塑造上也考慮了與現代觀衆的共鳴、與現代現象的對接。比如在蘇甯的角色塑造上,我們減弱了很多那個時代中關于階級的部分,而是連接配接到當今社會中不乏物質基礎但是精神極度空虛的部分青春期孩子們身上,通過蘇甯來影射這部分年輕人。呼瑪麗這個人物也做了調整,把她的背景虛化掉,通過這個角色來跟觀衆聊聊關于信仰的問題。在人物關系上,呼瑪麗和鄭波有很多的相處,鄭波在原著小說中是一個少年布爾什維克,有着非常崇高的信仰,但本人在生活中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反而非常平易近人、樂于幫助他人,他的這種崇高的光芒在平凡的學習和生活中處處閃耀,也希望用這種光芒去照亮身邊的每一個人。我覺得他們倆關于信仰話題的碰撞契機是很好的,通過這種人物關系的碰撞,讓觀念的輸出更加易于接受,更容易讓觀衆感同身受,而不是用灌輸的方式。

第三點,主要的場景和主線的架設,重點事件我們會保留,比如五一慶祝舞會等大場面。這些場景主要還是圍繞人物和人物之間主要沖突的産生、發展和解決來設定的,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鋪陳架設和穿插的過程。希望能夠通過這些重點的情節、人物關系的變化去增添話劇色彩,包括我們添加了一些情窦初開的部分,可能在那個年代我們不能講的太明白,但是在這個年代我們可以把它放到桌面上去聊,通過這個方式去表達我們改編創作者對愛情的看法,就是在适當的時間并且擁有愛的能力之後,再去品嘗愛情。

青春無關乎年齡,是充滿陽光的理想生命狀态

記者:《青春萬歲》是各部門溝通後的共同呈現,是合力展現出的效果,那各部門到底想通過這部新版話劇告訴觀衆們一個什麼樣的青春核心?

李婧:我們希望用這部話劇再現新中國剛剛成立的50年代,全國人民熱情開放、積極向上、自力更生的精神風貌,用一群年輕人的成長故事生動地闡述中國精神的時代内涵和龐大力量。希望用主人公充滿理想主義、集體主義、樂觀主義的氣質去诠釋積極樂觀、果敢奮鬥才是青春最靓麗的底色。也希望通過穿越70年的青春主題去表達青春是無關乎年齡、無關乎時代、無關乎群體的,它是一種燃燒的信念,是一種一往無前的勇氣,是充滿陽光的理想生命狀态,這就是我們特别想要表達的核心。

監制:白中華

記者:蘇揚

編輯:謝雨竹 王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