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话剧《青春万岁》即将上线!编剧李婧:青春是充满阳光的理想生命状态!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缨珞,编织你们。

央广网北京5月5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报道,提起“青春”,你会想到什么?青春的状态,何以不老?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山东省话剧院等联合出品的话剧《青春万岁》即将搬上舞台。该剧改编自王蒙的同名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小说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青年学生热情洋溢的青春生活,刻画了一批成长于新旧交替时代的青年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她们有理想,有热情,对生活积极乐观。如今那个充满活力、无限美好的青春,穿越大半个世纪,以话剧的形式再次来到观众面前,将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兴奋、感悟与启迪?话剧《青春万岁》编剧李婧近日接受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节目主持人苏扬的专访。

话剧《青春万岁》即将上线!编剧李婧:青春是充满阳光的理想生命状态!

50年代青年人的故事如何用现代观众视角、语言来表现?

记者: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小说《青春万岁》进行话剧创作?

李婧:因为今年剧院希望能够推出一个跟青春、跟年轻人有关的戏,正好我之前读过王蒙老师的小说《青春万岁》,我就觉得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很适合把这本小说打造成一部从年轻人的角度和观点出发来表达青春的话剧,于是剧院就决定尝试改编这个小说,也就是这个原因开始了创作。

记者:您觉得在改编过程中,比较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李婧:首先是篇幅方面。原著小说大概有25万字,可是话剧有时长的限制,肯定不能把所有的情节、人物关系等都按照原著小说来改编,也不可能像电影那样,因为电影有丰富的镜头语言。所以在改编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缩减篇幅,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在改编的过程中,要重新架设人物关系和场景主线,将人物主要的情节矛盾这条最重要的主线定义出来,这也不能说是困难,这是创作过程中必须要做的、很重要的工作。

其次,如何将这个描述50年代青年人的故事用现代的观众视角、观众语言去表现,这是我们大部分主创人员以及我在做剧本改编时考虑的更多的东西,就是跟现代的观众去聊什么样的话题,这些话题又如何与原著小说中的人物、情节进行糅合、对接与映照,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工作上的重点和难点。

记者:这更像一个探索的过程。

李婧:是的,是的!

话剧《青春万岁》即将上线!编剧李婧:青春是充满阳光的理想生命状态!

《青春万岁》编剧 李婧

如何让现代观众去理解那个年代青年人的精神特质?

记者:那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您有没有发现能够穿越时代,在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青年人身上所共同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

李婧:为什么我们要坚持演这部剧,主要是因为我们想要表达“青春”这个话题。青春并不是一个时间、一个年代或者是一个人生阶段,我觉得青春本身在于漫漫人生中,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状态。对于整个社会来讲,青春也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特质,它不代表哪个年代而是充实在整个人类社会当中,并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被磨灭,因为总会有一茬一茬的年轻人在奋进。那些即使已经不再青春的人,大多也保持着青春的心态,一种积极奋斗、积极探索的心态,因此青春的话题其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如果与现在对接,我觉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下的那批50年代的年轻人们是非常有活力的,非常能够把自身的状态与国家命运、国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他们的鲜明特点。这个特点放在当今社会,跟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也是非常契合的。比如说很多新闻报道里、影视剧中,周围人提及或是亲眼目睹的,一直奋战在一线的早已不仅仅是80后了,不少85后90后甚至是00后的同学们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一些不平凡的事情,他们将个人的前途命运跟整个国家、整个时代的命运相结合。我觉得这个精神内核是不变的,所以在作品中要把这个“核”牢牢地抓住,再由这个“核”出发去探讨一些年轻人更关注的问题,比如说关于学习动力的问题,关于信仰,关于成长和成熟,甚至关于爱情。

记者:王蒙先生是一位男性作家,他笔下的《青春万岁》主要角色都是女性。您作为女性编剧,在改编话剧剧本的过程中有没有在性别方面有更深的感触或调整?

李婧:其实还好,因为在原著小说中,王蒙老师对这群年轻女同学的刻画已经非常丰满了,性格等各方面都很深入人心,我在改编的过程中,对于这些人物形象是很接受的。其实写女性人物时男性的观点可能更加客观,角度也会更丰富。女性写女性时更多去描绘细腻的内心变化,可能呈现出来的立体度不足。所以我觉得不需要去调整或是重新解读,因为原来的人物性格就非常鲜明,在原著中也给了很多人物背景和人物故事,每一个人物的背后都有强大的内容做支撑。我们编剧要做的就是将这个人物更好地介绍给观众,如何让现代的观众们去理解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精神特质,做的更多的就是关于角色的诠释。

话剧《青春万岁》即将上线!编剧李婧:青春是充满阳光的理想生命状态!

《青春万岁》小说作者 王蒙

在故事的讲述与人物的塑造上考虑了与现代观众的共鸣

记者:现在的年轻观众们比起灌输式的表达方式,更喜欢自己去思考去发现,但话剧舞台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详细铺陈背景细节,启发式的表达效率难免低下,对此您是怎么考虑的?

李婧:我非常同意,我跟年轻人沟通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大家不喜欢灌输,更喜欢共情和感同身受。我觉得这也是在提醒编剧,要将故事写好,能让观众听下去、看下去。在整个情节设置中,需要精心编配,需要为表现人物而服务。无论是矛盾的激化还是解决,都是为了更好地丰满人物,最终体现人物的精神实质,让大家产生共鸣。我在改编的过程中把跟人物有关的重点情节做提炼,糅合与人物关系相关的情节,把我们创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丰富到人物的动作中去,包括形体动作、心理动作和语言动作等等。然后可能根据人物性格设计一些反复强调的台词或动作,这也能够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加深对人物性格的捕捉和感知。

记者:《青春万岁》的内涵非常丰富,如何在时长有限的话剧舞台上表现这种丰富的变化?里面的节奏和层次是如何传达的?

李婧: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们把握了几点:第一点是时间轴还是按照原著的顺序。因为它本身讲的是校园故事,高三最后一个学期,主人公跟我们普通的年轻人一样,会经历大小考、经历节庆、经历暑假以及重要的毕业时刻,我们总体上还是遵循了原著的这个时间轴。

第二点,我们在人物关系上做了一些调整,将重点放在了郑波、杨强云、李春这三个人身上,次要人物就围绕着这三位主要人物的矛盾主线来塑造,并将背景人物做适当的删减。在人物的塑造上也考虑了与现代观众的共鸣、与现代现象的对接。比如在苏宁的角色塑造上,我们减弱了很多那个时代中关于阶级的部分,而是连接到当今社会中不乏物质基础但是精神极度空虚的部分青春期孩子们身上,通过苏宁来影射这部分年轻人。呼玛丽这个人物也做了调整,把她的背景虚化掉,通过这个角色来跟观众聊聊关于信仰的问题。在人物关系上,呼玛丽和郑波有很多的相处,郑波在原著小说中是一个少年布尔什维克,有着非常崇高的信仰,但本人在生活中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反而非常平易近人、乐于帮助他人,他的这种崇高的光芒在平凡的学习和生活中处处闪耀,也希望用这种光芒去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我觉得他们俩关于信仰话题的碰撞契机是很好的,通过这种人物关系的碰撞,让观念的输出更加易于接受,更容易让观众感同身受,而不是用灌输的方式。

第三点,主要的场景和主线的架设,重点事件我们会保留,比如五一庆祝舞会等大场面。这些场景主要还是围绕人物和人物之间主要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来设置的,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铺陈架设和穿插的过程。希望能够通过这些重点的情节、人物关系的变化去增添话剧色彩,包括我们添加了一些情窦初开的部分,可能在那个年代我们不能讲的太明白,但是在这个年代我们可以把它放到桌面上去聊,通过这个方式去表达我们改编创作者对爱情的看法,就是在适当的时间并且拥有爱的能力之后,再去品尝爱情。

青春无关乎年龄,是充满阳光的理想生命状态

记者:《青春万岁》是各部门沟通后的共同呈现,是合力展现出的效果,那各部门到底想通过这部新版话剧告诉观众们一个什么样的青春内核?

李婧:我们希望用这部话剧再现新中国刚刚成立的50年代,全国人民热情开放、积极向上、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用一群年轻人的成长故事生动地阐述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庞大力量。希望用主人公充满理想主义、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的气质去诠释积极乐观、果敢奋斗才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也希望通过穿越70年的青春主题去表达青春是无关乎年龄、无关乎时代、无关乎群体的,它是一种燃烧的信念,是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是充满阳光的理想生命状态,这就是我们特别想要表达的内核。

监制:白中华

记者:苏扬

编辑:谢雨竹 王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