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責編的書上市後獲獎無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編輯這本《誰在敲門》書稿的時候,正值疫情的第一年,編輯梁文春也沒想到這本書出版的第二年獲獎無數,堪稱屠榜大戶。

是怎樣一本書,讓編輯淚流滿面?書裡暗藏着怎樣的細節,能勾起編輯記憶深處最為深刻的悲恸,喚起人類最核心的情感?

今天的“編輯說”邀請到了《誰在敲門》的編輯梁文春,談談她與《誰在敲門》的相知相遇,分享從一份手稿到一部赤誠之作背後的日日夜夜。

陪我度過低谷期的一本書

01

大家好,我是梁文春。作為編輯,當你沉浸式地做一本書時,你會享受做書的快樂,但同時也會有一種焦慮如影随形,這種焦慮就是,害怕一本好書沒有被更多的人看見。在我編輯《誰在敲門》這部長篇小說時,這種焦慮就一直如影随形,也成為我在做書的路上不斷探索的動力。

當拿到羅偉章的《誰在敲門》這本書稿時,我如獲珍寶,像對待一個新生兒一樣對它充滿了喜愛和期待。這是我不算漫長的職業生涯中與我情感連接配接較深的一部小說。因為熱愛,是以不自覺地投入了很多的熱情與精力。

責編的書上市後獲獎無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今年初,《誰在敲門》在2021年度榜單中橫掃各類重磅級的文學榜單,《當代》年度長篇五佳作品、《長篇小說選刊》金榜·領銜作品、《亞洲周刊》年度十大好小說、中國小說學會年度好小說、《揚子江文學評論》年度排行榜top3、《中國出版傳媒商報》年度十大文學好書、深圳讀書月年度好書100強,名人堂人文榜年度十大好書、收獲文學榜長篇小說十強等等。直到這個時刻,我持續一年多全身繃緊的焦慮才有所緩解。

這本稿子,從2020年初開始編輯。那時候武漢疫情剛爆發不久,整個春節都在居家隔離,到了三月份仍然是彈性上班,居家辦公。回想那時候,不僅是我,也許是全國人民最難熬的時期,看着抗疫的各種小視訊,常常淚目。在情緒如此低谷的時期,我開始居家編輯《誰在敲門》。

這部小說不僅人物衆多,而且人物關系錯綜複雜,在編的過程中,我不由自主地被小說裡的人物命運吸引,開始沉浸到小說中,與小說裡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仿佛随着許春明的視角,我也成了許家的成員,呼吸着清溪河、回龍鎮的空氣。在那個特殊的時期,這部小說給予了我非常重要的精神養分,支撐着我熬過了那段最低谷的時期。

整部小說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描寫父親的葬禮,這部分可以讓我們重新認識中國人的生死觀念。也許正如黃德海老師說的,中國傳統葬禮的儀式在某種意義上對亡者親屬的精神起到了保護的作用。“繞棺”“哭喪”這些環節,一是為了防止親屬因悲傷過度而暈厥,二是為了将内心深處的悲痛抒發出來,某種程度上保護了親屬的精神世界免受現實的傷害。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我反鎖在房間裡編着稿子,看到第四章大姐為父親哭喪的那一節時,不禁淚流滿面。它勾起了我記憶深處最為深刻的悲恸,這種悲恸是人類共通的,也是最為核心的情感,即對已逝至親的哀悼與緬懷。

是以,我寫下了一段話,作為封底的文案:“生而為人,不可避免的是,在人生的某個關卡,遭遇父母親的離世,至親的離世往往帶來不可跨越的悲傷。”在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生死離别面前,也許我們不僅僅是要學會認識和接納這種悲傷,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地認識死亡,并且真正地學會“放下”。

這部小說觸及了我内心最柔軟的部分,我也深切地體會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我們永遠都需要學會珍惜内心最柔軟的部分,那一部分才會成為最理想的土壤,滋養着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是以,我更加珍惜與這本書的“相遇相知”的緣分,希望這本書被更多的人“看見”,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負作者對我的信任。

從封面開始,就有講不完的故事

02

在封面設計方面,設計師提供了三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以類似樹葉的圖像構成一個“家”字,内封則是兩片飄落的葉子,預示着随着“父親”的去世,這個家也開始“樹倒猢狲散”。

責編的書上市後獲獎無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責編的書上市後獲獎無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方案一 左護封,右内封)

第二個方案同樣是綠色的。以太陽、樹葉、狗、蟲蠹等暗喻故鄉、鄉村。

責編的書上市後獲獎無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責編的書上市後獲獎無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方案二 左護封,右内封)

第三個方案,紅色的封面上像刀痕一樣粗犷的線條縱橫交錯,中間的符号看起來既像一隻飛鳥又像一個傷疤,這些黑色的線條實際上暗喻着不同的門框疊加在一起,而中間的黑色符号是鎖孔。同時黑色符号也可以看作人,暗喻着人被束縛在各種錯綜複雜的人際關系中。此外,它還可以看作是從俯視的視角看的燈籠,而“燈籠”本身正是小說裡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象,或者說“道具”,它象征着大姐活着的尊嚴。無疑這個封面寓意更豐富,闡釋的空間更大;從視覺效果來看,也更具沖擊性。作者也很滿意,于是當時便標明了這個封面。在内封上,設計師選擇了象征着土地的綠色,另一個備選的方案是灰棕色。但考慮到綠色與清溪河、故鄉、土地的氣質更加契合,綠色也代表着生命力和希望,且視覺效果張力更大,于是便選擇了綠色。

責編的書上市後獲獎無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方案三 左護封,右内封)

在成書的用紙和工藝方面,技編在印制工藝方面考慮得非常細緻,提供了非常專業的建議和指導。在确定用紙之前,技編讓紙張采購專員提前購買了單張的紙樣,讓數位快印店上機打了一個假樣,通過色差、厚度、質感來看紙張的實際效果。比如内封紙張克重太大會不會容易出現折痕、不同規格的紙張上機後會不會出現壓痕、在紅色大地紙上印白色的墨效果好不好,以及書脊考不考慮做鎖線的工藝,等等。

團隊的努力,隻為完美呈現

03

《誰在敲門》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但如何把一本純文學圖書的核心價值傳遞給讀者,引起讀者的共鳴,這往往是做書的過程中的重難點。在絞盡腦汁、反反複複修改文案之後,下一步是怎麼讓更多的讀者看到這本書。與營銷編輯以及市場部的老師充分溝通、商量後,我們決定采用“試讀本”的方式,讓更多的讀者通過試讀的方式來了解這本圖書。

責編的書上市後獲獎無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為了讓讀者從試讀本中汲取有效的資訊,我們在内容方面嘗試了兩個不同的版本,1.0和2.0版本,并且将1.0、2.0版在讀者群裡進行了意見征集。讀者提供的意見很寶貴,兩個版本都各有利弊,于是,在這兩個版本的基礎上做了版本3.0。這個試讀本推出之後,通過線上的活動與讀者互動,受到了讀者的喜愛與好評。

責編的書上市後獲獎無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一本好書永遠都不是一個人做出來的,它是一個團隊做出來的,每個環節都有着幕後的人員在默默地參與、付出。正是同人之間的齊心協力,這本書才終讓更多的人“看見”了。希望它能被越來越多的人看見,将其中的光與熱散播出去。

責編的書上市後獲獎無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哭了,搶不到冰墩墩的我,撸到了編輯們的私藏手辦!

責編的書上市後獲獎無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困在英國420天,他寫好的書舍不得給我丨編輯說013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