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口罩裡有臭味,大多是自己的口臭!刷牙時多1步,一周後呼吸甜的!

“嗨,朋友,你有口臭嗎?”

聽到這個問題,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

口罩裡有臭味,大多是自己的口臭!刷牙時多1步,一周後呼吸甜的!

(來源:doutula.com)

先别着急下定論,其實有口臭的朋友可真不少!

據統計,全球約有10%~65%的人曾患有口臭[1]。在中國,口臭患病率為27.5%[2]。

而最近,因為口罩戴得多了,很多朋友才認識到原來自己真的有口臭:

口罩裡有臭味,大多是自己的口臭!刷牙時多1步,一周後呼吸甜的!

(來源:新浪微網誌)

要面子的爸爸,終于在口臭面前低下了頭....

以前,“口臭”中傷的總是别人,是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原來自己一直在“出口傷人”。

自從戴上口罩,這一個多月來,病毒是啥樣不知道,口臭是啥味,很多人都明白了!

口罩裡有臭味,大多是自己的口臭!刷牙時多1步,一周後呼吸甜的!

怪事!口臭為啥總是臭别人

自己聞不到?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從人體結構來看,口腔後邊的軟腭部分,是和鼻腔連在一起的,鼻子聞不到口腔後部産生的氣味。

二是我們的嗅覺神經細胞長期與自己的“臭氣”待在一起,早就熏習慣了,聞不出來。

而戴上口罩後,口鼻同處于密閉空間中,口腔内的氣味就容易聚集。口腔裡呼出的濕氣、交談時的飛沫,會在嘴巴周圍形成局部潮濕溫熱的環境,容易引起口腔内細菌的滋生,在微生物的分解下,就更容易産生口腔異味。

是以,口臭遇到口罩,總是容易翻車!

那如何不靠戴口罩,就能悄悄發現自己是否有口氣問題呢?

網上有一種很流行的“30秒自測法”:

“把手腕伸出來,用舌頭的中段,舔一下手腕,等30秒唾液稍稍風幹後,再聞一聞舔的那個位置。”

但是,也有研究發現這個測試并不準确,可能導緻高估的結果[8]。也就是說,本來沒什麼口臭的人,也自己測出了口臭,把自己吓到……

更靠譜的辦法是,找個一次性塑膠勺(外賣便當裡常有)輕輕刮擦舌頭後部,聞一下幹燥的殘留物。

有勇氣的朋友,也可以對着身邊的人哈口氣,觀察他們的反應……

口罩裡有臭味,大多是自己的口臭!刷牙時多1步,一周後呼吸甜的!

(來源:giphy.com)

每天都刷牙,還是口臭!

這味道究竟從哪裡來?

口臭,确實和刷牙有很大關系,但也不全是刷牙的問題。

比如,吃完大蒜後,我們整個口腔都彌漫着蒜香味兒。

更可怕的是,即使刷牙漱口,也沒辦法馬上去掉大蒜的味道!

因為大蒜裡的氣味分子會從胃入血,然後再經血液到達肺,從肺裡經過呼吸道呼出來。

是以,剛吃完大蒜的人,就連肺也是“蒜香肺”……

因為喝酒、吸煙、吃洋蔥等引起的口臭,通常是從消化道或呼吸道直接發出的暫時性的異味,是生理性的,自己會消除[3]。

至于晨起時的口臭,其實與口腔幹燥有關。口腔在缺少“口水”時,自我清潔的沖洗作用減弱,細菌更易滋生,進而産生臭味氣體。一般認認真真刷個3分鐘的牙,也就沒了。

但是,有些口臭卻總是甩不掉,也掩蓋不了,就肯定要引起注意了。

這類口臭通常是病理性的,由于口腔或者其他系統性疾病引起的。據統計,80%-90%的口臭與口腔内因素有關[3],也就是醫學上說的“口源性”口臭:口腔内的細菌(主要是革蘭氏陰性厭氧菌)分解含硫氨基酸的代謝産物,主要為揮發性硫化物(VSCs),它是口腔内臭味的主要來源。

這些細菌主要存在于牙周袋和舌苔中。

口腔衛生狀況不佳、患有牙周病、齲齒、有口腔黏膜病(比如反反複複的口腔潰瘍)的人更容易招惹上口源性口臭[4]。

口罩裡有臭味,大多是自己的口臭!刷牙時多1步,一周後呼吸甜的!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另外有研究發現[9],舌苔是産生口臭的重災區!口氣中60%的揮發性硫化物,都是由舌頭表面的細菌産生的!(朋友們,刷舌苔很重要啊!)

口腔衛生環境變好了、治愈了這些疾病之後,口臭基本就能祛除。

而另外10%左右的口臭,則是由口腔外的原因引起,稱為“非口源性口臭”。比如咽、喉、肺和胃,這些和口腔鄰近的器官都可能成為氣味的來源。近些年的研究表明,世界上感染率最高的病原體之一——胃部的幽門螺杆菌(HP),或許也是口臭的源頭[5]。是以,有口臭的人,在排除口腔疾病後,一定要查查幽門螺杆菌是否超标。

總的來說,口腔環境和口臭的關系密不可分。我們要避免口臭,最可靠的方法還是要從口腔的衛生做起。

如何遠離“口臭”困擾?

生活中注意這5點細節,口臭跟你說拜拜:

1.早晚刷牙、飯後漱口。

時間要夠:每次最少2分鐘。

方法要對:目前推薦的科學的刷牙方法是巴氏改良刷牙法(水準顫動拂刷法)。

具體怎麼操作呢?可以看看這張動圖:

口罩裡有臭味,大多是自己的口臭!刷牙時多1步,一周後呼吸甜的!

(具體操作:将牙刷放在近牙龈緣處,毛束的尖端向着牙龈,與牙齒的長軸成45度角;

輕輕把刷毛壓向牙龈邊緣,使之略進入牙縫和牙龈處,短距離水準顫動,然後順着牙間隙上下拂刷。)

上下前牙内側的刷法:

口罩裡有臭味,大多是自己的口臭!刷牙時多1步,一周後呼吸甜的!

2.牙要刷,舌頭也要刷!研究發現,刷去舌頭上的舌苔能去除75%的揮發性硫化複合物[6]。雖然細菌可能再回來,但可輔助維持口腔健康,可以用軟毛牙刷輕柔拂刷,從裡往外帶過“舌苔”前後。

3.請用牙線認真清理食物殘渣和牙菌斑。

4.水要喝夠,保持口腔濕潤。喝水有助于唾液腺分泌更多的唾液,而且喝水對口腔有沖洗作用哦。

很多人表示戴着口罩喝水不友善,就懶得喝水了。其實,可以用吸管喝。

5.飲食控制。最好少吃有刺激性、氣味強烈(如蒜、韭菜、臭豆腐等)、不易消化、油膩的食物及熏肉制品。

戴着口罩時,想呼吸到清新的空氣,以下3點非常有用:

口罩裡有臭味,大多是自己的口臭!刷牙時多1步,一周後呼吸甜的!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及時更換口罩。注意口罩的衛生情況,普通外科口罩建議4小時更換一次;醫用防護口罩建議6~8小時更換一次;N95口罩戴着更悶,建議一次使用時間不能超過4個小時。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的建議,口罩可以根據使用情況重複使用(在非感染區、使用時間不長的情況下,口罩可重複使用不超過5次),不用時放在通風、無污染的地方晾曬[7],這樣才能在有效預防病毒的前提下保障自身口腔健康。

戴口罩前嚼點木糖醇口香糖,這樣可以掩蓋一些臭氣。

飯後漱口。吃完飯馬上溫水漱口,可及時清除殘渣、減少細菌數量。還有些人喜歡用漱口水,但記住,漱口水隻是暫時緩解口臭,不能替代刷牙和牙線,更不能長期使用,因為裡面的抑菌成分有破壞口腔内菌群的風險。

最後,騰訊醫典願你擁有清新的口氣,戴上口罩也能甜甜地呼吸!

審稿專家:許桐楷|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綜合二科 主治醫師

參考文獻

[1] Quirynen, M., Dadamio, J., Van den Velde, S., De Smit, M., Dekeyser, C., Van Tornout, M., & Vandekerckhove, B. (2009). Characteristics of 2000 patients who visited a halitosis clinic.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36(11), 970-975.

[2]Liu, X. N., Shinada, K., Chen, X. C., Zhang, B. X., Yaegaki, K., & Kawaguchi, Y. (2006). Oral malodor‐related parameters in the Chinese general popula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33(1), 31-36.

[3]Scully C,Greenman J.Halitology (breath odour: aetio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J]. Oral Dis,2012,18(4):333-345.

[4]續繁星,李曉宇,劉賀,金禮吉,徐永平. 口源性口臭病因及治療的研究進展[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1,11(04):791-794.

[5]張羽,陳曦,馮希平. 口臭與幽門螺杆菌感染的關系——病例對照研究[J]. 口腔醫學,2016,36(07):607-611.

[6] Cicek Y, O rbak R, Tezel A etal. Effect of tongue brushing on oral malodor in adolescents. Pediatr Int [J]. 2003; 45 (6): 719-23.

[7] Questions and Answers Regarding Respiratory Protection for Preventing 2009 H1N1 Influenza Among Healthcare Personnel

https://www.cdc.gov/h1n1flu/guidelines_infection_control_qa.htm

[8] Rosenberg M. The science of bad breath[J]. Scientific American, 2002, 286(4): 72-79.

[9] Yaegaki K, Coil J M, Kamemizu T, et al. Tongue brushing and mouth rinsing as basic treatment measures for halitosis[J]. International dental journal, 2002, 52(S5P1): 192-196.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