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作者:求是網

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求是》雜志編輯部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目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内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面對人民群衆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2024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7月在北京召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會議用“六個必然要求”深刻闡明新征程上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的重大意義,要求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曆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新境界,許多領域實作曆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為強國建設、民族複興注入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準确把握改革規律,科學總結曆史經驗,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一文,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12月至2024年3月期間的講話、文章、答問、報告等重要文獻,收錄了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具有很強的政治性、理論性、現實性、指導性。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即将召開之際,認真學習領會這篇重要文章精神,對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堅定不移将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現實意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廣東,“得風氣之先”的一片熱土,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

  2012年12月,黨的十八大之後第一次到地方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就來到廣東。在深圳蓮花山公園,總書記向伫立在山頂的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發出“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動員令。

  2023年4月,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首次地方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南下廣東,深刻指出:“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是長期不變的,一以貫之的。”旗幟鮮明的鄭重宣示,彰顯堅定不渝的改革決心。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

  1978年12月,我們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從那時以來,中國共産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不斷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世所罕見的艱難險阻,推動中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準不斷跨上新台階。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随着實踐發展,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日益顯現,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面對新沖突新挑戰,開啟了氣勢如虹、影響深遠的偉大變革。

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2023年3月10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圖為會議現場。 新華社記者 嶽月偉/攝

  波瀾壯闊的改革背後,是領航者的大氣魄大格局大擔當。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上司、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把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抓在手中。将全面深化改革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親自主持召開70多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上司小組會議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加強改革頂層設計;系統總結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寶貴經驗,不斷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為改革注入強大思想和行動力量;從“改革開放的視窗和試驗田”廣東深圳,到農村改革發源地安徽小崗,從對外開放新高地海南,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上海浦東,深入各地各部門考察調研,察實情、聽民聲、謀良策;部署和推進一系列改革攻堅戰,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

  改革實踐孕育科學理論,偉大變革有賴思想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銳判斷力、理論創造力,在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上作出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在新時代為什麼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怎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是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作為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重要抓手”。

  ——“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全面深化改革往什麼方向走,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上司,“是貫穿改革全過程的政治主題”;“我們黨上司的改革曆來是全面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我們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長期堅持,決不動搖”。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标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深厚的曆史底蘊”、“多方面的顯著優勢”、“豐富的實踐成果”,“既要堅持好、鞏固好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大陸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又要完善好、發展好大陸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斷把大陸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新時代謀劃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深刻把握大陸發展要求和時代潮流,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深化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必須堅持正确的方法論”。新時代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正确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要“正确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堅持黨的上司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堅持‘摸着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标導向相結合,堅持試點先行和全面推進相結合,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結合,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統籌各領域改革進展,形成整體效應”。

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建立全國第一個國際貿易“單一視窗”,開設全國第一批自由貿易賬戶,設立全國第一家外商獨資醫院、第一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公司、第一家外商獨資汽車制造企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挂牌以來,誕生了若幹個“全國第一”,在制造業、金融業等數十個開放領域,實作一批全國首創項目落地。圖為上海自貿區張江片區(2023年9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堅定不移推動落實重大改革舉措”。改革重在落實,也難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牢固樹立全局意識、責任意識,把抓改革作為一項重大政治責任,堅定改革決心和信心,增強推進改革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幹家,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扭住關鍵、精準發力,敢于啃硬骨頭,盯着抓、反複抓,直到抓出成效”;“通過改革有效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繼續把增強人民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來抓,堅定不移推動落實重大改革舉措”。

  ——“堅持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大陸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和開放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改革必然要求開放,開放也必然要求改革”;“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将長久不變,永遠不會自己關上開放的大門”;“中國将堅持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以高品質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各國開放合作提供新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明确了新的曆史方位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總目标、正确方向、原則方法、重點任務、政治保障等,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和理論武器。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曆史性偉大成就

  2013年11月,劃時代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擘畫,實作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內建、全面深化的轉變;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形成姊妹篇;2018年2月,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召開,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2023年2月,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召開,對繼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作出重要部署……

  推進市場體系改革、宏觀經濟治理改革、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改革等,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等,政治體制改革穩步推進;落實意識形态工作責任制,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文化體制改革紮實有效;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完善覆寫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等,社會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環保督察制度、河湖長制、國家公園保護制度等一系列創新制度适時推出,生态文明體制改革加快推進……

  新時代,一項項前所未有的改革舉措,不斷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不斷提高,黨和國家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中國式現代化展現出光明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這篇重要文章,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回顧總結改革工作的精辟論述:“我們提出的一系列創新理論、采取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都是革命性的,開創了以改革開放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的新局面。”

  這是組織方式的深刻變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挂帥出征,議大事、抓大事、謀全局,帶領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奮力突破、攻堅克難;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上司小組改為委員會,作為統攬全面深化改革的堅強中樞,謀劃頂層設計、凝聚改革力量;各地區各部門自上而下建構集中統一的改革上司體制、務實高效的改革決策機制、上下關聯的統籌協調機制、有力有序的督察落實機制,有效保證黨中央對全面深化改革的上司力和權威性。在黨中央集中統一上司下,全面深化改革從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內建、協同高效,蹄疾步穩、系統解決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政策性創新問題。

  這是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内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在謀劃改革過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不斷健全制度架構,築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黨的上司制度體系、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架構基本确立,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日漸成型,“中國之制”的治理效能愈益彰顯。

  這是人民廣泛參與的深刻變革。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平安中國建設、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廁所革命”、垃圾分類、清潔取暖……一件件關乎老百姓的民生小事,一項項被列入中央深改上司小組和中央深改委會議日程,一次次成為改革的關注點、發力點。戶籍制度改革讓1.4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加強基金互濟餘缺,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確定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強化兜底保障,房地産制度改革為1.4億多困難群衆解決住房難題;為中低收入群體減負,個人所得稅改革惠及2.5億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引導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2024“投資中國”系列活動德國專場4月5日在巴登—符滕堡州首府斯圖加特市舉行,活動吸引德國工商界代表超300人參加。圖為當日拍攝的活動現場。 新華社記者 任鵬飛/攝

  這是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的深刻變革。内陸地區從“後衛”變成“前鋒”,沿海地區開放發展更上一層樓,中國市場同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一帶一路”合作從亞歐大陸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檔案。自2017年起大陸連續7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2023年出口國際市場佔有率14.2%,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中國已經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是越來越多國家的主要投資來源國。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曆史性、革命性、開創性的。放眼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有這樣的政治氣魄和曆史擔當,敢于大刀闊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在這麼短時間内推動這麼大範圍、這麼大規模、這麼大力度的改革。

  實踐充分證明,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取得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新征程上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确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上司。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适應社會生産力發展調整生産關系,不斷适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築”;“我們提出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應大陸社會基本沖突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社會基本沖突總是不斷發展的,是以調整生産關系、完善上層建築需要相應地不斷進行下去”。

  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從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出發,科學闡明了“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深刻道理。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越是艱巨,越是要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的一個重大原則,并着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對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中央全會、中央深改委會議、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全國兩會、地方考察等多個重要場合,深刻闡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重點、主攻方向等重大問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一文,收錄了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

  ——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建構新發展格局,建構全國統一大市場,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加快形成有利于高品質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競争力;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提升民營經濟發展信心,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高标準市場體系,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依法規範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

  ——關于發展新質生産力。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适應的新型生産關系”;要“着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标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産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産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産力順暢流動”,“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關于統籌謀劃好其他各領域的改革。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謀劃好教育科技人才、政治、法治、文化、社會、生态、國家安全和黨的建設領域的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實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關于推動高水準對外開放。開放也是改革。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标準等制度型開放,高品質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加大制度型開放力度,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塑造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關于突出問題導向、完善改革落實機制。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産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着力解決制約建構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增動力、添活力”;“注重完善改革落實機制,推動改革舉措落地見效,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把大陸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新征程上,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内生動力,進一步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準開放,就一定能譜寫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篇章,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輝煌。

來源:《求是》2024/10

作者:《求是》雜志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