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怕被束縛,無論思想還是身體。
有個年輕人去釣魚,河裡魚很多,釣了不少。
奇怪的是,他把小魚留下,卻把釣上來的大魚扔掉了。
如此另類的行為,自然引人關注,要擱今天,肯定能成網紅。
路人問他:“你咋不把大魚留下,反倒扔掉?”
那人回答:“我家的鍋隻有八寸,放不下這麼大的魚啊!”

咳咳,很經典的冷幽默。可現實中難道你就沒有過?
和他相反的是汽車大王福特。這厮是個機械迷,整天擺弄機械,後來有人發明汽車,他也湊熱鬧,自己造汽車。
他在院子裡把汽車造好了,準備上路測試。助手卻發現了一個天大的問題:
“老爺子,你造的車太大,出不去呀!”
(原來福特要親身驗證“閉門造車”這個成語)
咋辦?衆人一籌莫展,福特一撸袖子,下令:砸牆,拓門!老子豈能受小小的門口束縛!
這就是福特的格局,不能讓門擋住車。當然,助手也有格局,就是怕自己萬一擅自砸了門,福特找他賠錢。
人要有格局,有視野,不能給自己設框。
可是,如果外來的框無法打破呢?比如,你被隔離在家了,你抑郁了,你想放飛自我了,該咋辦?
這種事情誰都可能遇到。我們遇到的是病毒,孔子當年遇到的是兵荒馬亂。
周遊列國的時候,孔子被困于陳國、蔡國之間,大概是今天河南、湖北交界的一帶。
孔子周遊充滿艱辛,不像後來的孟子,都被列國奉為上賓。
進不得、退不得,斷糧長達七天。派人報信求援吧,人還派不出去,無法與外界溝通消息。
基本相當于被隔離了。
人怕的不是被隔離,而是被隔絕了消息。今天我們居家抗疫,很多人之是以能熬一兩個月不瘋癫,一方面是因為物資充足,一方面是因為資訊通暢,通過手機可以迅速了解外界資訊,和外界無隔離感。
如果把手機沒收,你試試,用不了3天,你就能作出“别人笑我太瘋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著(feng)名(dian)篇章了。
孔子一行雖然隻被“隔離”了七天,但條件比現在差了太多,一是沒糧食了,隻能挖野菜充饑,師徒一個個蓬頭垢面的,十分狼狽。
前兩天我問了一個問題:子貢為什麼敢當着孔子的面,複述路人說孔子像“喪家之犬”的話?離散後遭遇困境,讓徒弟們看到了老師的狼狽相,不自覺地降低了老師在心目中的位置,是重要原因。
戰争和離亂,是一場革命,會極大地改變尊卑關系。
唐玄宗遭遇安史之亂,逃亡路上,糧食沒了,到了一個村子,村民們送了點窩窩頭之類的。唐玄宗本來想的大概是,将來好好回報一下雪中送炭的村民,哪料村民中出來一位老者,把皇帝一通怼:
你當年開元盛世,弄得多好!瞧你現在,把江山社稷弄成了啥樣!
如果不是戰亂改變了尊卑秩序,給村民一萬個膽,他也不敢說。皇帝遭難,他反倒成了救世主,自然就敢說了。
孔子也是如此,周遊列國,付出的不僅是物質代價,還有遭遇困境時的精神代價。
但孔子怎麼做的?很坦然。子貢不露聲色地借别人的口嘲笑他,他趁機自黑:
“此人對我相貌的描述一般,‘喪家之犬’倒是一語中的!”
幾人能有這肚量?
是以即便被困七日,“彈盡糧絕”,孔子不僅自己沉得住氣,還能給弟子鼓勁加油:“慷慨講誦,弦歌不絕”(《孔子家語·在厄》)。
弟子越是躺的躺、病的病,無精打采,孔子越是慷慨激昂,這叫大将風度。敵人沖上來,自己先慌了,能行嗎?就算唱了空城計,也要學諸葛孔明,要淡定。
不僅如此,這種困境之下,他竟然還能撥弦、唱歌,就更難得了。吃飽喝足了唱歌,那叫娛樂;窮困之中唱歌奏樂,那叫境界,叫格局。
高金國,進階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曆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6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