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發現:你經常說的話,會成為孩子未來的預言

大家好,我是布谷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些經常眉頭緊鎖,動不動就唉聲歎氣的人,他們一般都很悲觀?那些遇到一點小事,就喜歡抱怨的人,他們一般脾氣不好?

而那些每天樂呵呵,口裡總說一些如“太好啦”之類正面話語的人,他們一般都很開朗,而且積極樂觀,并且過得都不差?

這是怎麼回事?到底是什麼,在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呢?

一: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會有偏差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巴納姆效應”。

它指的是,一個人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很容易接受外來資訊的暗示。并且,他會籠統地認為,這些暗示很準确地描述了自己的特點,進而,對自己的認知出現偏差。

心理學發現:你經常說的話,會成為孩子未來的預言

我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說,她從小到大聽到父母說的話是:你是豬嗎?看你那丢人現眼的樣,長大能幹啥?你能不能上點心......

被一直這樣貶低,她真的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都做不好、做什麼都出錯。

是以無論是學校還是公司的大小比賽,她都不敢參加,哪怕别人覺得她有這個實力。即便大學畢業,她卻覺得自己不适合待在公司,而應該去小餐館當服務員。

當一個人,長期接受錯誤的暗示時,他就會對自己出現認知偏差。

他真的以為自己很差勁,做不好、做不到。但他不知道的是,真實的自己,到底是怎樣。

二:父母常說的話,會成為孩子未來的預言

孩子在形成自我認識的過程中,受影響最大的,是家庭。

尤其是6歲前的孩子,很容易就把父母對他的評價,直接當成自己的真實個性。

比如孩子看見人不喜歡打招呼,父母就解釋說:“我家孩子太害羞了。”

孩子做不好某件事,父母就說:“你怎麼這麼笨啊,什麼事都做不好。”

孩子不願意分享,父母強行搶過玩具,還不忘指責說:“你怎麼這麼自私呢?”

這樣的暗示多了,孩子就會自動把“害羞”“笨”“自私”等标簽,内化成自己的性格。

心理學發現:你經常說的話,會成為孩子未來的預言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指出,一個人的心靈,會引導他的行動。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笨”,那每搞砸一件事,他就會讓自己相信一次:看來我真的太笨了,連這都做不好。

而若孩子覺得自己能行,那他就會昂首挺胸,做什麼都積極。因為他樂觀的心靈,會引導他做出正面的行動。

“慢養”教育創始人黑幼龍,他的孩子,曾經也“不優秀”。

老二甚至在一次考試中,還得了0分。

看着這張挂零蛋的試卷,黑幼龍強行壓制自己的怒火,他沒有生氣指責,而是詢問孩子:

你是不是很緊張,才導緻考成這樣?

接着,他又鼓勵孩子說:“沒關系的,下次努力一點,一定能考好一些的。”

老二在父親的鼓勵和影響下,不斷發生着改變,甚至在30歲那年,成為了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副院長。他曾在寫給父母的信中說:

“謝謝你們,始終相信我是一個善良且充滿巨大潛力的好人,因為你們的耐心和不放棄,讓我從未放棄我自己。”

心理學發現:你經常說的話,會成為孩子未來的預言

一個孩子,對自己有怎樣的認知,他長大後,就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你經常說的話,真的會成為孩子未來的預言和命運。

三:做孩子最好的“預言師”

《心理暗示力》一書寫道,如果一個人,每天不斷給自己積極的正面暗示,那他就能變得越來越自信勇敢,喚醒最強大的自己。

我們平時可以怎麼做,給到孩子積極的暗示,喚醒他強大的一面呢?

描述具體行為,不說概括性語句

比如孩子主動分享,不概括說“你真好”,而是說:“我看見你把零食分享給了朋友,玩得很開心啊。”

孩子得到的暗示是:我是一個能分享的人,并且分享會得到更多的快樂。

孩子有些害羞,但當某一次他面對陌生人不怯懦時,不概括說“你太厲害了”,而是說:“我看見你表現得很大方,哪怕不認識這個人,你也應對自如。”

孩子得到的暗示是:原來我也能落落大方,那下次我能表現得更好,面對不熟的人不怯場。

孩子在這樣的暗示下,會慢慢忽略自己的缺點,加強自己的優點,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人。

心理學發現:你經常說的話,會成為孩子未來的預言

不急着給答案,多用“我相信”句式

我們跟孩子說“我相信你”,是相信隻要他肯動腦筋、努力嘗試,稍微多往前走一步,就一定能辦得到。

比如孩子跟你抱怨說,這個字我不會寫。你不要急着給答案,而是回答:“我相信你能借助工具找到答案。”

父母的肯定,會給孩子強大的心理暗示。它告訴孩子,不管遇到什麼,都不要氣餒,要相信自己!

心理學發現:你經常說的話,會成為孩子未來的預言

将破壞式交流,改成建設式溝通

“你為什麼不?”“誰讓你”“怎麼又”這類話語,都屬于破壞式交流。孩子一聽到你這些話,就會自動屏蔽雙耳,甚至還有逆反心理理理。

比如孩子對地上的紙屑視而不見,不要說:“你為什麼不把紙撿起來,屋子這麼髒沒看見嗎?”

你可以說:“地上這麼多紙屑,咱們現在該怎麼辦,才能讓屋子幹淨整潔起來呢?”

孩子做作業時,眼睛離書本太近,不要說:“你怎麼又看這麼近,眼睛瞎掉你就開心了嗎?”

你可以說:“把書本放遠一點,這樣眼睛不累。”

和孩子溝通時,多一些建設性意見和提問,少一些破壞式交流,孩子會更願意聽從。

心理學發現:你經常說的話,會成為孩子未來的預言

家庭,是孩子的起點,更能決定孩子未來的終點。

而孩子将來的格局如何,選擇什麼樣的人生,以什麼樣的态度去面對難題。這些,都可能藏在父母的語言裡。

是以,我們常說的話,真的會成為孩子未來的預言。

願每一位父母,都能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暗示,做他最好的“預言師”~

【圖檔來自網絡,侵立删】

作者簡介:布谷媽媽,一個善觀察、愛思考、有辦法的媽媽。專注兒童心理,讀懂孩子輕松養育,喜歡就關注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