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勸說24次:捐給國家吧

伴随着大陸五千年曆史的發展,也是遺留下來了不少的珍貴文物,但在朝代的更疊中,有相當一部分文物也是流落到了民間。

而除了文物之外,在民間還有着衆多的珍稀物品,與文物有着幾近相同的價值,可供曆史學家考究學習。

然而,縱然如此,在幾千年的流逝中,這些物件早已經作為了部分百姓的傳家之寶在代代相傳。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勸說24次:捐給國家吧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将其從百姓手中征收至國家,可謂是一件難事,早在1982年,專家就為了一張紙,先後拜訪了一位老農24次。

對老農來說,這張紙是祖傳了13代的家族寶貝,對于專家來說,這張紙也是不可多得的無價之寶。

然而,在專家24次的勸說之後,這位老農究竟有沒有妥協?在這張紙的背後,又有着怎樣的故事?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

01 鎮館之寶,得來不易

作為山東省内的城市,也許很少有人聽說過青州,但是與其他旅遊城市相比,青州卻有着自己的獨特優勢。

青州是一座古城,有着5000餘年的文明曆史,2200多年的建城史,而在青州中,較為值得一提的就是當地的青州市博物館。

其于1984年正式開工,1989年正式對外開放,在博物館中更是展出了5萬餘件各類文物,包括石刻、繪畫、青銅器、玉器等等,幾乎囊括了各種類型。

不僅如此,青州博物館還展示的有全國獨一無二的文物,那就是明朝時期趙秉忠殿試卷的原物,填補了大陸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有着重要的曆史意義。

而這份重要文物的由來也是頗具曆史故事,是當時時任博物館館長的魏振聖從一位老農手中千辛萬苦争取來的。

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魏振聖早已經卸任了館長的職位,成為了一位耄耋老人,但是提起當年和老農的故事,魏振聖仍然曆曆在目,心存遺憾。

按照道理來講,在魏振聖勸說下,老農同意将該物件上交給國家,魏振聖應該喜出望外才對,為何會心存遺憾呢?這還要從那段往事說起。

早在1981年,魏振聖被提拔成為了山東省青州市的文物管理局局長,與此同時,魏振聖也接到了一份任務。

那就是協助籌辦青州市博物館,該博物館的建成對于青州市有着重要的意義,是向全國各地遊客甚至全世界友人全方面展示青州文化底蘊的最好機會。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勸說24次:捐給國家吧

同時,也因為該博物館有着如此重要的意義,它的籌建自然也是繁瑣的,其中最需要煞費苦心的就是文物的來源。

作為當地的博物館,魏振聖自然是想要展出一些出土于本地的珍貴文物,兼具特殊性和獨有性。

正所謂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雖然青州是一座曆史古城,有着不少的名勝古迹,但是在這麼多年的程序中,文物幾乎已經被開發完畢,想要淘到一件嶄新的文物,并不是一件易事。

幾經打聽之後,魏振聖來到了一個叫做鄭母村的地方,這裡被稱之為是“文物村”。

據說,當年有很多的人來到該村子搜尋文物,都找到了不少的寶貝。

然而已經過了那麼多年,魏振聖不敢确定還有沒有遺留,于是便抱着試一試的心态來到了這裡。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勸說24次:捐給國家吧

02 趙家後人,祖傳寶貝

在與村民接觸中,魏振聖了解到漢代著名的經學大師鄭康成就曾經将鄭母村的香山選為了自己的墓地。

不僅如此,鄭母村更是人才輩出,先後有兩位狀元、六位進士和十一位舉人出自這裡,可以說是風水寶地。

甚至在村子裡設定的還有一座狀元書院,這令魏振聖很是興奮,仿佛是看到了希望。

随後不久,在攀談中,村民更是告訴魏振聖,村子裡有一位姓趙的老農,他們家有一件祖傳了13代的寶貝。

其實,這件事情在村子裡早已經成為了人盡皆知的消息,大家也都清楚這寶貝為何物。

鄭母村曾經出過兩位著名的狀元,一位是宋代時期的王曾,一位則是明代時期的趙秉忠,而這位姓趙的老農則是趙秉忠的後人趙煥斌。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勸說24次:捐給國家吧

他們家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寶貝也就是趙秉忠當年中狀元的試卷,這一消息無疑引起了魏振聖的極大重視,

早在科舉制度還尚存的時候,由于科舉制度管理的嚴格性,考取狀元并不是一件易事,甚至有很多人為此走火入魔。

于是,遺留下來的狀元試卷就更是少之又少了,如若魏振聖能夠為青州博物館獲得這一件寶貝,勢必會對籌建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是,随後不久,魏振聖便來到了趙煥斌的家中,想要對這寶貝一探究竟。然而,作為狀元趙秉忠的後人,趙煥斌的生活境況并不好。

甚至算的上貧窮,已經六十多歲的趙煥斌和妻子生活在一起,靠着務農為生,是地道地道的農民,這也是他們的所有生活來源。

趙煥斌的兒子則已經成家,與其妻子一同在外地打工,很久才回來一次,是以,趙煥斌一家如很多農村家庭一樣,過着簡樸且普通的生活。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勸說24次:捐給國家吧

魏振聖見到趙煥斌之後,并沒有直接表明自己的來意,而是表示自己來到當地進行文物考察研究。

對于魏振聖的到來,趙煥斌也很是歡迎,甚至還親自買了好酒好菜來招待魏振聖,雖然趙煥斌是一介農民,但是卻保留着一些文人氣質。

同魏振聖交流起來也是投機,在兩人聊到祖先趙秉忠的時候,趙煥斌明顯健談了很多,他告訴魏振聖。

原來,在當年,雖然趙秉忠才華橫溢,但這卻并不是縱橫官場的武器,再加上作為文人,趙秉忠一身正氣,這也就預示了趙秉忠仕途的不順。

是以,在趙秉忠考中狀元當上侍郎之後,卻備受排擠,久而久之,趙秉忠實在是無法忍受,于是便狠心離開了官場,回到了家鄉。

縱然仕途生涯較為短暫,但回鄉之後的趙秉忠仍然備受大家尊敬,趙家在當時也是風光一時,有着大家風範。

然而,這樣的光景并沒有持續多久,随着時代的更疊,趙家也是逐漸沒落,最終到了趙煥斌的時候,就隻能靠着種地為生。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勸說24次:捐給國家吧

03 登門拜訪,頻頻遭拒

對于趙煥斌的處境,魏振聖自然很是了解,兩人也是在交談中推杯換盞,最終酒過幾巡之後,兩人便都醉了,關于試卷的事情,魏振聖甚至都沒來得及問出口。

次日,按照計劃,魏振聖本該随着團隊一同去到他處,但礙于魏振聖心存遺憾,最終還是沒有就此說服自己離開,而是獨自留在了村子裡,暫時借住在了村委會。

住宿解決之後,魏振聖便片刻不敢耽誤,再次找到了趙煥斌,同他進行閑聊,有了一起喝酒的經曆,兩人的關系瞬間拉近不少。

于是,在魏振聖提出想要去趙家祠堂看看的時候,趙煥斌并沒有拒絕,趙家祠堂也就在趙煥斌家院子的後面。

一進去,魏振聖就看到了趙秉忠的排位擺在正中間,于是,魏振聖便以此為借口,表示自己聽聞當年趙秉忠考取狀元時的試卷尚且還儲存着,看能否有機會看上一眼。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勸說24次:捐給國家吧

誰知,方才還聊得十分盡興的趙煥斌在聽到這個請求之後,瞬間變了臉色,直接說到:“你聽誰說的?根本沒有這一回事?”

在趙煥斌的嚴詞拒絕下,魏振聖很是無奈,自然不能再就這個事情繼續攀談下去,于是沒一會便就告辭了。

魏振聖覺得村民自然是沒有理由騙他,那為何趙煥斌會聲稱沒有這一回事呢?為了弄清楚這一情況,魏振聖在第三天照舊去拜訪了趙煥斌。

此次前去,魏振聖則是誠懇地直接亮明了自己的身份和來意,表示自己此次前來是帶着籌建市博物館的任務。

如果家中果真存在村民們所說的試卷,那麼對國家來說則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以,希望趙煥斌可以拿出來讓他确認一下。

看着魏振聖如此懇切和小心翼翼的态度,趙煥斌自然是無法拒絕的,于是,便起身回到了裡屋,拿出了一個鐵皮盒子。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勸說24次:捐給國家吧

在趙煥斌的授意下,魏振聖小心地打開了盒子,隻見盒子中放置了一張用紅繩綁好的卷起來的紙。

見狀,魏振聖激動極了,為了不對紙張造成污染,于是,魏振聖帶上了手套,動作輕柔地打開了紅繩,将紙張平鋪在了桌子上。

頓時間,一張完好無損的明朝禮部侍郎趙秉忠考中狀元時的試卷映入眼簾,看到這樣一件珍貴的寶貝,魏振聖激動地片刻沒有說出話來。

親眼确認完試卷真的存在之後,魏振聖更是無法克制内心的情緒,小心翼翼地再次提出了自己的請求。

魏振聖希望趙煥斌能夠将試卷捐給博物館,由博物館代為保管,趙煥斌聽聞,沒有多加思考,便就拒絕了。

這無疑是一盆冷水直接潑到了魏振聖的頭上,讓他很是失落。但是與此同時,他也能了解趙煥斌的心情。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勸說24次:捐給國家吧

04 主動上交,傳家寶變國寶

按照輩分來算,趙煥斌是趙秉忠的第十三代傳人,而這張試卷也是作為趙家的傳家之寶代代相傳,由趙煥斌的父親親自轉交給了趙煥斌。

是以,對于趙煥斌來講,博物館的收藏固然重要,但是家族的使命和傳承同樣重要,這代表了趙家幾百年以來的榮耀和傳承。

而曾幾何時,趙家祖先也花費了很多力氣來将試卷完好儲存,種種原因都使得趙煥斌覺得不能讓試卷就此停止在自己這一代人的手中,應該将其繼續傳承下去。

這次遭拒之後,魏振聖明白,想要轉變趙煥斌的想法是需要花費一定時間的,于是,次日他便先回到了市裡。

但是自此之後的每一天,魏振聖都對試卷念念不忘,絞盡腦汁想着看有沒有其他方法能夠讓趙煥斌改變心意。

但是想來想去,如果有方法能夠讓人願意上交自己的傳家之寶,那便隻能是誠懇的态度。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勸說24次:捐給國家吧

于是,不久之後,魏振聖再一次來到了趙煥斌的家中,試圖對其進行勸說,不過這次魏振聖并沒有采取直球的方式,而是“曲線救國”。

給趙煥斌講起了趙秉忠的故事,其實,書籍中關于趙秉忠的記載并不多,但魏振聖搜集了很多與趙秉忠同時期的人物的資料。

由此來推測出了趙秉忠當時所處的環境以及可能會有的感受,不僅如此,魏振聖更是給趙秉忠普及了很多關于文物的知識。

對于這些,趙煥斌自然是樂意傾聽的,通過進一步的了解,趙煥斌也清楚了祖先遺留下來的試卷是一件得之不易的珍貴之物。

但縱然如此,做出将其上交的決定卻并不容易,是以,魏振聖這次還是失敗了,不過魏振聖沒有放棄。

自此之後,魏振聖幾乎每一天都來拜訪趙煥斌,給其講解大陸文物所經曆過的破壞,以及文物專家發現和保護文物的不易。

如此頻繁的拜訪,整整持續了将近兩個星期的時間,在魏振聖的感化下,趙煥斌的态度終于出現了松動。

農民家一張紙傳了13代,專家發現是無價之寶,勸說24次:捐給國家吧

趙煥斌表示願意犧牲小我,來讓這張試卷帶來更大的價值和意義,于是,魏振聖和趙煥斌很快就簽訂了捐贈協定。

魏振聖帶着這份試卷也是回到了市裡,繼續籌辦博物館,然而,就在1986年,博物館還在建設中的時候,魏振聖卻得知了趙煥斌去世的消息。

這令魏振聖很是遺憾和悲痛,對趙煥斌如此重要的東西,他在臨死之前卻沒能見到它被擺放在博物館中的樣子,而這也是魏振聖如今談起這段往事心存遺憾的原因。

當年,魏振聖為了勸說趙煥斌,足足登門拜訪了24次,由此可見,作為文物工作者,魏振聖是多麼地盡職盡責,令人佩服。

而趙煥斌作為試卷的持有者,能夠最終下定決心選擇将其上交,其勇氣更是令人欽佩,雖然沒能為趙家帶來一定的物質财富,但不可否認,趙煥斌的舉措再一次為趙家帶來了至高無上的榮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