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詩詞的曆史上,有着數不盡的絕句瑰寶。古人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來承諾一生;杜牧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來描繪江南绮麗風光;王維通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來突顯塞上風光。

但有這樣一位詩人,被稱作寫詩的鬼才,世人譽為“詩鬼”,是繼李白之後浪漫主義的又一位天賦詩人。他曾提筆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這一絕句,但是200年都無人能對出下句,直到宋朝一位失意的醉客才對出完美下句,那就是“月如無恨月常圓”。
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如果上天有感情的話,它也會像世人一樣蒼老,該絕句出自于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全詩意境獨特,借用漢武帝作為九五之尊,最後還是像秋風落葉般了此一生的事迹,來抒發作者的對于國家的痛和對于人生的悲。
而全詩中誕生的這一絕句,設想之獨特,被著名文史學家司馬光稱為“奇絕無對”,一方面借用上天來表達李賀的懷才不遇悲涼的心境,另一方面也展現出萬事萬物的變化是無情的,人生在世,面對艱難的處境,很多時候是無可奈何的。
李賀的一生就是天才出少年,但他滿腔的熱血卻被現實不斷地鞭打,他年少時出生于落寞的貴族家庭,從小還算無憂無慮,飽讀詩書,7歲就能作詩寫賦,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神童。但是科舉的失意,外人的嫉妒,看不到光明的前途,都在一次又一次地削弱他的光芒,直至27歲于家中病逝。
雖然他所經曆的一生是十分殘酷現實的,但他所留下來的詩歌卻是充滿浪漫幻想的。得不到世人的厚愛的他,卻能将自己的才情與想象力形成完美的結合。一首《夢天》與一組《馬詩》和這句千古絕句奠定了他作為唐朝三李的地位,其風格至今被後人所稱贊。
月如無恨月常圓
出自李賀之手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自問世的時候,就轟動一時,引起了無數文人比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就曾作對:“傷離懷抱,天若有情天亦老”,金末文學家元好問也提筆寫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間原隻無情好。”,除此之外,曆朝曆代都有無數的文人雅客來将其引用,甚至在詩歌界形成了一股文化傳承的風氣,可見其影響深遠。
但是在曆史的長河中,隻有一人對出了最為合适的下句,此句一出,驚動四座,這下聯就是宋朝石延年所寫的“月如無恨月常圓”。之是以他能一語既出,如此潇灑地寫出此句,也與他的經曆與心境有關。
石延年,也如李賀一樣重視科舉但都屢舉不中,最後在朝廷謀到了一個小職位,但沒幾年他就被人舉報,随後便免去職位。常人遇到這樣的事情,都會郁郁寡歡,但是他卻非常平靜,坦然地面對此事。他一生為人豪爽,愛好喝酒,此下聯便是在酒醉之時脫口而出,卻成就了千古絕唱。
隻此一生,知足常樂
雖然這上下聯是跨越兩百年才得以完成,但是這兩句看似對仗,卻展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境。同樣都是仕途不順意,但是在李賀那裡卻是惆怅凄涼的,表達了作者對于社會的諸多不滿。但是在石延年的手中,卻是灑脫的,他雖然有恨,但是卻是可以自我消解的。
人生在世,會遇到各種困境與挫折,但是卻要學會“知足常樂”。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曾經教導自己的學生時說過:“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天底下最大的禍端莫過于不知足,最大的罪過莫過于貪得無厭,是以懂得滿足的滿足,才是永遠的。
面對困境,隻有懂得知足,才能平順自己的心态,再次重新出發。而如若隻是一味的怨天尤人,那這一生隻會郁郁而終。
小結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無恨月常圓”這句從唐末詩鬼李賀的心中而來,直到宋朝豪爽的石延年才将其完成,看似一組上下聯,卻連接配接起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生。
看似平淡的生活,卻處處充滿着諸多的不如意,李賀的天才少年難中舉,石延年謀職卻落一場空,事情的發展總是不遂人所願,但是放平心态,懂得知足,才能更好的度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