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勞動者之歌|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動力

作者:長城網

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動力

——記全國勞工先鋒号、河北農業大學李保國山區開發與林果産業創新團隊

編者按

勞動開創未來,奮鬥成就夢想。

在全世界勞動者的共同節日“五一”國際勞動節即将到來之際,我省又一批勞動者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獎章,全國勞工先鋒号,河北大工匠,河北工匠等榮譽。他們躍動在田間地頭、工廠工廠中的房間、科研一線;他們勤學苦練、深入鑽研,勇于創新、敢為人先;他們的品質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煥發新光彩。

即日起,河北日報開設《勞動者之歌》專欄,報道其中幾位傑出代表,講述他們奮鬥追夢的故事。

“你走了6年了,每年不同時節親人們以多種形式紀念你,今天上午和你聊會兒天,晚上又上山和你說會兒話,拍了兩張夜景與你共享,樹也很有靈性,今天蘋果花開了,它們也想你了……”

4月10日晚,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研究員、李保國的妻子郭素萍在微信朋友圈裡訴說着對丈夫的思念。

6年前的4月10日淩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因病去世。他生前矢志于太行山區生态治理和群衆脫貧奔小康,35年如一日紮根太行山,用科技之手點石成金,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領10餘萬農民脫貧緻富。

李保國去世後,以郭素萍為帶頭人的河北農業大學李保國山區開發與林果産業創新團隊,傳承“李保國精神”,在“李保國太行山區精準扶貧模式”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動力。2016年以來,先後在河北、新疆、湖北等14個省、自治區的370餘個市縣教育訓練農民5萬餘人次,建立基地10個,受益面積260餘萬畝,累計新增産值12億元。今年,河北農業大學李保國山區開發與林果産業創新團隊被授予全國勞工先鋒号稱号。

科技創新,打造特色經濟林産業發展新引擎

4月22日,臨城縣趙莊鄉東溝村新改造的百畝核桃園裡,小小的核桃已挂上枝頭。正在樹下施肥的果農臉上綻放着笑容,再過兩年,這些核桃樹就能豐産,家裡又會增加一筆收入。

這裡曾經是一片核桃低産劣質園,品種混雜,且多數是實生核桃樹,栽植多年還不結果。去年春天,李保國山區開發與林果産業創新團隊通過高接換優技術,将這些核桃樹改接為結果早、豐産性好、品質好、售價高的“綠嶺”核桃新品種,幫果農們實作豐産豐收。

李保國山區開發與林果産業創新團隊成員、河北農業大學教授齊國輝是這一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從去年春天到現在,她多次到現場向果農們傳授嫁接前準備、嫁接技術、嫁接後除萌、修剪、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以及越冬防寒等各項管理知識。

齊國輝介紹,過去,由于果農對核桃良種認識不清,栽植品種良莠不齊,成林後出現多年不結果的情況,即使結果果實也是大小不一,果殼厚薄不勻,這成為困擾核桃高效栽培的主要瓶頸。他們科研團隊通過改劣換優實作低産劣質核桃園的良種化,以科學管理提高果實整齊度,提高核桃園機關産量、增加經濟效益。“據估計,改造後的核桃林畝産量将提高110公斤,畝産值提高2200元。”齊國輝說。

利用團隊成員學科門類齊全、經驗豐富、創新能力強的優勢,李保國山區開發與林果産業創新團隊破解了一道又一道制約産業發展的關鍵瓶頸問題,為大陸特色經濟林産業扶貧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

老蘋果園大苗原位重建早期豐産技術,是李保國生前未完成的心願。2018年,李保國山區開發與林果産業創新團隊在核心示範基地内丘縣崗底村實作了1年栽樹、2年有産、3年畝産蘋果近3000公斤的可喜成果。如今,這一技術已在灤州市雞冠山生态農業産業園區實作了完美複制。

紅樹莓是一種适合太行山丘陵地帶和平原地區栽培的見效快、效益高的第三代“黃金水果”。2014年,李保國帶着研究所學生從零開始研究相關技術。如今,李保國山區開發與林果産業創新團隊研發的紅樹莓高效配套栽培技術,使紅樹莓實作當年見果,三年豐産,畝産量750公斤,畝産值達1萬元以上。紅樹莓組培中心實作了工廠化育苗,年産苗能力400萬株以上,并開發出紅樹莓口服液、樹莓幹紅、樹莓“蚊不癢”等系列産品,其中紅樹莓口服液精深産品加工技術使産品附加值提高了15.7倍。

如今,綠色已成為人們餐桌上的新時尚。李保國山區開發與林果産業創新團隊以桃綠色生産為核心的新型果袋技術、廣譜性引誘劑技術、害蟲智能監測等技術的綜合運用,可使桃在采摘前免噴農藥的基礎上,蛀果率由30%以上降低到1%以下,畝增收3920元。

三産融合,樹立發展特色支柱産業新樣闆

山上碩果累累,山下瓜果飄香。橋下錦鯉成群,梯田蜿蜒起伏。灤州市雞冠山生态農業産業園區,也是李保國生前幫扶的最後一個基地。

以前這裡是溝壑縱橫、雜草叢生的一片荒山秃嶺。自2016年啟動開發以來,通過謀劃産業項目、完善基礎設施,僅用3年時間,這裡就建成集有機種植、特色養殖、生态恢複、觀光旅遊和農産品加工為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山區綜合開發區。

“李保國老師去世後,郭素萍等農業專家繼續來傳播新理念新技術,讓園區走上了高效生态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現代農業道路。”雞冠山生态農業産業園區董事長武鐵友說,日光溫室裡光溫水等實作了智能化管理,種植管理的各個環節都注入了科技元素。如今,這裡草莓、無花果、火龍果四季可摘。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路上,如何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鄉村振興的金山銀山?李保國山區開發與林果産業創新團隊因地制宜,樹立了多種發展特色經濟林支柱産業典型樣闆,繪就了一幅幅産業帶動緻富的優美畫卷。

在前南峪,根據當地特有的集體經濟模式,發展櫻桃、軟棗猕猴桃、紅樹莓等特色經濟林觀光采摘,同步發展加工産業,依托特有的抗大紀念館、李保國幹部學院等資源發展紅色旅遊、生态旅遊,形成“集體+農戶”的三産融合發展模式。

在崗底村,建立崗底村特有的分戶專業承包、分散經營管理、分類技術指導、厘清權力責任、分級獨立核算、統一品牌銷售的“五分一統”管理模式,以“富崗”蘋果生産及加工為帶動,推行以富崗企業标準和128道生産工序為主要内容的農業标準化生産經營模式,開創運作農産品商業品牌的先河,結合特色采摘、“李保國精神”宣講基地,形成“公司+農戶”的三産融合發展模式。

在臨城,中國核桃小鎮河北綠嶺果業有限公司集優質薄皮核桃品種研發與繁育、種植,深加工産品開發與銷售,生态旅遊于一體,創新以核桃為主線的“大園區+小業主”三産高度融合發展模式。

引育人才,把農民變成有知識有技術的職業農民

從3月13日至今,郭素萍一直在邢台臨城、崗底等地對果農進行技術教育訓練,在田間地頭向農民傳授春季果樹管理知識。“從目前來看,邢台核桃、蘋果及杏樹的長勢都不錯,坐果率很好。下一步我們要做好技術指導工作,從各個環節抓好果品品質,讓果樹結出好果,讓農民有個好收成。”郭素萍說。

“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是李保國生前的心願。他曾經30多年把課堂建在農村基地,把學生帶進太行深山,讓學生在生産實踐第一線,與農民群衆結合。李保國走後,李保國山區開發與林果産業創新團隊成員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時間為基層服務。他們在河北、新疆、湖北等14個省、自治區的370餘個市縣通過現場指導、電話、視訊等多種形式開展實用技術指導,把更多農民變成有知識有技術的職業農民。

近年來,一些地方由于農業生産收益低又辛苦,青壯年勞動力不願務農,“誰來種地”“地怎麼種”成為現實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郭素萍認為,一方面要提升農民的技術水準和綜合素質,另一方面要提高農業現代化水準,讓種地變得智能高效。

最近幾年,為更好地服務現代化農業,河北農業大學聯合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河北省農科院等多家機關攻關技術瓶頸,先後從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中國農科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引進太行學者、青年才俊4人,有力充實了團隊人才力量,形成特色産業與專業人才的有效融合。這支注入了新鮮血液的科技創新團隊,一如既往長年累月工作在科研、生産一線,全力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在今年清明節期間的“雲祭祀”李保國活動中,郭素萍通過“雲祭祀”留言:“我還像以前那樣,每年有300多天都在基層。你知道一走在太行山道路上為什麼渾身都是勁兒嗎?因為我站在新的奮鬥起點,向農業現代化沖刺。” (河北日報記者 方素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