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機年代,懂車的人買本田,電動機時代,此話還成立嗎?站在2022年這波近乎“瘋狂”電動浪潮中,參與感不高的本田,給不出一個肯定的答案。
北京車展推遲,“雲車展”接力,最近的重磅電動車,屬實有點多。先是奔馳寶馬釋出旗艦,再有smart“複活”,然後日系也紛紛打出純電牌,本田e:N、日産Ariya、豐田bZ前赴後繼。
本田也是首次正式表明All in電動化的決心,并在中國上線e:N品牌,這個鍵盤不友好的品牌名,不但和朗朗上口不沾邊,就連品牌首款車型,也高度疑似是一款“油改電”。
本田在電動化上本身已經慢了幾拍,看完本田新近的釋出,那種與燃油車時代的“反差感”,令人充滿疑惑。
新電圖的大廠“通電”2022系列,繼續關注車企巨頭的轉型。
1、如何看待“油改電”
原生的電動車平台還沒上線,但電動車是不能再拖了,本田去年就釋出了e:N,并宣布在兩家合資廠商推出第一款本田标純電車型。但随之而來的“油改電”争議,卻從未平息。
該如何看到這波争議?先上結論,看完本田的釋出會後,本田目前“油改電”的操作,可以了解為針對中國等區域市場不得不為之的權宜之計。
此次推出的e:NS1和e:NP1,是由本田中國工程師主導研發,并針對中國市場的車型,它們誕生于e:N Architecture F——一個前置前驅純電架構。

縱觀多家車企的純電專用平台,很少會特地分離出一個前驅架構,但這前驅車平台在燃油車上卻稀松平常。從本田官方的e:N Architecture F示意圖上可以看到,車輛底部的電池組形狀并不平整,從布局來看依然是油箱改電池的“老調”。此外,兩款新車的軸距資料,也和燃油版的缤智/X-RV一緻,均為2610mm,車身姿态也較為接近,加上底盤向下突出的電池組,是不是滿滿的“油改電”味道?
可是官方對于這一架構的話術,是這樣的:整合了高效率 高功率驅動電機、大容量 高密度電池、純電動車專屬車架以及底盤平台。本田并非沒有努力,和合資品牌以前一些粗劣的“油改電”車輛不同,e:N Architecture F還是盡可量相容了電車的許多特點,用Honda中國本部長井上勝史的話來說,這兩款車是本田以“絕對自信”推出的第一彈車型。
但當大衆有MEB、通用有Ultium 、豐田有e-TNGA時,本田這樣一個純電架構,卻是無法滿足大家對“技術本田”的期待。
我們之是以說,這是針對區域市場的權宜之計,是因為本田目前透露的資訊顯示,這一架構目前更多聚焦在中國市場的産品,而在北美市場,本田就幹脆懶得自己來了,從老朋友通用那裡共享Ultium,到2024 年推出 2 款與通用汽車共同開發的中大型純電動汽車。
綜上,在自己的原生純電架構投産前,本田用了“靈活”的方式進行電動車的投放。因地制宜本身是褒義詞,但用在本田上,卻多了絲無奈的色彩。
2、堆參數不可恥,沒有“爽點”才可怕
整場釋出會下來,本田把重心放在“重塑EV駕趣”上,還cue了其他電動車的“眩暈感”。
怎樣才能消滅掉暈車的問題?本田的做法是,針對中國消費者日常實際使用場景,在電控程式內建了超過普通EV車型40倍,高達2萬種以上的控制場景算法,能夠輕松應對各種行駛環境。本田是否能完美化解了暈車的問題,要交給後續的使用者來說,就許多媒體試駕的情況來看,e:NS1的駕駛感受更像是“順滑”的油車。
如果說一輛電動車行駛質感細膩像油車,不會“傻快”,那麼這也并非本田所獨有的,包括大衆ID.系列,豪華品牌BBA,甚至是豐田、通用在售的 EV,都有這樣的特點,它們繼承了品牌油車本身的優點,當然部分也是“油改電”車型。
電動車時代,單單以“駕趣”作為最大賣點,多少有些站不住腳。電動車沒有變速箱,線性的加速實屬家常便飯,像特斯拉Model 3這樣的車型,操控超越絕大多數油車,也已是共識,電動車的駕趣,輪不到一家車企來“重塑”,過分談駕趣,更是避重就輕的做法。
這并非否定本田電車的駕駛感,我們有理由相信,不論基于怎樣的架構,本田會在駕駛感上延續燃油車和混動車的優勢,做到電動車的第一梯隊,但這樣的前驅車架構,所帶來的問題也顯而易見,那就是架構的自由度、上限都不高,各式性能、續航、智能“怪獸”,乃至更先進的電池技術等,都大機率不會出現這樣的平台上。
而更讓人疑惑的,是本田稱自己的EV不依靠單純的參數堆砌,而是要超越顧客期待的“獨特價值”。難道,電動車堆砌參數都有錯了?
EV是ICV(智能汽車)的最佳載體,這已經是全球汽車産業發展的鐵律,強大的算力,遠超燃油車智能體驗,已經成為一輛電動車好壞的絕對标準之一,參數堆砌就是智能電動車的一大基礎。我們再次強調,并不否認本田在駕乘體驗帶來的優秀體驗,但對于一款優秀的EV來說,這遠遠不夠。
智能化上,本田已經在努力撕開自己的傳統标簽,e:N第一彈車型搭載了15.1英寸薄邊框中控、10.25英寸彩色全液晶數字儀表盤等,Honda CONNECT 3.0 純電動車專屬版本,還融合了AI語音助理、車家互聯、OTA線上更新等功能,新車還首次搭載了DMC駕駛員狀态感覺系統,這方面還是要給本田的突破點贊。
我們也曾對e:N首款車型進行過體驗,雖然它已經是本田量産EV目前的“天花闆”,但在芸芸智能電動車中,它的智能體驗遠遠談不上優秀。
如今,本田把自己在電動化的最新成果,投放在了中國市場,但就産品力而論,e:N系列還沒展示出足夠多的“爽點”,它依然像是一輛更新版的缤智/X-RV,價格貴了一大圈,但遠稱不上一個全新“物種”。
3、反擊的勇氣和後來者的困惑
本田不可能不焦慮。
其在中國的主要對手,南北大衆已經有自己的MEB純電平台專屬工廠,連在售純電架構車型已達達到3款(ID.4、ID.6、ID.3),大衆的起步同樣艱辛,但ID.目前已經穩定月銷破萬,不能說有多優秀,但已做到合資第一,還是遙遙領先那種。
日系的豐田,剛剛也通過兩家合資企業預售了bZ4X,新車基于e-TNGA架構的BEV專屬平台打造,全平電池布局、電池壽命、四驅越野等已成為技術标簽,電子線控轉向、異形方向盤更是驚喜之作,說bZ4X是豐田的新物種,應該不會有人反對。
是以,大衆、豐田的電動車布局,大緻做了全球統一,和本田的“因地制宜”出入極大,一向善于突破的本田,如今卻隻能充當“後來者”。即便在中國市場,本田電動車的體系力目前不及大衆、豐田,與特斯拉對比?那是更加沒有必要。
本田也很清楚,e:N Architecture F是個“過渡型”方案,在當下沒有基于純電的全新方案,這種吸收油車精華,強調駕乘感受的做法,隻是一種折中行為。
本田當然不會坐以待斃,甚至已經在内部進行組織體系的革新,從現有的按機車、汽車、動力産品劃分的組織架構中,分離出具有未來核心競争力的“電動産品和服務、電池、能源、移動電源包、氫燃料”,以及與此關聯的“軟體和網聯化領域”,并成立了新的組織——“業務開發本部”,由此提高靈活性,并增強産品的跨域協同。
從 2026 年開始,本田會推出采用“Honda e:Architecture”的産品,這個架構才是專用的純電平台,軟硬體将在這裡進行重組組合,到 2027 年,本田會在中國合計推出 10 款純電車,到 2030 年,本田在全球将推出 30 款電動汽車,年産量超過 200 萬輛。未來十年,本田表示還要投入約 8 萬億日元(約4千億元人民币)進行研發,電動化和軟體領域預計将投入約 5 萬億日元。數字隻是目标,後續一大堆軟硬體融合問題,仍有待本田解決。
純電時代到來,本田早已不在神壇上,要獲得燃油時代的對等地位,本田的船頭,還要轉得再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