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折疊屏手機先驅”柔宇科技的問題出在哪?

從急撤IPO申請,到“斷糧”欠薪,柔宇科技的争議就一直未斷。曾被行業标榜為“折疊屏手機先驅”的柔宇問題究竟出在哪?

“折疊屏手機先驅”柔宇科技的問題出在哪?

從“資本追逐”到“斷糧欠薪”

早在2018年10月,并沒有什麼名氣的柔宇科技搶在三星前釋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折疊屏手機“柔派”,那時的折疊屏手機并不像現在如此普遍,雖然很多頭部廠商都宣布開始研發折疊屏終端,但始終未見量産機型,即使是技術積澱極高的三星,也是在FlexPai上市後的幾個月,才推出了自研的折疊屏手機。

創立不久,柔宇科技便獲得來自松禾資本、深創投的數千萬元融資。2018年8月9日,柔宇科技獲得E+輪,估值高達50億美元。

2020年,柔宇科技進入《2020胡潤全球獨角獸榜》排名第70位, 同時位列《中國企業家》釋出的2020年度“中國科創企業百強榜”榜首。同年5月10日,柔宇科技獲得F輪融資融資金額為3億美元。

彼時的柔宇科技,被行業認為是颠覆面闆顯示行業的“獨角獸”,連知名天使投資人徐小平也為錯過它而懊悔。資本在其身上下“重注”,就是為了赢得下一個面闆時代。

柔宇科技的風光并未持續太久,在2020年12月31日遞交了科創闆上市申請僅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後,柔宇科技即主動撤回上市的申請檔案,技術、産能、良品率、商業模式等一系列問題開始顯現,柔宇科技在産業中的競争力引起了廣泛的質疑。

連年虧損的柔宇科技自身并沒有“造血”能力,公司在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累計虧損卻超過30億元。“斷糧”的困境直接導緻了欠薪,據多家媒體報道,不少員工開始在網絡上控訴柔宇科技拖欠薪資。

柔宇科技的問題出在哪?

在折疊屏行業還未成熟的早期 ,擁有比行業水準線更高的顯示技術、更具成本效益的成本以及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是實作突圍的關鍵要素。

首先,我們從技術路線來看,柔宇科技與傳統OLED産業路線并不一緻,目前全球研發柔性屏的主流螢幕廠商,如三星、京東方、TCL等,普遍采用的是低溫多晶矽(LTPS)技術路線,柔宇則選擇獨創的“超低溫非矽制程內建技術(ULT-NSSP)”。

按照劉自鴻的介紹,該技術相比LTPS制程溫度更低,可以降低裝置的投資成本,減小基材和薄膜的熱脹冷縮,提高良品率。

劉自鴻認為,“獨辟蹊徑”的技術道路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良品率,那事實真的如此嗎?

目前主流的柔性OLED生産線主要為5.5代線和6代線以生産剛性和柔性OLED。由于柔宇科技采用了不同于業内通用的ULT-NSSP技術,是以在“代線”的命名上,其也獨創一個所謂的“類6代線”。按照顯示面闆産業,不同的基闆尺寸對應不同“代線”的規則,一般代線越高,技術越先進。

據公開資料顯示,7家國内具備生産OLED企業中,4家具有5.5代線,分别是京東方、深天馬、維信諾和柔宇科技。

從建線時間來看,京東方最早為2014年,而柔宇科技的類6代(5.5代)線的建立時間為2018年,最晚。

“班門弄斧”主理人孫永傑對TechWeb表示,我們從公開資料整理可以發現,從建線成本投入及産能看,京東方為220億元(月産2K);深天馬為45.5億元(月産15K);維信諾為45.3億元(月産15K),相比之下,柔宇科技為110億元(月産15K)。柔宇科技對外宣稱的ULT-NSSP技術的建線成本和産能(包括與産能密切相關的良品率及市場需求)非但沒有展現出優勢,反而與友商存在相當的差距。

“從絕對産能看,柔宇科技的月産量僅為15K,是具備6代線國内廠商中最低的。而我們前面說過,産能與良品率和市場需求這兩個因素息息相關。是以,無論是哪個因素,還是兩個因素疊加,都證明柔宇科技在上述廠商中競争力的羸弱。”孫永傑說道。

沒有量産能力和産品良率的支撐,也讓柔宇科技的柔性屏産品銷售慘淡,一位在中關村從事手機銷售的老闆對TechWeb表示,幾年前還聽說過柔宇科技的折疊屏産品,但很快很多經銷商就不再進貨了,因為市場上并沒有很多客戶購買。

既然技術和成本相較于行業并未有明顯優勢,我們來看看柔宇科技産品的商業模式。

柔性顯示面闆企業的商業模式無非兩種,一是面向個人使用者的智能終端,二是為産業提供柔性産品,充當供應鍊企業。

市調機構Omdia釋出《2021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機市場追蹤報告》顯示,三星折疊屏手機已出貨超1000萬台,占據折疊屏手機銷量的88%,也是唯一折疊屏手機銷量過千萬的品牌。

從産業現狀來看,目前折疊屏手機使用者接納度并不高,尤其是對開折産品并未實作功能性突破。柔宇科技的産品最終銷售的結果與行業巨頭三星差距巨大。

從供應鍊角度來看,京東方6代線面闆覆寫包括華為OPPO、vivo等中國主流手機品牌、維信諾也成為小米、中興、LG、傳音等多個品牌客戶的供應商,柔宇科技在智能手機産業柔性OLED屏應用中所占份額極小,盈利空間十分有限。

試圖将柔性屏應用于消費、體育賽事、會議等B端行業客戶也收效甚微,在行業并未引起較大反響。

總結來看,無論是面向個人市場的柔性終端還是面向行業的供應鍊水準,柔宇科技并未打開市場。

從成立之初到現在,由于缺乏實質性業績的支撐,柔宇科技已是危機四伏,這也就不難了解為何頻繁鬧出“欠薪”等聲音,面對“技術”和“市場”的雙重挑戰,柔宇該何去何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