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圈大小事,你都能盡在掌握

騰訊創業 | ID:qqchuangye
“但最終,把握人生解釋權的,注定是我們自身對于生活的了解和創造。”
文/遊人
編輯/遊人
“嗚嗚最近水逆,事事不順,期待趕緊轉運吧~”
“你幹嘛嫌我房間亂,你不會是個潔癖吧?不對,你是處女座吧?!”
“你是巨蟹座?渣男!”
“我可是天蠍座!不要輕易惹我哦。畢竟我會記仇一輩子,360度的那種。”
相信無論是在上網沖浪,還是同僚聯誼時,這類星座印象的碰撞,已經成為豐富“談話内容和個體認知次元”的常見話語。
但是,2022年,事情在發生變化。
當你打開各類社交APP,尤其是以婚戀為目的的交友小程式、APP,面對95後00後年輕人時。從個人簡介到聊天内容,MBTI的出現頻率都遠大于星座。
于是,渴望脫單、試圖僞裝成00後的小編,不得不搖身一變成為“字母圈中人”。
于是,初入茅廬的我,開始勤奮刷起“MBTI meme”話題。
“無法共情的INTP,讓我看看你的真面目。”
“沒事,快來看我,我身上全是共情細胞”ENFJ如是說。
雖然梗有意思,但可以預想,在8個字母發生16般變化的組合時候,很容易導緻“圈外者迷”。
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發自内心的呐喊:“謎語人滾出中文網際網路!”;或者譏諷地問道:“lsp是什麼BT啊?”
前幾天,11年前的《甄嬛傳》每年還為樂視賺上千萬元的話題,沖上熱搜。不出意料,關于這一大熱劇集中人物的MBTI類型分析,網上也早就鋪天蓋地。
其中,關于甄嬛的類型,即便是圈内人也争論的不可開交,有說是ENTJ,有說是INFJ,還有将其分為兩個階段人格的。
正所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黑話,一群人有一群人的風騷。
85、90後,擁抱了PC網際網路時代的非主流與星座文化;
95、00後,則開始朝着鬼畜解構與MBTI體系,這類更加符合移動網際網路特征的潮流前進。
1
MBTI,網際網路人的神!
網際網路時代,人類社會的有趣場景之一就是:
計算機問你:你是不是AI?
你問計算機:我到底是什麼?
如果說,問天問卦、求神拜佛是人的原始迷信。
那麼,從星座到MBTI的性格分析文化,則成為更加契合人類自戀氣質的類型學産物。
PC網際網路時代,在QQ個人簡介上,大家注意到的都是昵稱、頭像和星座。
現在,如果你進入像即刻這樣的網際網路人群聚集社群,會發現個人簡介的标簽愈加豐富。
從清華、北大、某985的高校背書,到舞廠、鵝廠、開水團的工作履曆;從産品、營運、市場打勞工的崗位介紹,到jk愛好者、攝影愛好者、播客制作人的斜杠青年,凸顯出當代網際網路年輕人的社交底氣來源。
而最為顯眼獨特的,則是一串串諸如intp、infp、infj、enfp、entp的四字代碼。
這些代碼的統一稱呼,就是MBTI。
MBTI,全稱邁爾斯-布裡格斯類型名額(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套近年來爆火的人格測驗。
它通過讓你回答一系列題目,以二分法劃分并綜合判斷的方式,從多個次元總結你的性格屬性。
最初,心理學家榮格在其《心理類型》中,基于西方二進制論哲學思辨傳統,推導出人類的心理傾向在心理表現的各個次元上,也會呈現出相似的行動政策。
榮格相信,人與人之間表現出來的許多差異皆非偶然,而是緣于每個人的心理偏好。
人們接受資訊之後,最先回報的是什麼,或者哪種回報路徑更被依賴?
榮格認為,一種是感覺(S),即感官體驗、經驗意識等;另一種是直覺(N),即無意識的湧動。
比如你看到一個商品界面,如果最吸引你的是圖檔、文案,那麼你的感官回報就比較敏銳;如果吸引你的,是一種模糊的、籠統的心理互動,就好像在搜尋它是否具有吸引你的信号一樣,就更類似于直覺判斷。
其中,感覺的上升是天馬行空、無拘束的創意,直覺的上升則是我們通常說的靈感、第七感、悟性等比較神秘主義的不可測感。
在資訊按照一定路徑到達心理主體後,要進行處理和判斷。這時,處理和判斷的主程式,有着理性(T)和情感(F)兩種選項。
也就是,當你按照優先級和信念性的主導性進行事物判斷的排列時,是理性在牽引還是情感在牽引,也會形成差異。
比如你的口紅或者數位快遞到了,你是第一時間想要分享,還是先試用一段時間寫評測。前者是情感決策,充滿了激情和情緒的傳遞欲望;後者則是理性風格,充斥着慎重與認識邏輯的複刻。
同時,榮格認為在心理程式完成之後,如何最終與外界産生聯系,并在何處重構主體投射的決定,會有外傾(E)和内傾(I)兩種方向。
前者,是要将自己投射到公開的舞台之上;後者,則是在顱内KTV裡蹦迪。
比如你想要分享,隻願意私下和少數幾個朋友或者被問到的時候分享,就顯得内傾一些;而迫不及待的到處分享,自然更外傾。
在榮格提出這些傾向分别時,并未将其作為“人格特質”的理論支撐,而是認為一個具體的人可以在不同的事物進行中,出現即時性的動态的心理傾向。
就像或許你看某類産品對文案更感興趣,而另一類産品的的吸引力卻來自于你的直覺判斷;同時,你或許對某類事物傾向于私下分享,對另一類事物則傾向于積極的公開輸出。
榮格的追随者,則根據這一理論衍生出“榮格八維”功能模型。
即Se:外傾感覺、Si:内傾感覺、Ne:外傾直覺、Ni:内傾直覺、Te:外傾思維、Ti:内傾思維、Fe: 外傾情感、Fi:内傾情感八類。
在初具人格類型判斷的基礎上,作為心理愛好者的凱恩琳·布裡格斯和她的女兒伊莎貝爾·布裡格斯·邁爾斯,又為這一類型的決策輸出中,注入了判斷(J/結論化表達)與知覺(P/組織化表達)兩個次級次元,并将理性(T)和情感(F)作為感覺(S)和直覺(N)的次級次元,進而劃分出十六種人格類型。
後端意識領域的輸入回報+處理程式,前端表現領域的輸出傾向+展現形态,構成了更為完整的解釋閉環。
就此,MBTI體系正式誕生。
經曆過近80年的疊代流變,這一工業時代的性格解析模闆,不僅成為網際網路社交中最頻繁的談資之一,也在逐漸地塑造着網際網路人的認同傾向。
除了在網際網路社群裡,你會碰到MBTI相關的資訊。在網際網路産業的各個角落,MBTI的觸角也變得無所不及。
網易雲音樂一年刷屏幾次的朋友圈營銷,比如“你的榮格心理原型”、“測一測你的人格主導色”等H5策劃,與MBTI都有或多或少的借鑒性,且其核心傳播人群也多是MBTI的信徒。
在科技網際網路企業的招聘和人才篩查上,MBTI成為考察人才可靠性和區分度的一種熱門工具。
《俞軍産品方法論》一書中曾披露,滴滴産品組組織的MBTI人格類型測試中,有60名産品經理參加。其中,INTJ(内向直覺思維判斷,專家型)、INTP(内向直覺思維知覺,架構師型)、ENTJ(外向直覺思維判斷,領袖型)三類占到了60%。
這種密集性,也一定程度上驗證了MBTI測試的有效度。
另外,無論是在微網誌、豆瓣、知乎等圖文内容社群,還是抖音、B站、小紅書等視訊内容社群,活躍的MBTI部落客、愛好者、科普者,都是成群結隊。
微網誌話題#MBTI#的閱讀量達到13億左右,讨論次數近30萬;話題#mbti meme#已有超21億次閱讀,抖音mbti相關短視訊也累計播放超10億。
不止如此,諸如#infp#、#mbti人類圖鑒#等話題屢上熱搜,也一次次沖擊着人們對于MBTI的認知和好奇。
甚至于,一些文娛IP也被卷入讨論漩渦。
比如哈利·波特是具有冒險精神的ISFP,赫敏是激進澎湃的管理者ESTJ。
鋼鐵俠是外向型的企業家人格ESTP,蜘蛛俠是可愛小狗ENFP,奇異博士自然是智商拔群的INTJ。
不過,MBTI雖然在部分網際網路人群中如星星之火,有燎原之勢。
“隻是另一種類似于星座的娛樂罷了”、“MBTI都是僞科學,心理專業氣死”、“這些标簽都是裝X利器,對于人的個性化毫無幫助”等負面讨論,也彌漫開來。
更重要的是,由于MBTI比星座更為複雜的認知門檻,使得其傳播趨勢,也很難一下子流行開來。
比較典型的,就是#谷愛淩mbti是intj#登上熱搜。
“蹭着”谷愛淩IP出圈,隻掀起幾股讨論浪潮,或許本身就說明MBTI并非為大衆熟知的新奇性。
2
一個星座IP估值2億,那麼MBTI呢?
20世紀40年代開始,邁爾斯在中介商運作下,将測試模闆賣給急需現代化更新的行業頭部公司,包括通用電氣、标準石油公司、紐約人壽保險公司等。
他們将對應聘者、員工的評估結果,作為是否錄取或升值的權重之一,或者将其作為區分使用者畫像的統計工具。
MBTI從誕生起,就與商業化密不可分,凸顯出工業時代的市場特色。
2018年,牛津大學文學系副教授米爾維·艾姆蕾(Merve Emre)提到,《财富》榜100強公司有89家,在不同階段對員工進行性格評估.
在美國,據統計目前有超過10000家公司、2500所高校、200個政府機構在使用MBTI測試。
龐大的市場需求,也形成了專業化的教育訓練産業。整個美國有數萬人有認證管理者資格,這個産業的産值高達500億美元。
同時,在面向普通使用者面上,握有MBTI人格測試版權的CPP公司,以49.95美元價格出售,這為其每年帶來2000萬美元的收入。
但或許也正因為版權問題,國内MBTI的市場蛋糕并不大。
在網上搜尋MBTI,會看到一些排在前面的打着免費測試旗号的各種網站廣告。當你興沖沖地做完幾十道乃至九十九道題時,然後就收到一個9.9到29.9不等的費用通知,以擷取詳細的解析結果,可以說十分掃興了。
同樣,在淘寶、鹹魚等電商網站上,也會有一些小店鋪、低零售價為主的商品頁面,顯示着“MBTI職業性格測試”,購買人數從1-1000不等,并不算熱門。
除了這些零碎的商業投機,在抖音、B站、小紅書、豆瓣和知乎等引流平台,也會有一些自媒體部落客做一些科普來吸粉,但其粉絲量多在10萬以下,并未産生能夠破圈的、具有大體量粉絲的頭部KOL。
倒是一些“MBTImemes”、“MbtiTT”等釋出meme内容的賬号,收獲了30萬和170萬的粉絲,隻是這些粘性較差的粉絲群體,很難為部落客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商業影響力。
相對應的,星座産業的商業化已經較為成熟。
烯牛資料顯示,2021年一共有45家公司處于占蔔賽道。其中,主打星座業務的公司達到了23家,占比超過50%。而且在這23家主打星座業務的公司中,有12家已經獲得融資,占比接近一半。
在KOL市場中,從估值達到2億元的同道大叔IP,到以情感定位、短期内漲粉千萬且迅速爆火的陶白白,都是星座閱聽人破圈化的有力展現。
另一方面,不像星座概念人人都可以迅速接受、快捷了解,MBTI複雜的人格劃分和字母轉換,很容易讓不接觸這一文化圈層的人感到迷惑。
一些圈内人刷的津津有味的梗和刻闆印象合集,也很難讓大家對星座印象一樣,感到瞬間的記憶和共情。
對于部落客而言,由于MBTI體系與職業性格結合較深,具有很強的條理性而非像星座那樣以預測力見長,也就比較考驗部落客兜售概念的能力以及粉絲的耐性。
同時,需要具備MBTI認證的施測師門檻,也阻礙了大多數野生部落客的進入決心。
這讓MBTI的流行,變得和知識付費一樣閱聽人局限,而難以像星座一樣得到大衆喜愛。
不過,MBTI也有自身獨特的一面。
2022年3月的人群畫像顯示,搜尋MBTI的人群在19歲以下的占比29.82%,幾乎是星座的兩倍。同時,30-39歲的人群中,搜尋星座的數量近乎MBTI人群的3倍。
這意味着,新生代的網際網路年輕人,可能更能接受MBTI概念。
盡管MBTI缺乏想象力,也就是類似于星座一樣的玄學和預測未來的成分。這是目前發展體系還不成熟、人們需求不夠旺盛的緣故,但也意味着MBTI工具潛力挖掘,大有可期。
比如分析心理學原型學派John Beebe,在《類型與原型》一書中提出的畢比模型。将榮格八維的理論,與功能強度和功能地位進行了統一融合,産生了陽面四維和陰面四維兩種劃分。
于是,不僅每種類型的MBTI人格都具有動态的八維特質,且不同特質的順序和地位差異,也會帶來性格變遷和際遇回報的靈活性,這讓MBTI獲得了類似于星盤一樣的更神秘的解釋内涵。
相關媒體統計資料顯示,在iOS用戶端裡關于占蔔、算卦、星座、MBTI、風水、紫薇鬥數、姓名預測等的APP多達300餘款。
據業内人士估算:“中國約有14億人口,16~50歲的目标使用者占比約45%,其中付費使用者約16%,他們年均占蔔算命最低消費為1000元,合計下來就是一個超1000億的市場。”
在不斷擴張的命運玄學或者性格解析文化市場裡,MBTI分一杯羹,似乎也是遲早之事。
3
玄學到科學,為什麼終點都是“算命”
從古代的骨相、星相、卦象命理,到五行玄學的《人物志》辨才;從西方傳播開來的的星座、塔羅等古老神谕,到工業化時代基于心理類型學産生的MBTI體系。
似乎,一切的終點,都離不開“算命”。
中科協釋出的《第三次中國公衆對未知現象的抽樣調查報告》顯示,每4個中國人中,至少有1個人相信玄學。
美國的占蔔産業也相當成熟,IBIS資料顯示,美國的占蔔行業在2018年營收就達到了20億美元,約15%的美國人有占蔔經曆。
在群體性的命理占蔔、性格分析愛好背後,是什麼在驅動?有哪些因素,可以為這種現象提供一個合了解釋?
1、大衆“迷信”心理
或許就像大衆心理學認為的,群體在需要任何事物之前,首先需要一個“上帝”或者“天意”。
雖然尼采說“上帝已死”,但進入媒介傳播時代,人們的迷戀對象,卻越來越多。
由此,社會層面的虔誠專一的信仰情結,被分散和去中心化了。信仰在以往隻有嚴肅這一選項,在現代社會則擁有了各種層面分布的可行性。
于是,像星座、MBTI這樣一個娛樂的、中立的中心化信仰議題,就變得更為突出。
同時,群體往往會臣服于刺激因素,不像個體具有掌控自身反射作用的克制性。
正如《烏合之衆》中提到的,刺激群體想象力的并非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産生并且被人們注意的方式。
比如魔術表演,人們明知道這是一種“障眼法”,但也會欣賞的津津有味,甚至會固執地認為魔術師就是通過完全的訓練而非道具做到的。
是以,群體推理的内在驅力,就是邏輯水準的平均值推動着共識出現。
于是,群體推理的特點,更傾向于把彼此不同、表面相似的事物聯系在一起,并且迅速把具體的事物普遍化。
這讓似是而非的星座、MBTI等潮流,在面向群體的解釋架構上,具有了難以證僞的可信度。
2、企業生産組織的文化構成
性格測試不僅僅隻代表着個人愛好,還預示着一種新興的白領工作文化。
當勞工的生活意向與生産行為之間的偏差過大,比如躺平欲望,顯然是不符合企業擴大生産的主體利益的。
是以,讓人們相信,自己總能找到更适應自己的某種工作角色,而不是總希望花費時間和精力在非生産性興趣上尋找價值,更為重要。
特别是在消費主義社會,享樂主義泛濫流行,是以在企業文化範圍外的、基于社會化存在的,被打勞工集體認同的某種符号性的生産規範,就變得意義非常。
“勞工将會從事天生适合他的工作,這種工作可以讓他全力以赴、去做最具創造力的事情,讓他獲得最大程度的個人滿足感,讓他深受上司和同僚的喜愛,并進而鼓勵他将自己的自我意識更深層次地嵌入在他這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中。”
比如智聯招聘《MBTI職場性格類型大資料報告》統計表示,從企業管理者近5年來占比高于9%的性格類型分布情況來看,管理人員的性格類型主要集中在ENTP(智多星)、INTP(學者型)、ENTJ(統帥型)、ESTJ(管家型)、ISTJ(檢察員)這五類上,占比近50%。
技術研發類群體的典型性格類型為ISFP(藝術家),市場營銷類群體的典型性格類型為ENTP(智多星)。
其次,當雇主被抽象的類型語言所庇護時,雇傭、解雇、晉升以及裁員就更容易談起了。
當雇主說,我覺得你不适合這份工作時,往往顯得過于主觀,會埋下各種可能性的勞工沖突的風險。
但當雇主說,“不好意思,你沒有通過這份工作的心理測驗”時,就顯得正當而必要,也更容易被認同。
這也是為什麼,MBTI、九型人格、大五人格等性格測試,在人力資源管理和著名高校中都受到了空前的重視,并逐漸被世界五百強企業廣泛接受和認可,成為人才篩選和優化的評估工具。
目前,Facebook、谷歌、騰訊、華為等企業都會在招聘和教育訓練過程中使用性格測試,甚至開發出了更為個性化的性格評估系統。
3、當代年輕人集體減壓和社群交際的支點
1982年,心理學家格雷厄姆·泰森的研究表示,“咨詢占星師的人通常是為了應對生活的壓力。壓力越大,人們更願意從占星學中需求慰藉。”
在快節奏的生産生活壓力與網際網路虛拟社交的雙重驅動下,年輕人勢必需要一個,具有“群體凝聚”效果的解壓話題。
MBTI體系的性格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這種功能。
同時,一個心理群體呈現出來的最為引人注目的特點如下:無論是什麼樣的人構成了這個群體,不管他們的生活模式、職業、性格或是智商相同與否,他們轉變成了一個群體的事實讓他們擁有了一種集體的思想,這使他們的感受、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孤立時的狀态不盡相同。
尤其是,“巴納姆效應”帶來的暗示性的幻覺滿足,容易令人上瘾。
就像是癡情的人,面對渣男渣女時的不可自已的情感迸發:“哪怕你是在騙我,隻要你願意騙我,我的心就是你的。”
隻要言說的對象,能夠為自己提供足夠的安全感、趣味感、存在感,是否是謊言或者謬論都會被忽視,且會以積極的方式被接受。
性格分析那些似是而非的文字,就是嚴格按照其暗示性的合理特征來進行疊加的。
這和刷抖音是類似的,分析語言如同性格算法,提取人性中最直覺、最共性的刺激描述加以展示,讓人愈發沉迷。
而那些受到職業定位、人生方向、社會角色與交友戀愛等重重人生問題困擾,又略顯迷茫的年輕人,在MBTI meme讨論的快樂的八卦氛圍中,則會得到暫時性緩解。
并且,為了合群,顯得自己不那麼清高、孤傲、自戀或者愚蠢,我們也會無意識地掩蓋自身格外個性化的一些優勢和劣勢,以使得自己看起來像“正常水準的人”,而非特立獨行的“豬”。
于是,在面對參照物時,有意識地讓自己的自我判斷向其傾斜,也成為一種本能。
就像人随意逛街時,難以走出一條直線,而總是走成曲線一樣。
星座或者MBTI的性格分析,給了一條走直線的參照物,于是所有人都樂于宣稱自己具有“走出直線”的能力,而不會過于在意這種直線的刻闆行走方式,是否是你日常表現出來的。
你說我有距離感,我如果說我就是這樣,會顯得有些任性和傲慢。但如果我說,因為我是ISFJ,就顯得合理得多。
況且,社恐人群的密集,凸顯了人情社會逐漸崩塌後的社交複雜下的無力感。
社交時,如果直接去讨論個體的性格、生活等,雙方往往會陷入隐私暴露的沖突和背景了解的困難。
MBTI話題,與其說是尋找社交對味的區分,不如說是建立了一個關于性格共識的議題。
在這個快速變化、極其講究效率的時代裡,當大家亮出這個具有一定“共識性”的标簽,就可以讓人們迅速對一個陌生人有所了解,節省了寒暄、試探的時間和精力。
而一個公開的、合理的和引發讨論興趣的區分機制,能夠成為很好的社交話題的切入點。
這種社交方式,也給了當代年輕人一定的社群歸屬感,讓他們在“尋找同類人和同頻人”的社交遊戲中實作自我沉浸。
4、自戀氣質和平等價值的主導
在世俗叙事中,天才和普通人之間的差異是極為明顯的。這讓每個人,都背負着遙遠的理想化自我實作的壓力。
但在群體表現中,這些差異将被均值回歸的動态平衡屬性所掩蓋。
雖然是黃金總會發光的,但刨除世俗事業的“色澤”,黃金與沙子在“性格特質”的黃色色調上,是極為相似的。這就讓沙子,有了自己是“黃金”的可移情的被滿足感。
最典型的,就是社會名人、曆史名人的類型分析,會成為被綁定推廣的kol。
如果你是INTJ,那你和馬斯克是同一類人。
如果你是ENFJ,那你和奧巴馬是同一類人。
如果你是INTP,恭喜你,你和愛因斯坦和牛頓是同一類人。
在此之外,也凸顯出人們内心對于忘卻基于權力、名利的等級差,追尋單純的人性共鳴的期盼。
MBTI就像一個被集體認同的圖騰,在訴說“你有着非常出衆和獨特的一面,你有着成為極具某方面人格優勢的可能。”
這一暗示,既滿足了人們平等追求的渴望,也是鼓勵信徒們挖掘潛力的允諾。
就像聖誕老人帶給人們的幻想一樣,人類至死儲存着兒童時期的,面向外界的脆弱而稚嫩的期許感。
人的自戀本能,讓我們熱衷于給自己貼上标簽,比如學生時代肩袖上的徽章。
這也是為什麼,像QQ、知乎等社交社群軟體,會設計一些的徽章機制,來鼓勵使用者進行内容輸出;也是為什麼,年輕人喜歡标榜自己是各種類型的斜杠青年。
當其投射到生産結構中,就産生了諸如古代小農經濟下人們普遍信賴命定思想,來安慰自身命運卑微的不可抗性的自戀情結。
看天吃飯讓那時的人們,更為相信在遭遇命運轉折或者躲避厄運的節點時,“天”會通過卦象等某種神秘信号來為其傳達對自身的庇護。
這其實,就是一種蘊含于傳統個體生命中的,功利性的“天人合一”的自戀情結的縮影。
而MBTI這類不斷功能細化的疊代更新系統,非常符合工業化時代生産結構下,産生的工具理性的精确性和分析性邏輯的社會偏好。
“做題家”傳統,讓這一代年輕人對于通過題目測驗、紙面引導,找出關于一切的正确答案,有着一種極為執着的正确認定的心理傾向。
奮鬥在生産一線的網際網路打勞工,對于這種更近似于心理科學的範疇式而非标簽式、後天的而非先天的性格分析圖譜,更迫切地顯示出一種基于群體生産自戀的笃信。
4
寫在最後
性格決定命運,已經成為老生常談。但性格分析,似乎很難作為性格掌控的密碼工具。
畢竟,大概隻有主角的性格,會一生不變,因為他隻生活在影視劇中.
《烏合之衆》批評道,群衆不善于論證,卻急于求成。心理學者們,也對MBTI的心理科學性表示質疑,甚至不承認榮格開創的人格心理學的可靠性。
但這并不妨礙,人們需要的是MBTI這樣的心理劃分的共識話題,而非一個嚴謹的心理科學研判流程的事實。
就像内向、外向的說法,也并非科學,但并不妨礙其作為日常生活話語交流的分類範疇工具。
本質上,MBTI并非屬于心理科學的研究範疇,而是一種群體心理文化的市場商品。就像保健品之于醫學研究一樣,可能并不那麼嚴謹有效,但也絕非無用。
商品的合理性,在于其能否在避免危害與風險的前提下,為閱聽人帶來具有勞動凝結的易用性、實用性或功能性價值。
經過幾十年、數個版本的疊代,MBTI體系已經初步具備了這樣的特點。
不過,就像榮格所說:“人類可以被分成八種類型,但每個人都應該是一個例外。”
如果MBTI,隻是讓我們找到了那個被有效預設的自己,那就很難是“真正的自己”。
它隻是給予我們無處安放的生活焦慮,一種表面可靠的解釋。這種可以被解釋,意味着我們的人生可以被了解。
END
你如何看待mbti的爆火?
歡迎評論區留言,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