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為大外交智庫創始人授權“秦安戰略”頭條平台獨家原創刊發,轉載自公衆号“庫智交外大”。作者殷晨浠,大外交智庫大外交智庫《智本青析》實習評論員。
一、迪士尼的“LGBTQ+”風波
據美國媒體3月31日報道,迪士尼宣布将在其動畫作品中引入更多男(女)同志、雙性戀、跨性别者等LGBTQ+少數群體,到今年年底,這些角色所占比例将至少提高到50%。迪士尼的這一決定引起不少争議,有來自LGBTQ+群體的歡呼,同時也有來自網友們的吐槽。不少父母都紛紛表示不想讓自己的小孩子過早受到意識形态與強行政治正确的灌輸,迪士尼應該遠離政治,做好本份工作——娛樂大衆。

迪士尼LGBTQ+風波相關新聞報道截圖(圖源@觀察者網)
據迪士尼相關負責人稱,這一決定是對之前佛羅裡達州“同志法案”的回應。該法案要求,禁止在幼稚園到三年級期間就性取向和性别認同進行教學。該法案引起了LGBTQ+群體的不滿與抗議,佛羅裡達州有八萬名員工的迪士尼一開始保持沉默的态度,之後又被發現曾為該州和法案發起人提供捐款,是以受到越來越多性少數群體的批評,甚至一些迪士尼的員工也參與了抗議,這其中還包括迪士尼的前CEO鮑勃·伊格爾(Bob Iger)和華特·迪士尼公司聯合創始人的孫女阿比蓋爾·迪士尼(Abigail Disney)。
迪士尼曾推出彩虹系列産品以示對LGBTQ+群體的支援(圖源@必應)
可以說,迪士尼這次做出增加50%以上LGBTQ+角色的決定,無疑是深受美國國内“政治正确”的影響。美國一直倡導自由多元的價值取向,而美國社會包容性的增強和反思思潮的出現,其國内對少數群體、弱勢群體的尊重也形成了一種所謂的“政治正确”。但由于在具體實施中的“矯枉過正”的問題,這種“政治正确”的發展似乎逐漸偏離了最初追求平等多元的軌道。是以,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話題。
二、美國“政治正确”的發展
通俗來講,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多用來描述語言、政策以及措施,通過規定和采用這些語言、政策和措施,旨在避免冒犯社會特定團體(多為弱勢群體、邊緣群體)的成員,防止其被侮辱、邊緣化。“政治正确”的最大表現就是“用詞正确”,用相對中立的用語避免任何歧視和無意識的偏見。除此之外,“政治正确”也包括政策、措施的“正确性”,不能違背被認定為“正确”的立場。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戰後黃金時代終結,随着資本主義陷入周期性危機,美國國内反思主義盛行,尤以青年的反主流思潮為代表,追求個性、自我張揚。出于對主流文化和社會現實的不滿,對少數族裔、婦女處境的同情,美國青年發起了一場“叛逆”行動,并逐漸發展成廣泛的社會抗議運動,其中的批判精神作為遺産保留了下來,成為日後“政治正确”下各種主張的來源。
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學生運動(圖源@百度)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全國婦女組織主席卡林迪克首次公開提出了語言要追求“政治正确”的觀點,對英語中歧視女性的現象進行了批判,“政治正确”一詞由此迅速進入到公衆視野并得到廣泛響應。此後的十幾年間,“政治正确”的思想逐漸為美國群眾所接受,并且潛意識裡受其支配。
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女權活動(圖源@澎拜新聞)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此時的“政治正确”更多的還是一種學術觀點、道德規範,但到九十年代後,“政治正确”在整個美國社會已流行開來,曆史檢討和尊重邊緣群體成為社會新風尚。但規避歧視邊緣弱勢群體的語言和行為禁忌之本意,似乎正逐漸發展為不容侵犯與質疑的“法則”。
三、美國“政治正确”的表現
近些年來,“政治正确”的内涵與外延都已遠遠超出其提出之時,影響也日益深入至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性别、LGBTQ+、種族議題的持續發酵,讓美國的“政治正确”現象引發了廣泛争議。
(一)性别議題
美國的男女平權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議題。經過長期的女性解放運動,包括公權力在内美國女性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一些傳統問題上仍存在巨大缺陷,如性别歧視與家庭暴力等等。而除了侵犯、傷害女性的行為,還有由于不同的價值觀念的分歧。
2019年5月,美國多個州通過“反堕胎法案”,引發了衆多女性的抗議,抗議者聲稱是對女性生育自由的侵犯。針對堕胎問題,“政治正确”表現為對允許堕胎的支援,因而此類法案的出台可以看作是對反“政治正确”發起的反擊。
美國女性抗議“反堕胎法案”(圖源@必應)
此外,還有#Metoo#運動,這場2017年由美國女演員發起的針對美國金牌制作人哈維·韋恩斯坦醜聞的運動席卷全球,擴充到政界、商界各領域,矛頭直指上層白人男性群體。
美劇《晨間新聞》就曾對這一問題加以探讨。不同于其他影視劇裡的一邊倒傾向,在這部劇中新聞男主播遭到性侵指控,人生毀于一旦時,他在家中憤怒地抱怨那些指責他性侵的女人。他認為自己是冤枉的,是越來越浩大的“me too”運動在迫害男性,“都是你情我願”“一夜情這麼普遍”“什麼時候外遇變成一件違法的事情了”。毫無疑問,針對女性的侵犯行為要予以法律的嚴厲制裁。但是這場本是維護女性合法權益的行動,在“政治正确”的幹預下會不會出現過非理性趨勢,引得人人自危,确實值得我們深思。
美劇《晨間新聞》第一季中台詞(圖源@豆瓣)
(二)性少數群體議題
美國多個州已經允許同性婚姻,但是作為有着深厚基督教傳統的國家,相當部分的保守派群眾是無法接受的。然而“政治正确”原則是對同志持肯定态度的,并且在一些媒體、公衆人物的宣傳下,已經成了公認的法則,這就必然引起傳統人士的不滿。面對同志群體的“政治正确”主張與宗教信仰的沖突,當在聲援同情同志伴侶時,是否尊重了傳統基督教信徒的宗教自由。
此外,性少數者是否會被政客們利用,成為一種拉攏少數群體的政治手段,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例如拜登政府剛任命的美國第一位變性人“四星上将”——美國助理衛生部長萊文,哪怕他(她)從未在部隊中服役,卻因特殊的身份輕而易舉成為了四星上将。這會不會對在軍隊中賣命的士兵來說不公平?會不會進一步造成美國社會的撕裂?
美國網友戲稱“拜登的五彩内閣”(圖源@百度)
(三)種族問題
美國的種族問題集中表現為有色人種與白色人種之間的沖突,其中最尖銳的沖突集中在黑人群體身上。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對待種族問題的“政治正确”在美國好萊塢表現得尤為明顯,這與好萊塢被那些支援“政治正确”的左派精英所把控密不可分。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加劇了社會的分化。原本屬于左派的好萊塢在此背景下,左傾趨勢加劇,成為“政治正确”的捍衛者和反特朗普的有生力量。是以,自2016年以來,連續三年的奧斯卡獎評選表現出了極大的政治取向,2017年第8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則在特朗普政府“禁穆令”出台背景下,授給了伊朗電影《推銷員》;2018年第90屆奧斯卡,反映種族問題的恐怖片《逃出絕命鎮》獲得最佳原創劇本獎。
電影《逃出絕命鎮》截圖(圖源@豆瓣)
2019年獲得青睐的《綠皮書》《黑豹》都是涉及有色人種的題材。此外,從2017年至今,奧斯卡獎表現出的“政治正确”評獎原則愈加明顯,甚至有超越電影本身藝術性的趨勢。
《黑豹》海報展現有色人種元素(圖源@必應)
結語
“政治正确”旨在消除歧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且這種對少數群體的維護也已經蔓延到政治、教育、文化、宗教等各個領域,帶來很多積極的改變。
但是,我們同樣不可忽視,“政治正确”現象也引發了相當數量群眾的負面情緒,其在具體實踐中引發的問題與争議也不容回避。越來越多的美國群眾發現,“政治正确”正在失去原有的平等本質,走向過度敏感帶來的矯枉過正,通過一種回避問題的方式去掩蓋真正的問題。
從古至今,少數者的合法訴求往往遭到我們的忽視,是以更需要我們現在的重視與尊重。但是,對少數群體利益的刻意維護是否會讓弱者與少數者沉浸其中,縱容自我,進而逃避個人責任,忽視否認群體内部的問題,進而對多數人的正當權利造成侵害?通過逼迫普通群眾、公司或者一系列本與意識形态無關的人事物在敏感問題上去做抉擇,是否又造成了另一種的“不自由”?而在這樣的社會中,原來的少數邊緣群體反而擁有了更多的優越感,其他質疑的聲音都被直接輕易冠以種族主義者、法西斯主義者的帽子,其他群眾必須隐藏自己的政治信仰、宗教信仰,這是不是又走向了另一種極端?
這都是值得我們思考與警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