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索爾·貝婁與《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被金錢、性與享樂裹挾的社會

索爾·貝婁

索爾·貝婁是20世紀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赫索格》《賽姆勒先生的行星》《勿失良辰》《奧吉·馬奇曆險記》《洪堡的禮物》《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索爾·貝婁與《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被金錢、性與享樂裹挾的社會

索爾·貝婁是一個批判性非常鮮明的作家,他筆下展現的不是什麼歌舞升平的盛世,而是對社會的針砭時弊,對人類文明謬誤的批判。他在自己長達半個世紀的創作之中,描繪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全景圖,并通過他們的種種醜惡行徑深刻揭露了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的虛僞、欺詐、剝削、寄生,對“官僚制度”“技術社會”“消費主義”展開了猛烈抨擊。比如《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是索爾·貝婁的第10部小說,發表于1987年。小說采用倒叙手法,以貝恩·克拉德和瑪蒂爾達的愛情婚姻為主線,刻畫出一幅當代美國社會的堕落景象:一切為私利和私欲所推動,愛情與婚姻也變成了滿足私利和私欲的工具,不擇手段地強取豪奪仿佛成為了社會常态與合理合法的現象。以至于索爾·貝婁不得不感歎,在當今這個自私而庸俗的時代,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索爾·貝婁與《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被金錢、性與享樂裹挾的社會

貝恩·克拉德是一位世界聞名的植物學家,在植物結構和解剖方面造詣頗深。他智力超群,沉迷植物學研究,成績斐然,他除了獻身植物學研究,似乎什麼都不懂,一副天真無邪、呆頭呆腦的樣子。

不過貝恩·克拉德對愛情和性很渴望,自從他的第一個妻子列娜于十五年前去世之後,貝恩雖然一直獨自生活,但他渴望重新過上溫馨的家庭生活。可惜,在經曆了諸多次的感情的挫折與磨難後,他還是沒有遇到自己的意中人,直到瑪蒂爾達的出現。

索爾·貝婁與《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被金錢、性與享樂裹挾的社會

瑪蒂爾達是一個年輕漂亮而且富有的女人,她帶給了貝恩·克拉德無限美好的想象,這才是我真正要找的人啊。

殊不知,瑪蒂爾達雖然年輕漂亮,看上去典雅賢淑,然而卻工于心計、刁蠻任性,又物質、拜金、虛榮,是個典型的物質女郎。

她嗜睡成性,天天睡到日上三竿,醒着的時候又極不耐煩,脾氣暴躁,她看不慣貝恩·克拉德對仆人和和氣氣,總是對他們破口大罵,弄得他極其尴尬,不知所措。

索爾·貝婁與《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被金錢、性與享樂裹挾的社會

瑪蒂爾達工于心計,對金錢十分敏感。自從她姑夫死後,她就開始為獲得一套十五個房間的豪宅的繼承權與另外兩位詭計多端的堂姐妹進行了殊死的鬥争,終于在十五年後如願以償了。而她之是以與一個比自己大很多歲,又古闆又不懂浪漫的老實人貝恩·克拉德結婚,完全是一場精心謀劃的交易。

瑪蒂爾達把年輕美貌當作自己的資本,以此換取金錢和上層的社會地位。她選擇貝恩·克拉德,是為了利用貝恩·克拉德的聲望而跻身上流社會。當瑪蒂爾達變為貝恩·克拉德太太時,她便有了開展社交活動、結識上流社會人士的正當身份和理由,讓她能夠步入上流社會的社交圈。而社會地位僅能滿足瑪蒂爾達的虛榮心,隻有金錢才能滿足她的物質欲望。瑪蒂爾達追求的目标很明确,也很實際。

索爾·貝婁與《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被金錢、性與享樂裹挾的社會

貝恩·克拉德并沒有覺察到瑪蒂爾達的意圖,依然相信自己與瑪蒂爾達之間存在着愛情。直到自己的舅舅被傷害後,他終于發現自己以為的愛情隻是個海市蜃樓,一個虛假的謊言,他的内心受到極大打擊,理想被現實碾壓得粉碎,精神遭受了重創。

故事的最後,貝恩·克拉德選擇了離開,他将妻子瑪蒂爾達騙上去巴西的飛機,而他自己卻前往北極觀察苔藓。或許,唯有遠離紛繁複雜的社會,身處在北極的黑暗與冰之中,切斷與他人、與社會的聯系,貝恩·克拉德才能獲得内心的平靜。

索爾·貝婁與《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被金錢、性與享樂裹挾的社會

索爾·貝婁通過《更多的人死于心碎》這個故事,生動地展現了一幅發達工業社會的消費、享樂、拜金的圖景,對美國當代社會彌漫的金錢至上、物質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展開了無情的諷刺和批判。

一個被金錢、享樂、性裹挾的社會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戰後美國持續的經濟繁榮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物質空前繁榮,美國成了一個真正的消費社會,金錢至上、物質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盛行。

索爾·貝婁與《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被金錢、性與享樂裹挾的社會

整個消費社會的基本結構,不是以人為中心,而是以受人崇拜的物為中心。當人類社會以物為中心、對物進行頂禮膜拜時,這個時候人類也就成為了物的奴隸。

物欲的膨脹和不斷被滿足的同時,人們的精神家園随之倒塌、靈魂亦失去了歸宿。越來越多的人根本不去關心什麼生存意義、生命目的,而是沉湎于肉欲的放縱,性愛的迷失。愛情被性欲取代。社會上,到處充斥着人們對金錢、性與享樂的追求。

索爾·貝婁與《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被金錢、性與享樂裹挾的社會

随着貨币經濟支配下的大都市生活的迅猛發展,社會理性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金錢和商業價值成為一切評判的根據。賺錢成為大多數現代人首要的追求目标,金錢成了現代人生活最直接的目的。

享樂主義的人生觀盛行,在享樂主義鼓勵人們充分享受社會的物質富裕,采取一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遊戲人生态度,生活上縱情享樂,道德上毫無顧忌。

索爾·貝婁與《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被金錢、性與享樂裹挾的社會

伴随着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盛行,樂觀主義彌漫于美國的社會思想中在整個社會傾向于提前消費、及時享樂的生活方式時,社會的文化空氣也日趨粗鄙和庸俗。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消費世界裡,琳琅滿目的物品向人們發出誘人的邀請,他們樂此不疲地追求着舒适和享樂,迷失在消費豪華住宅、典雅裝飾、時髦衣着、高檔用品中。

在拜金主義的腐蝕和消費浪潮的沖擊下,愛情已經脆弱得不堪一擊,不再永恒,而對愛情的幻想和執着追求隻會導緻自我傷害。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對感情沒有安全感,牽手的戀人彼此視為陌路,同床共枕的夫妻貌合神離。最親密的人很可能就是彼此身邊最危險的“定時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