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研究表明,是的

何所歡,兩性情感心理學寫作者,寫有情的故事,有趣的陌生人,有料的知識。

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研究表明,是的

王家衛在電影裡面有句台詞這樣說: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東西上面都有個日期,秋刀魚會過期,罐頭會過期,就連保鮮紙也會過期。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的?”

這句台詞的另一個解讀是:

不僅事物存在保存期限,就連人的感情也存在保存期限。

今天他愛你,也許明天就不愛你了;今天對方讨厭你,也許明天對方就能改變對你的看法。

人的感情,包括愛情、友情以及社交中的态度,都會随着時間的變化而産生情感波動。

換句話說:人們都是“喜新厭舊”的,這是人的天性。

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研究表明,是的

-01

心理學分析,人為什麼會“喜新厭舊”

第一:“古烈治效應”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古烈治效應”。

可以稱之為“見異思遷”,這源于動物的本能,在人類的身上同樣有所展現。

人們面對感情,新鮮的事物,新鮮感和感情并不會一直存在,而是會産生階段性的變化。

開始的時候,好感處于最高峰,随着時間推移,好感度也就随之降低。

心理學家用一些小白鼠進行實驗,将一隻公鼠和母鼠放在一個籠子裡。

當兩隻老鼠進行繁殖行為後,公鼠就躲在角落裡,不再靠近母鼠。

而當心理學家換另外一隻母鼠進去後,發現公鼠與母鼠再次有繁殖的行為。

人在感情中的狀态也是如此,新鮮感并不會一直存在,而是階段起伏的變化。

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研究表明,是的

第二:喜歡是本能,但也會随着激情消失而減退

當我們經曆了某種刺激,某件事情時,會帶給我們驚訝、驚喜、緊張等各種情緒。

但當這件事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那麼它帶給我們的刺激度就會降低。

好奇心,喜歡,是一個人的本能;可随着刺激度的增加,人的本能也會随之降低。

第三:感覺的适應性變化

人的靈敏度,感官刺激等,會随着接受的變化不同而産生變化。

比如說:

你每天吃素的,很長時間沒吃肉,這個時候你就對素食感到麻木,食之無味,逐漸厭惡。

如果你每天吃肉,用不了多久就感到膩歪,看到肉就沒有胃口了。

無論在感情還是生活中,同樣的刺激,都會弱化我們的感官感受。

這就是感覺适應效應。

需要不斷搭配,不斷為生活尋找一些有趣的事情,才能保持我們的熱愛。

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研究表明,是的

第四:多巴胺的分泌,在後期一無是處

美酒,黃金,美玉,珍藏的書籍等,這些時間越久,越是彌足珍貴;無論到什麼時候,人們對其熱愛也不會衰退。

這是因為,它們具備相應的價值,不會随着時間推移而降低;相反,時間越久,它們自身的價值度也就越高。

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明白了人在感情中為什麼會喜新厭舊了。

當我們喜歡某個人,對某人産生好感時,體内的多巴胺分泌占據主導作用。

多巴胺,荷爾蒙等,這些都充分調動着我們的情緒。

而當我們彼此相愛,久而久之多巴胺的分泌就會降低,我們的情緒也變得穩定。

換句話說:

你們或許會相愛幾年,但不會相愛一輩子。

因為愛情會随着時間的流逝而消失,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存在。

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研究表明,是的

-02

如何避免人在感情中“喜新厭舊”?

第一:新鮮感需要培養

無論你跟誰在一起,都會經曆平淡期,經曆沖突期。

到了那個階段,你會感到乏味、無聊,生活平淡,一點兒也不浪漫。

可感情的本質就是如此,即便兩個人再相愛,也都會走到感情平淡的那一步。

想要改變這個局面,就必須試着去培養新鮮感。

如果你打算放棄這段感情,尋求另外一段感情。

到頭來,你依舊會經曆感情乏味階段。

是以,新鮮感從來都不是跟新人重複舊事物,而是跟舊人不斷嘗試新鮮的事情。

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新鮮感呢?

比如說:去嘗試有趣的,有挑戰性的事情,不僅能增進兩個人的默契,還能增進感情。

一起做某些有意義,具有紀念意義的事情。

這些,都可以培養新鮮感。

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研究表明,是的

第二:學會欣賞對方,為對方付出

兩個人相愛,感情之是以會歸于平淡,一個主要原因在于:沒有發現美,欣賞對方的能力。

明明對方很優秀,别人都能看得到;可在你眼中,你卻覺得對方平淡無奇。

這是為什麼?

就因為你們太熟悉,每天生活在一起,是以你學不會欣賞對方。

想要改變,就不斷發掘對方身上的美和優點。

當然,除此之外,不要隻讓對方付出,你也要學會付出。

無論時間,金錢還是精力,你付出越多,就越是離不開對方。

心理學上認為:

我們喜歡上他人,不僅因為别人對我們好,而是因為我們對他好。

喜新厭舊固然存在,但人的意志完全可以避免這種事情發生。

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研究表明,是的

今日話題:

你有沒有“喜新厭舊”的經曆?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