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起獅文化,怎能少了它?

LAO MIN NAN

節目視訊

福獅文化正當時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經常能在府宅、祠堂、宮廟門口,或者是牆頭、屋脊之上見到成雙成對的各種造型的獅子,它們渾厚莊重,守護一方。衆所周知,獅子其實是舶來品,中國獅文化也是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交融的表現。而在閩南地區,獅子一直是正氣凜然、奮勇擔當的象征,同時,也發展出勇猛智慧、鎮煞辟邪、吉祥可愛的獅文化。

說起獅文化,怎能少了它?

石獅子一直用堅挺、筆直的身影給我們以安全感,它的形象從隋唐開始誕生,經過宋朝的演變,直到明清時期逐漸定型,成為我們現在常見的“蹲坐式”形象。閩南地區的石獅子形象千姿百态,各有千秋,而今天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石獅子,就是有“獅中單身漢”之稱的——風獅爺!

晉江大街小巷的風獅爺

相比較成雙成對的石獅子而言,風獅爺就比較少見了。小編也是做了這期節目之後,才發現原來老家房子拐角處那個看不清模樣的“石頭”是風獅爺!和雙雙對對的石獅子不同,風獅爺是“單身漢”,一般是以單隻站立的形象出現,它的造型沒有石獅子那般精雕細琢,線條比較粗犷,形象渾厚簡樸。

說起獅文化,怎能少了它?

位于五店市的這尊風獅爺,深得許多人的喜愛,有好心人為它穿上了“披風”。

風獅爺是借助獅子的靈異和道教的鎮風鎮煞的信俗,然後與閩南地方信仰文化所結合的産物。閩南人相信,台風、飓風、龍卷風等都是“風煞”作怪,而雕琢出來的威武的風獅爺可以用來鎮風、止煞。是以,在雕刻風獅爺的時候,我們會将對中國神明的想象附會在獅子的身上,風獅爺的藝術形象也比較多樣化。

說起獅文化,怎能少了它?

在濱海小鎮深滬,至今還能找到許多風獅爺。小編找到了民俗專家周儀揚先生帶路,他告訴我們,深滬的風獅爺主要藏在璧山和東垵兩地。

說起獅文化,怎能少了它?

在東垵宮附近的這尊風獅爺曆史悠久,起碼有上百年。因為常年被海風吹拂,石頭已經有些風化,但是依稀還是能看到風獅爺那憨厚可愛的表情。現在,這座風獅爺已經被許多建立的民宅所包圍,但是在以前,它對面就是大海,是以深滬人就在這裡立了一尊風獅爺,用來鎮東北風和西北風。

說起獅文化,怎能少了它?

(位于東石菜堂巷一民宅旁的風獅爺)

放置風獅爺大概有兩種地方。在東垵宮旁的風獅爺位于路邊,也被稱為“村落風獅爺”,屬于村民共同的“保護神”。還有一種風獅爺則是立于民宅旁,屬于群眾私設的風獅爺,是個人的财産。

說起獅文化,怎能少了它?

這尊風獅爺位于璧山大道。因為這裡道路較窄,是以嵌于牆壁之中。它處于道路的交彙處,也有人認為它具備了擋煞、辟邪的作用,與石敢當的功能相似。

在尋找深滬風獅爺的途中,原本我們準備找一座放置在民宅旁的風獅爺,那也是一尊頗有曆史的風獅爺。但是到了以後民宅的主人告訴我們,在他們翻新房子的時候,這尊風獅爺竟被人偷走了,實在遺憾!周先生一直在記錄深滬風獅爺的情況,他說,現在遺存的傳統風獅爺已經不多,它們也大多藏在偏僻的小巷之中。作為傳統文化的遺存,我們也希望它們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

說起獅文化,怎能少了它?

在磁竈鎮的嶺畔村僅存有一座風獅爺,它位于一座兩進古厝下落的屋頂上,站在屋脊的中間,凝視前方。不僅是嶺畔僅有,可能還是整個晉江少有的屋頂風獅爺。

在《繪圖魯班經》記載着民間避邪物之一的“瓦将軍”。“凡置瓦将軍者,皆因對面或有獸頭、屋脊、牆頭、牌坊脊,如隔屋見者宜用瓦将軍”。這與屋頂的風獅爺具備了相似的功能,是以,也有學者将瓦将軍歸為風獅爺的一種。屋頂風獅爺據信脫胎于神話傳說中的黃飛虎、申公豹等人物,一般采用武士坐在獅身上的造型,也有手持弓箭的形象,被賦予鎮懾風魔鬼怪的“神力”。

見證閩台同源的風獅爺

在南安的延福寺,有一尊風獅爺高度足有1.23米,這個高度在泉州的風獅爺當中實屬罕見。這尊風獅爺看起來憨厚可愛,它的頭發呈祥雲狀,有吉祥物的寓意。

說起獅文化,怎能少了它?

這尊風獅爺是2003年的時候,在重修九日山風景區排水管道的時候被挖出來的。那時候,胡家其還是九日山風景區文物管理所的所長。當他來到工地的時候,看到勞工們正準備将這尊風獅爺和其他的石材一起當廢料扔掉,便急忙叫他們停下。

說起獅文化,怎能少了它?

△《雄姿飒爽風獅爺》拍攝現場

這尊風獅爺是在延福寺的位址上發現的。延福寺是泉州地區最早的寺廟,始建于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發展到唐五代的時候,規模十分宏大,有54個院落。延福寺原本建在九日山後面,在公元768年的時候,才遷來現在的這個位置。而胡家其根據風獅爺身上的的紋理和延福寺的曆史作出判斷,這尊風獅爺應該是遷延福寺的時候雕刻的,年代應該在唐朝到北宋之間。在泉州地區發現的風獅爺當中,曆史是最悠久的了。

說起獅文化,怎能少了它?

金門島的居民大部分是從泉州等地區搬遷過去的。他們将九日山的祈風文化和風獅爺信仰帶到金門,并逐漸形成了當地的風獅爺崇拜祈祝習俗。而金門的風獅爺崇拜是從明末清初開始興盛的,是以這尊風獅爺的發現能夠證明閩台風獅爺信俗的淵源關系。

福建南部風季長,風速高,沿海地區常年飽受風災的侵擾。為了抵抗風沙,在泉州、廈門、漳州等地,包括一水之隔的金門島,都豎有許多直立的風獅爺雕像。《金門縣志》中就有記載:“風獅為鎮制風煞之神。”由此可見,風獅爺早已成為民間的“保護神”。在金門,風獅爺的形态更多樣化,甚至已經成為當地一道特色的風景線。

說起獅文化,怎能少了它?

△金門風獅爺

民俗學家周星的研究表明,閩台兩地風獅爺制作形态一緻,金門、澎湖、台南等地的一些風獅爺甚至是直接由晉江磁竈窯生産的。風獅爺信仰文化見證海峽兩岸民間信仰文化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也見證了閩南民俗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文創風獅爺

現在,有許多喜愛風獅爺的人,将這尊原本隻能在戶外見到的石獅子,搬到了室内,搬到了我們的桌上。在磁竈鎮嶺畔村,制作屋頂風獅爺的手藝至今仍在傳承。

說起獅文化,怎能少了它?

制作風獅爺是吳吉祥家裡祖傳的手藝。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有許多人上門找他爺爺定做風獅爺。不過,現在來定做的人已經很少了,隻有部分愛好者會買回去收藏。吳吉祥便想着把風獅爺做成晉江伴手禮,将這項傳統文化,這項老手藝發揚光大。

說起獅文化,怎能少了它?

現如今,有許多承載着風獅爺故事的老房子,已經随着時代發展的腳步被忘卻,那些形态各異的風獅爺漸漸成為鄉愁的一部分。或許在未來,風獅爺們将走進文創設計師的工作室,卸下它們防風的工作,盤踞在我們的書桌、茶幾上,與我們更近距離地互相守望。

說起獅文化,怎能少了它?

接下來,我們還将帶你發掘更多晉江有趣的獅文化,敬請關注噢!

責編| 許水艇編輯| 顔銘

稽核| 陳詩章 蔡豔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