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稱“天才”的95後文學少女渡瀾:“保持本心,用本心來創作和生活”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出生于1999年的青年作家渡瀾,其母語是蒙古語。蒙古語中人與自然渾融不分的境界,也成為其小說裡的一大特色。2022年春天,渡瀾的短篇小說集《傻子烏尼戈消失了》由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後,引發年輕讀者的熱烈反響。小說中充盈着奇妙比喻,色彩、觸感、聲音、氣味的通感使用,也讓人好奇:她的文學世界從何而來?

2022年4月,來自大連理工大學中文學科“和光讀書會”組織了一場渡瀾小說研讨,一群90後與00後讀者,試圖從意象、自然、語言、修辭、叙事等視角,打開渡瀾作品廣袤馥郁的文學空間。讀書會中還有兩位成員劉豔、陳穩(均是大連理工大學中文系2019級大學生)與渡瀾還有一番對話。在這個對話中,渡瀾也透露了她的文學創作理念、成長經曆,讓人有機會深入地窺見這位文學少女的内心世界。

被稱“天才”的95後文學少女渡瀾:“保持本心,用本心來創作和生活”

▲ 渡瀾(陳羽嘯攝影)

“早上晨練的時候

我們跟馬一起奔跑”

渡瀾曾說過,她所就讀的蒙古語學校位于偏僻的鄉下,周圍是沙漠、牧場和農田。“早上晨練的時候,我們跟馬一起奔跑。上廁所的時候,旁邊會有雞鴨豬羊在喧嘩。課間還可能會被老師帶出去掰玉米,或者去沙漠和村莊裡玩耍。總之,我們的成長和自然幾乎沒有距離。”

與自然如此貼近的成長經曆,也讓陳穩聯想到,渡瀾在小說中,角色也多有融入泥土的設定。筆下的世界是否與她的成長經曆有關?渡瀾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從小就喜歡親近自然,母親與父親也鼓勵我探索。小時候住的房子有個小院子,我總是在那裡玩,雖然小但是足夠了,有很多昆蟲、植物還有小鳥。爸爸給我造了一個小水池,裡面有青蛙。讓孩子們多多接觸自然,有助于他們形成健康的生命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們陷入自憐自戀、自私自卑的困境中。自然督促孩子們思考。自然鼓勵孩子們追求自由。”

并不特意用孩童思維來寫

隻是盡力表達内心所想

讓劉豔好奇的是,渡瀾的奇幻寫作通常從何處開始?是否存在主題先行的情況,渡瀾透露,在寫作時,她首先會想到一個詞、一句話或是一個場景,然後寫作圍繞它展開,作品的主題核心随之顯現。“例如《傻子烏尼戈消失了》故事的起點是烏鴉;随着故事的展開,我會反思每個人都要經曆死亡,而以什麼樣的心态來面對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呢?這是我一直在探求的問題。”

渡瀾對事物和場景的描摹角度非常新穎。比如在《聲音》中,她這麼寫噪音“它發出的氣門響聲,皮帶輪的響聲,曲軸和活塞運轉聲,如同幾十萬人同時磨牙時發出的那種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以至于有評論者認為渡瀾是在“用孩童的思維在寫作,對孩童的心理把握很準确”,對此渡瀾說自己并不會特意用“孩童的思維”來寫,“我隻是想盡力表達出我心裡想的東西。可能是因為我更加偏向于寫小孩子吧,是以才有了孩童的視角一說。我不清楚它是否會随年齡與經曆而削弱或是完善,這仍是未知數。”

一個寫奇幻型小說的人,會讀些什麼書呢?渡瀾坦言自己看書比較雜,曆史、哲學、醫學的書都讀,反而“文學類的書籍看得相對較少。”她還提到,對自己寫作“影響較大的是舒爾茨,聯考結束的暑假讀了他的書,那時候就想,我也想寫類似風格的小說。”

許多人認為渡瀾是寫作方面的“天才”,對此稱謂,渡瀾一開始并不喜歡這個偷懶的詞,“不過後來我發現,問題不在于評論者,而是我自己,重要的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對自己有一個中肯的、真誠的評價,這樣無論别人給你貼上天才、庸才、木材,或者别的什麼标簽,你都能保持自己的本心,并用自己的本心來創作,來生活。”

被稱“天才”的95後文學少女渡瀾:“保持本心,用本心來創作和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