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行在木棉花叢中

作者:光明網
行在木棉花叢中

想要看木棉花開,還得去海南昌江大地走一走,趁着木棉花開趕緊去看花。我到昌江多次,總是錯過木棉花争豔枝梢的時節。到昌江看木棉花,看漫山遍野的木棉花盛開,便成了我深藏不露的心事。今春,我有個身臨其境看花之旅,終可心想事成了。

進入昌江境内,木棉樹漸漸多了起來,從棋子灣動車站到石碌鎮,一路映入眼簾的山嶺荒坡,田野濕地,河畔溪邊,村莊農舍,都見到木棉樹偉岸的英姿和高擎一樹繁花的景色。從零星疏散的單株,到滿目繁茂的林帶,從不經意的一枝獨秀,到三五相連簇擁成林,越是臨近石碌的地方,木棉樹就越多,即便道旁的防風林帶,也被一棵棵一排排花樹占據了。此時是木棉花開的時節,傲立鄉野的木棉樹,層層疊疊,千姿百态,枝頭上綴滿豔似朝霞、紅似火焰的花兒,熱烈地把昌江大地抹上一片鮮紅。車在花路上行駛,人在木棉花叢中穿越,此時的我懷着一種愉悅的心情,趕赴一場熱鬧非凡的春花盛會。

昌江是個黎族聚居區,黎族人把木棉樹稱作英雄樹,把木棉花叫作英雄花,這源于一個古老的民間故事。相傳古時,五指山有位英雄名叫吉貝,他威猛勇敢,英勇善戰,多次率領族人抵禦外來侵略。吉貝讓侵略者聞風喪膽,但後來因叛徒出賣,他不幸被敵人包圍。經過浴血奮戰,沖出重圍的他退守五指山時,已糧絕彈盡。面對侵略者威逼,吉貝甯死不屈,奮戰到底,身中數十箭戰死。吉貝死後化成一棵木棉樹,屹立在高山之巅,而枝頭上紅豔豔的花朵,是他的鮮血凝結成的。古往今來,昌江這個英雄輩出的土地,抵禦外來侵略的戰鬥從未停息過。1939年,日本侵略者入侵海南島,把魔爪伸到昌江霸占石碌鐵礦,侵占礦産,掠奪資源。面對侵略者的殘暴和貪婪,昌江各族人民奮勇抗擊,拿起武器,參加保家衛國的戰鬥,直至侵略者戰敗投降。

我們一路追尋花影、追随花香來到保山,沿着彎曲的山路,步行上了幾百米高的觀景台,那是看花的最佳地點。登高望遠,目之所及處,無限美景,曆曆在目。這是一幅濃墨重彩的風景畫,大自然是巧奪天工的畫師,用神奇的筆墨揮毫描摹,把栩栩如生的花影春韻活靈活現地勾勒出來。靜靜欣賞這幅風景畫,你會發現畫師以碧綠、青綠、黛綠為底色,層次分明地進行描繪。近景為田野,用潑墨的形式,突出鄉間梯田的碧綠色調;中景是山坡林地,随地勢拓展的畫面,鋪墊上一片青綠,讓青和綠互相交織、襯托;遠景是崇山峻嶺,用黛綠的墨臨摹,呈現山的綿延與逶迤。從色彩上看,紅色是畫卷的靈魂,屬畫龍點睛之筆,因為在萬綠叢中,木棉花紅豔而不俗。把最搶眼的豔紅色澤,或星星點點,或赫然醒目,層次分明點綴其間,這樣純樸秀美的畫風令人贊歎,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保山看木棉花,觀看的是一幅靜止的畫卷,隻能靜靜品讀,默默品味。到了昌化江,泛舟江上看木棉花,身臨其境,江畔木棉春色圖動感十足,山水相映宛若仙境,兩岸美景别有洞天。在藍天白雲下,船兒離岸駛向江心,船頭犁開的水面,蕩起了水波,激起了浪花,一層層漣漪,一片片水花,似孔雀開屏向船尾散去。泛舟昌化江,沿途蘊含青山綠水,秀美景色徐徐入目。江畔山巒層層疊嶂,森林蒼茫綠肥紅瘦。豔若雲霞的木棉花,盡染叢林,或表現出豪放不羁,或流露出矜持不苟,簇簇花影倒映江中,被江水搖曳出幾分飄逸,幾分靈動。一條流動的江河,一艘移動的船兒,一幅飄動的絕美畫卷,讓遊人紛至沓來,為的是一睹昌化江春色、江畔木棉花紅的風采。其實,早在2011年昌江舉辦“昌化江畔木棉紅”時,這項文化活動就成功吸引人們的眼球。相約去昌化江賞花,成了大家熱衷追捧的事。2014年,昌江獲得“中國木棉之鄉”稱号,木棉樹披上耀眼的光環。2015年春,昌江以“中國木棉之鄉”為契機,結合“到山坡上看花,乘船水上看花,徒步田間看花”等,轟轟烈烈推出“昌化江畔木棉紅”旅遊觀光月,八方來客以木棉花為媒,攝影的、繪畫的、寫詩的、觀光的人流如潮,絡繹不絕。曆經10年積澱,“昌化江畔木棉紅”在昌江傾力打造下,現已成為譽滿全國的旅遊名片。

昌江是木棉之鄉實至名歸,你看在山坡上,在田野間,在溪河畔,在村寨裡,在屋舍旁,處處映入眼簾的,是高大挺拔的樹影。那些頂着滿樹繁花的木棉樹,有筆直的,有彎曲的,有粗壯的,有纖細的,株株高低不平,棵棵形态不一,迎風飄曳,各顯風姿。這些木棉樹已有些年頭,許多樹齡甚至超過百年,昌江大地木棉樹如此之多,這跟當地黎族的生活習俗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本地有個流傳上千年的老習俗,無論誰家生孩子,孩子出生後,父母就在空地上種一棵木棉樹,讓樹和孩子一起生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生态環境出自内心,這樣的好習俗值得傳承。

在海南島,原住民黎族人與棉花、棉花與黎錦,相輔相成、相映成輝,有着悠久的曆史淵源。據《後漢書·南蠻傳》載:“武帝末,珠崖太守會稽孫幸調廣幅布獻之。”《南州異物志》載:“五色斑衣以絲布吉貝木所作。”蘇東坡被谪居海南時作詩:“遺我吉貝衣,海風令夕寒。”上述的廣幅布、五色斑衣、吉貝衣等,全部出自黎族婦女靈巧的雙手,均是用海島棉花所織的黎錦。而宋代艾可叔的《木棉》詩:“車轉輕雷秋紡雪,弓彎半月夜彈雲。衣裘卒歲吟翁暖,機杼終年織婦勤。”則是描述黎族婦女辛勞織錦的生活畫卷。昌江是黎族聚居之地,也是黎錦紡織主要發源地。在族群傳統紡染織繡工藝中,本地的“絣染”技藝,在黎錦織繡中可謂是另辟蹊徑,其技法獨樹一幟,堪稱一絕。“絣染”是把處理好的白線作經,兩端固定在架子上,再用黑線在白經線上紮結出各種圖案花紋,然後把架上線圈拆下染色、曬幹、去紮,上踞腰織機織便可織繡。一幅幅圖案豐富、層次分明、色彩鮮豔的棉錦呈現世上,僅僅用腰力棍、經線棍、木刀、竹梭等簡單工具,再配以靈巧的雙手操作,這種古老紡織技術,讓人歎為觀止。而“黎錦光輝豔若雲”,則是人們對精美黎錦發自内心的贊歎。

在昌江,我行在木棉花叢中,去窺一場轟轟烈烈的花事。俗話說,木棉花開愛情來,久久不見久久見的阿哥阿妹們,在花團錦簇的木棉樹下,在絢麗多姿的花叢中,深情對唱起情歌。看一張張被愛情陶醉的臉,我誠心送上我的祝福,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高照清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