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時隔5年,代表中間派的法國總統馬克龍與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上司人勒龐再次在總統選舉“決賽”中相遇。多項民調顯示,馬克龍領先優勢較上周略有擴大,預計得票率将高出對手6至14個百分點。
不過輿論認為,當天的投票率可能創幾十年來新低,為結果帶來更多不确定性。在法國國内和整個歐洲面臨新的經濟和政治壓力之際,本次對決比5年前更激烈,幾乎無人否認勒龐入主愛麗舍宮的可能性。
這一懸而未決的局面,對法國和世界究竟意味着什麼?
戰況激烈
法國總統任期5年,選舉采用“多數兩輪投票制”。在10日舉行的首輪投票中,由于無人獲得逾半數選票,“領頭羊”馬克龍與勒龐雙雙出線,進入兩周後的決勝局。
當地時間24日8時,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在法國本土開始進行。法國媒體将在20時投票結束後公布出口民調,并在晚些時候公布官方結果。
這是5年前“馬勒對決”的翻版。當時,年僅39歲的“政治新星”以66%對34%的得票率強勢擊敗老牌極右翼政客。5年後的今天,最新民調預測,馬克龍的得票率将達到53%至57%,以6至14個百分點的優勢阻擊對手。不過,馬克龍和勒龐都對民調持謹慎态度。
綜合外媒和分析人士觀點,總體而言,馬克龍勝選幾率更大,但優勢較5年前縮水。極右翼力量支援率大幅上升,對馬克龍連任構成挑戰。鑒于戰況激烈,沒人懷疑勒龐最終入主愛麗舍宮的可能性。
時隔5年,挑戰者勒龐為何能追趕與執政者之間的差距?可能與幾方面因素有關。
其一,勒龐自2017年來審時度勢,軟化激進立場。她不再将“退出歐盟”“退出歐元區”作為競選宣言,轉而主張改變歐盟運作方式,使其成為“真正的國家聯盟”。
其二,勒龐抓住選民“痛點”,吸攬更多支援。法國近來通脹高企,食品、能源成本飙升。購買力危機、失業率、疫情應對等都是選民重點關切。勒龐提出一系列減輕群眾負擔的經濟主張,并指責馬克龍為“富人總統”。
其三,馬克龍不再是政壇新秀,而是建制派、當權派化身。過去5年,其執政記錄好壞參半,政治“光環”有所減退。盡管法國在疫後複蘇方面表現較好,但政府匆忙推進燃油稅、退休制度等改革,引發國内較大不滿。
左翼“造王”
“馬勒對決”,誰能笑到最後?多家華爾街投行的報告預測,勒龐仍保留着10%至35%的勝出可能性。其中,最大懸念在于兩大關鍵“變量”。
一是投票率。最新民調顯示,24日的投票率将為72%至74%,或創1969年來新低。這意味着多達25%至30%的選民放棄投票。如果極右翼選民一如既往踴躍投票,而大量感到失望的中間派和左翼選民默不作聲,那麼,勒龐上位可能性将增加。
不過也有評論稱,低投票率或對勒龐不利,其支援者中年輕選民比重更大。由于法國大部分學校本周末放春假,可能影響部分選民投票安排,為選舉結果增加不确定性。
二是左翼選民的最終流向。
首輪投票中,極左翼候選人梅朗雄得到約771萬張選票,僅次于馬克龍(978萬張)和勒龐(813萬張)。決勝局中,後兩人都沒有足夠的死忠“粉絲”確定其當選,是以,梅朗雄以及其他左翼候選人支援者将再次成為“造王者”。
站在政治光譜的兩個極端,梅朗雄在首輪落敗後多次提醒支援者:絕不能投票給勒龐。不過,梅朗雄也沒有表态支援馬克龍。對大部分左翼選民而言,馬克龍同樣讓人反感,其倡導的實用主義路線徹底攪亂法國政局。是以,馬克龍想要吸引左翼選票不會比5年前更輕松。
也有評論稱,立場遊移的選民會根據兩位候選人的“危險指數”作出排除法。或受此因素影響,22日馬克龍和勒龐前往各自“票倉”進行最後動員時,不約而同打出“攻擊牌”。馬克龍将重點放在制造選民對極右翼的恐懼上,勒龐則強調選民對馬克龍執政表現的不滿。
路線之争
無論最終花落誰家,可以肯定的是,這場選舉注定将創造曆史:馬克龍有望成為近20年來首位成功連任的法國總統,勒龐則有機會戴上法國首任女總統的桂冠。
兩種不同的結果對法國和世界意味着什麼?
總的來說,本次大選被視為有關法國未來的“路線之争”:馬克龍持親歐盟、支援全球化的政治立場,得到國内金融資本和産業資本的支援;勒龐則主打“法國優先”,強調民族主義,反對全球化,受到藍領群體擁護。
對内而言,有評論稱,如果馬克龍獲勝,他将在第一任期實施的供給側改革上加倍努力,但會面臨艱難時刻。各派選民可能會因其繼續進行親商改革,包括養老金改革計劃而上街遊行。
如果勒龐獲勝,預計法國經濟、社會政策将發生重大改變。勒龐有意推行“購買法國貨”政策,提議降低20歲前工作者的最低退休年齡,取消30歲以下群體所得稅等。街頭抗議、暴力抗争一幕可能會重演。此外,在法國政治制度下,勒龐的極右翼立場可能會導緻其後續組建政府時面臨困境。
對外而言,歐美多國對勒龐可能上台的前景憂心忡忡。21日,德國、西班牙和葡萄牙上司人在多家歐洲報紙聯合發文,呼籲法國群眾投票給馬克龍。
如果親歐的馬克龍獲勝,可以想見,他将繼續推動歐洲在國防、技術、農業和能源方面的戰略自主權,并減少歐盟對外部國家的依賴;他可能會推動歐盟對美國科技巨頭加強監管。
如果勒龐獲勝,外界預計,将在歐洲引發政治地震,影響力堪比英國“脫歐”以及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盡管勒龐堅稱,無意讓法國離開歐盟、歐元區或申根區,但主張削減法國對歐盟預算的貢獻、重新談判申根協定,并尋求加強邊境管制、舉行移民問題公投等。此外,勒龐誓言減少法國在北約的上司作用,令美國官員倍感不安。
外界同樣關心,法國權力更疊将對中法關系、俄法關系産生怎樣的影響?
法國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朱利安(Marc Julienne)15日撰文稱,馬克龍更可能會保持與中國的經濟和外交關系。馬克龍曾表明,緻力于維護法中雙邊關系,支援全球化和自由貿易。
勒龐則多次表明,法國應與俄羅斯保持良好關系,以防止形成中俄聯盟的局面。“如果我們沒有采取任何措施,那我們将會讓全球最大的原材料生産國與全球最大的産品制造國聯合起來,也許還會讓他們成為世界第一大軍事力量。我認為這很危險。”(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檔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安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