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譚老師分享 -- 孩子迷戀手機的真相

作者:抗焦慮的小孩

我是譚老師,今天由我和大家帶來這一篇非常核心、非常重要的主題叫做手機網瘾。在過去的教育過程當中,看到無數的家長因為孩子的手機而頭痛。那我想在今天當下的教育當中,手機網瘾一定是所有的家長都繞不過去的一個坎兒、一個彎,對嗎?

我們随時可以看到孩子因為玩手機迷戀手機遊戲,因為孩子不上學,因為孩子不學習,因為家長教育不當而産生了各種沖突。小到因為手機遊戲挨罵、批評、指責,那孩子和父母對抗,大到幫會學業,甚至重度迷戀,産生家庭的各種悲劇。

手機呢?遊戲已經成為了當下時代的一個普遍的現象了。那不僅僅是對于我們的家長,對于孩子與手機的關系,我們更要好好地去了解,去解讀。進而才能真正地帶領孩子走出手機網瘾的這個陷阱。對于手機網瘾整個系列的内容的話呢也比較多。

今天我主要從原因層面,從孩子迷戀手機根源的層面給大家好好交流,當然後面還有比如說法,那對吧?一些具體的話術,怎麼去說,怎麼去引導,以及這背後還有很多的一些真相。比如說手機它是社會的産物,它是時代的産物。那麼還會帶領大家看見這社會背後的真相,時代标準的真相,以及孩子與手機這背後人性的真相等等。還有很多非常重要的一些秘密。那後面都會慢慢地分享。

既然手機是我們時代,是我們社會的産物,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各位什麼才叫做真正的放下手機呀?我們自己有沒有放下手機呢?我們出門的時候可以忘記帶手機,但是就是不能忘記帶手機了,不然那個地鐵,那個掃碼你都過不了,對嗎?是以的話呢,我們真的要的不是讓孩子放下手機,而是在孩子玩手機的同時能夠和學習安排得井井有條。而是在玩手機的同時能夠照顧好自己健康。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方向在哪裡。我們要真正解決的不是孩子玩手機的問題,是孩子迷戀手機,迷戀遊戲這個迷戀的問題,這個上瘾的,這個瘾的問題,夠認同嗎?是以各位愛學習的各位家長們,我們到底是想要治标呢。還是治本?如果治标我們就直接針對手機就可以了,把手機給藏起來,對吧?不準玩手機,這就是治标,他能夠管個幾天。

那我們真的要做的是治本。治本的核心是什麼?是我們要看見問題背後的原因和真相。我們要治病,還得切斷病根兒,對嗎?解決手機網瘾遊戲那也是一樣的,要了解導緻孩子對手機迷戀,迷戀手機網瘾背後的真相。如果不了解真相,就算制止的行為問題還存在,甚至越來越上瘾,越來越迷戀。

舉個例子,比如很多的家長在家裡面對孩子管教非常嚴格,不允許孩子玩手機,或者隻許去玩兒十分鐘等等。那麼當這個孩子在家裡面,你家長不允許他玩兒的情況下,隻允許玩十分鐘,或者是不能去玩兒的時候。你想想這個孩子在未來,比如說進入學校,或者是在家裡面一個人,或者是在網吧的時候。你想一想,可能他就會特别的重度的迷戀手機以及成瘾。那在家裡好像沒有玩手機的行為。但是網瘾的這個行為,這個事實消失了嗎?沒有。

是以這就是我們說的,如果你不了解真相,你就算制止了行為,問題還存在,隐患還存在,迷戀還存在,各位同意嗎?就像一個人發燒一樣,要想解決發燒的問題,我們首先也得找到發燒背後的根源吧。得解決發燒的原因,發燒的問題不就自然消除了嗎?你不能夠說一個人發燒了,每次給他吃退燒藥吧,吃退燒藥是為了解決什麼表面的症狀,那就相當于我們這一次的新冠病毒。那發燒了你吃退燒藥有用嗎?沒用。吃退燒藥隻能暫時地把當下的某一些症狀給他壓下去,但病根兒消除了沒有。沒有消除。就相當于我們剛才講今天的核心不是針對手機,是解決孩子迷戀手機這個迷戀的問題,是解決孩子上瘾這個上瘾的問題。各位認同嗎?解決手機網瘾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大多數的家長你會發現一個問題,他們總是覺得孩子有問題,于是總想着用各種方式、各種技巧去控制或者是阻止孩子玩遊戲。這就相當于一個人發燒了,你隻給他吃退燒藥一樣的道理。如果不解決孩子迷戀手機遊戲背後的原因,就算解決了當下的行為,就算當下取得了不錯的結果,那問題呢還存在。那首先第一種導緻孩子迷戀手機網瘾的原因叫做家庭關系不好,或者是家庭關系糟糕。

家庭關系是孩子生活的外部環境,那這個外部環境會不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舒适度?都會的。如果沒有想着要去解決這個病根兒,那麼孩子當下發燒的症狀可能會被退燒藥給治下去。可是它的病根兒依然存在,并且會不斷的反複的發燒,并且一次比一次嚴重,那我們今天的孩子不就是這個樣子嗎?沒有無緣無故的迷戀手機、網瘾,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學習,這背後都有核心的原因。

隻有我們家長真的願意把心沉下來,願意去了解這背後的根源的時候,那這個本身已經比問題更重要千倍萬倍了。那接下來呢,我們就會帶領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了解這背後的病根兒是什麼。為什麼今天這麼多的家庭,這麼多的孩子會迷戀手機,迷戀王者榮耀。那我們把這些病根兒來歸納總結出來,也希望你的家庭、你的孩子能夠越來越幸福。

孩子玩手機,這是不是一個行為,而一個人的行為會受什麼影響,會受情緒的影響。比如說一個人如果失戀了,他有沒有可能去抽煙,有沒有可能去喝酒,有可能他抽的是煙嗎?他抽的不是煙,他抽的是一份失落,抽的是一份傷心,抽的是一份孤獨,抽的是一份寂寞。一個人工作失利的時候,他有沒有可能去喝酒,他為什麼去喝酒。他喝的是酒嗎?他喝的是一份失落,或者是一份自責,或者是一份愧疚,或者是一份無奈和無力呀。

那孩子玩遊戲真的能玩這遊戲嗎?當家庭關系不好或者是糟糕的時候。比如說家裡的成員經常吵架,爸爸跟媽媽經常吵架。媽媽跟奶奶經常吵架,爺爺跟奶奶經常吵架,爸爸跟爺爺經常吵架,外公外婆經常吵架。反正家裡就是各種争吵。各位你想一想,如果你是孩子,你什麼感受,你覺得有安全感嗎?

當孩子耳濡目染在這樣的環境裡面的時候,第一個他會感受到一種深深的叫做恐懼。第二個他會感受到可能他們吵架是因為我的緣故,是因為我的存在,是因為我不好,是以他們才吵架的,是以他們才關系不好的。他會深深地幹嘛?自責,是以這所有的這些情緒最後會導緻孩子産生一種叫做逃避啊,逃避,逃到哪兒去了,不就是逃到遊戲裡去了嗎?

又比如說家裡面的這個父母的關系不和,或者是父母的位置不平等,什麼叫做位置不平等。比如說爸爸經常出差,爸爸去喂,或者是爸爸在家裡面說了話不算數。媽媽在家裡面是個女強人,媽媽說了算,或者是爸爸很強勢,根本不把媽媽放在眼裡。那麼就相當于這個主人翁沒有得到最基本的一份對待和尊重。作為孩子什麼感受?孩子的生命來自于自己的父母,孩子生長在這個環境當中,孩子天生就希望自己的生長環境能夠太平,能夠和睦。

孩子天生就希望自己的爸爸媽媽能夠關系好。于是他就會嘗試去拯救弱勢的一方,去幫助弱勢的一方。可是當他不管怎麼幫助,不管怎麼拯救的時候,他都無力回天。他有一種深深的感覺叫做無力感,他發現他什麼都改變不了,同時還有對抗另外一方的叫做愧疚感。那這所有的情緒不斷的積累在體内,想要去改變卻無力回天,想要去變好卻找不到出路,于是慢慢的會産生叫做無力,愧疚。

那最後不就是選擇逃避嗎?那他這不就逃到哪兒去了,手機不就來了嗎?那就比如說因為家裡面這個夫妻之間的戰争。舉個例子吧,比如說其中的一方老是在孩子面前訴說另外一方的不好。比如說兒子,你看看你爸他怎麼對待我的,你覺得對還是不對。兒子你自己清楚,你要好好地努力,以後孝順媽媽,我誰也指望不上了,我就指望你了。我自從嫁入你們家,你也看得見,你說你們家的人都怎麼對待我的,我現在隻能靠你了。

如果你是孩子,你什麼感受?就比如說離婚,離婚的時候呢,孩子被迫去戰隊啊。其中一方說你要是跟爸爸,你就選擇跟爸爸。那以後你也不要見媽媽了,或者是爸爸說你要選擇跟着媽媽,那以後爸爸也不理你了。

各位如果孩子是你那些什麼感受,不管這個孩子怎麼選擇,他内心都有愧疚感,他不可能放棄任何一方。那孩子内心有沖突,有沖突,他就會有自卑感,有負罪感,這樣的感覺不斷的重複,任何一個人他天生的本能,都會想着如何才能把這些情緒給釋放出去,于是不又找到了手機嗎?如果說孩子釋放這些情緒,他不是去找到手機,他可能就去抽煙了,他可能就去喝酒了,他可能就去外面打架了。他可能就跟着那群狐朋狗友到處去浪了,他可能就去紋身了。

那麼這是導緻孩子迷戀手機,導緻手機上瘾的第一個核心的原因,叫做家庭關系不好。那麼第二個導緻孩子迷戀手機,手機上瘾的原因叫做親子關系斷裂。說到親子關系的話,我們不得不得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家庭裡面雖然是血緣關系,但是他們卻視若仇人?

為什麼有的沒有血緣關系,他們甚至比親人還要親。是以親子關系或者是你跟孩子的關系分成兩個闆塊,第一個叫做血緣關系,第二個叫做心理和精神的需求滿足的關系。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孩子,我說的不僅僅是人,即便是動物,貓貓狗狗也是一樣的。每一個孩子天生的本能就有對自己爸爸媽媽這種依戀和被依戀這種情緒,這種情感。

如果爸爸媽媽滿足不了孩子成長過程當中投射給自己父母的那份依戀,或者是愛與被愛的心理需求,那麼就代表這個爸爸或者這個媽媽不算是一個合格的好的健康的心理需求滿足的提供者,不算是一個健康的爸爸媽媽。因為他沒有辦法去滿足孩子的心理和精神的需求。

是以我們經常會有一個問題迸發出來,覺得孩子怎麼老是不聽話呀。不是說孩子跟你有了血緣關系,他就一定得聽你的話。除了這個血緣關系之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叫做心理和精神需求的提供和滿足的這樣一層親子關系,我們是否合格呢?好,那麼對于親子關系斷裂的話呢,大緻有以下的幾種呈現形式,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啊。有則改之,無則下面第一個叫做家長不具備看見孩子的能力。比如說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在學習生活當中有沒有壓力呀。有沒有很努力的時候,有沒有不容易的點滴,有沒有他的優點。有沒有長處,有沒有好的動機?

如果我們在生活當中看不見孩子的壓力,也看不見孩子的努力。看不見孩子的不容易,看不見孩子的優點,也看不見孩子的長處,看不見孩子的善良,也沒有看見孩子的優點。當我們不斷地看不見孩子的優點,看不見孩子的長處的時候。或者是孩子期待得到咱們的認同的時候,但是咱們不願意看見或者是不想表達出來。那麼孩子投射給家長的那份自我渴望被父母認同的基本的心理需求,就相當于被忽略了,就相當于夫妻之間。你一直對他很好,他一個屁都不放,你會很憤怒吧。這個邏輯不是一樣的嗎?

親密關系最可怕的就是沒有回應,而那份心理需求,他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同,但是父母沒有能力認同他的時候,他就會變得很失望,失望之後他會幹嘛?他會很沮喪,很沮喪,垂頭喪氣之後不就自然的形成了叫做習慣性失望,習慣性無助嗎?如果現場有抽煙的,或者家裡有人抽煙的,你想一想一個人抽煙是不是更多是什麼時候,不就是沮喪的時候嗎?不就是失落的時候嗎?那孩子這個時候去玩手機遊戲,不是跟抽煙一個道理嗎?

親子關系斷裂導緻孩子迷戀手機遊戲的第二個原因叫做家長過度的關注孩子的結果。比如說孩子考試完的時候,我們一般會說哪幾句話,作業做完了沒有。今天聽懂了沒有?舉手了沒有?老師表揚你了沒有,你看到了沒有。你看問的全是啥?問的全是事兒。孩子考完試之後,各位家長怎麼說的?考的怎麼樣。大概多少。難不難,有沒有不會做的。你發現全是事兒。各位呀,各位孩子考試兩三個小時,那麼緊張,那麼大的壓力。人呢?孩子那麼緊張來緊張嗎?兒子,來,我給你倒杯熱開水,喝點熱牛奶。

當我們發自内心的去關注人的時候,你會發現人關心完之後,哎,看你今天這個狀态應該還不錯啊。這個時候可能孩子他就會主動說,媽,我跟你說今天應該能考個高分,他可能自己就會告訴你了。而不是你不斷的去關心他的事兒,忽略他的人。事兒呀,事兒呀事兒都是人做出來的,什麼人才會把事兒做好。人被關注了,對吧。人的需求滿足之後,人被看見了之後,事兒順其自然。

那第三個親子關系斷裂的表現來自于單親家庭。那這個的話就不用多說了吧,單親家庭帶給孩子的比如說不安全、感染、被抛棄的感覺,或者是親情的不夠,對不對?這些等等都會帶着給孩子很多内在的各種情緒,負面情緒的積壓,那孩子他得找到一個釋放情緒的視窗,誰呢?手機。

第四個導緻親子關系斷裂的原因叫做什麼?大寶和二寶的關系,任何一個哥哥自從弟弟出來之後,他就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他發現爸爸媽媽把所有的焦點都全部給了弟弟。是以呢,弟弟會莫名其妙的變成了哥哥心中的那一個叫做敵人。他會覺得是弟弟搶走了父母在我心中的那份愛,是弟弟搶走了父母給我那一份完完整整的愛。本來他覺得父母是我的,可是自從弟弟出來之後,他發現自己本來的一切都被弟弟給奪走了,他會天生的把憤怒指向給弟弟。

第五個導緻親子關系斷裂的叫做啊不正确的分離,比如說暴力分離,什麼叫做暴力分離?比如說孩子童年的時候,你忙于工作,你把孩子丢給爺爺奶奶帶,可是孩子并不想跟你分開。可是我們卻暴力的把它給分開了,叫做暴力分離。又比如說孩子不想去上幼稚園,我們家長根本都沒有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為什麼哭,為什麼不上幼稚園。沒有去了解原因,也沒有去關注人,也不跟孩子對話,于是就強行的把他送到幼稚園。這個叫做暴力分離。那這些所有的過往的一切各位還是遺忘了嗎?沒有,孩子把它轉化成為了一種情緒,叫做心結呀。

那麼對于這些情緒,對于這些心結啊等等,在我們後期都會和大家慢慢的分享到。今天我們的重點還是在手機的話題上面。

第三個導緻孩子過度的迷戀手機的原因叫做父母控制過多,什麼叫做控制啊,什麼叫做控制過多?你必須得這樣做,你不能夠那樣做,給孩子安排的井井有條的,這些都叫做替孩子安排、控制孩子的行為。我們也一直在強調控制會帶着孩子的叛逆,因為控制是針對行為層面。家長教育孩子最大的失敗就是看哪裡不爽,看哪裡不對,看哪裡有問題,于是馬上立刻迅速的想去改造哪裡。

所有的沖突不就是你接受不了對方的行為,然後我們去控制對方,然後對方又不受我的控制,沖突不就出現了嗎?為什麼過去我們那麼多年用了那麼多方式方法不允許孩子玩手機,孩子不僅沒有放下手機,反而更加的變本加厲。我們不允許孩子玩手機,不允許孩子玩手機,不就是把孩子的這個手機塑造成了稀有的産品嗎?

但孩子對手機有了更大的一種渴望,孩子一旦能夠接觸到手機的時候,他不是把它當成鴉片來對待嗎?又比如說我們很多的家長為了孩子好,對吧。給孩子制定各種玩手機的規則,诶,早上怎麼玩。中午怎麼玩,一天怎麼玩啊,這個什麼時候怎麼玩,給他安排的井井有條。

可是有幾個孩子真的是按照這個規則來的,因為幾個孩子能夠真正的堅持到底少之又少。什麼情況下我們才會想着給他制定規則呀?如果一個能夠管控好,能夠自動自發的安排好自己的學習時間和手機時間。能夠自動自發的安排好自己的手機,并且安排好自己的健康等等各個方面的孩子。你需要給他制定規則嗎?你不需要。

當你制定規則的這一刻,孩子就感受到了一種叫做不信任。而事實的結果往往也證明了我們制定規則就是為了證明孩子,你就是一個不守規則的孩子,你不僅是一個迷戀手機的孩子,還是一個不守規則的孩子,你還更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你看給孩子提了這麼多的标簽兒,你覺得孩子内在有價值感、有力量感嗎?他内在沒有價值感,沒有力量感,他就迷茫,他迷茫的時候不是就要去找一些釋放自我情緒的視窗嗎?不就是為了去尋找一些能夠給到自己價值感的地方嗎?可是手機都能夠滿足它,因為手機沒有人指責它,沒有人控制它,沒有人要求它,同時還能夠承載自己的情緒。

是以各位看似手機的問題,其實是孩子迷戀的問題,是孩子上瘾的問題。看似是孩子迷戀上瘾的問題,其實是我們家長引導孩子能力的問題。各位認同嗎?是以對于孩子迷戀手機、網瘾這一個系列的課程具體的如何落地的話呢?那麼今天的話呢,對于根源的剖析,我就先和大家剖析到這裡。那麼對于後面具體的一些比如說話術呀,流程呢,對吧?以及這背後的一些我們甚至覺得瞠目結舌的一些真相。

比如說我們開篇講到的社會的真相、時代的真相,以及一些人性的真相、需求的真相。今天的時間有限就先分享到這裡。祝福大家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