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在遠方——“閩甯經驗”紀事》獲“中國好書”獎

4月23日,在“全民閱讀大會·2021年度中國好書”盛典上,“中國好書”年度榜單揭曉,著名作家何建明傾力創作,黃河出版傳媒集團甯夏人民出版社與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福建人民出版社合作推出的《詩在遠方——“閩甯經驗”紀事》赫然在榜,入選中宣部主題出版類獲獎圖書,也是本次中國好書獎唯一一部“脫貧攻堅類”獲獎圖書,填補了甯夏本版圖書獲“中國好書獎”獎項的空白。

《詩在遠方——“閩甯經驗”紀事》獲“中國好書”獎

《詩在遠方——“閩甯經驗”紀事》以閩甯對口幫扶協作取得的寶貴經驗——“閩甯經驗”為創作主題,生動記錄和藝術再現了在東西部對口幫扶大背景下,甯夏奮鬥者與福建幫扶者持續奮戰脫貧攻堅的時代風采,映射了當代中國脫貧攻堅偉大事業中,中國人民接續奮鬥的全民群像,特别是展現了從深度貧困到消除絕對貧困,從貧困樣本到脫貧典型的偉大曆史性轉變過程。作者何建明以全局的視野、深刻的把握、精準的切入、精彩的叙事、客觀的表達,将“閩甯經驗”的曆史主線濃縮于30萬字的報告文學當中。

《詩在遠方——“閩甯經驗”紀事》獲“中國好書”獎

2021年,甯夏9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10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23萬群衆搬出深山大溝,4個縣8個點列入首批全國扶貧經驗交流基地,成為國際減貧中國方案的甯夏樣本,閩甯協作等典型經驗,成為全國減貧案例。

作為親曆并見證了甯夏脫貧攻堅事業取得的曆史性成就的新時代的出版人,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高度重視選題研判,堅持早規劃、早着手,從社會效益優先考慮,着眼長遠、統籌規劃。 經反複醞釀論證,決定采用小切口、好故事反映大主題、書寫大題材,最終将《詩在遠方》選題内容定位于講述脫貧攻堅背景下閩甯對口扶貧協作形成的寶貴經驗——“閩甯經驗”,将選題立意定位于書寫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并誠邀著名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進行創作,以此有力闡釋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深刻道理。

《詩在遠方——“閩甯經驗”紀事》獲“中國好書”獎

《詩在遠方——“閩甯經驗”紀事》這部作品,為全社會深刻認識脫貧攻堅偉大勝利的來之不易,進而增進對中國共産黨的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提供了生動的文學載體,也為當代及後來人更加深入地認知和了解脫貧攻堅精神提供了具象的曆史依憑。

“懷着對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的印象,一直想去探個究竟。終于得到走訪機會,眼前水潤的銀川和西海固讓他不敢相信。那個曾經‘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消失了,‘爛泥灘村’變成了現代化的‘涵江村’,這些新變令他深受震動。”正如作者何建明在書中序言中所講,“這裡的一切都讓我目瞪口呆、不可思議,驚歎而又無比欣喜——那就是詩,那就是歌”。

在編輯出版過程中,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将一般的“三審三校”提升為“三審+九次校對+四次通讀+重大選題審定”,審校全部由副編審以上職稱的骨幹編輯和校對人員承擔,并邀請有關專家學者、相關機關從業人員、書中原型人物等反複對書稿内容進行打磨,真正做到秉持匠心、精益求精,充分保障編校品質和内容品質。

《詩在遠方——“閩甯經驗”紀事》獲“中國好書”獎

正是由于深耕細作、用心用情,使得《詩在遠方——“閩甯經驗”紀事》一出版,便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成為該書講好中國脫貧攻堅故事的獨特之處和魅力所在。

從無到有、由村至鎮的閩甯鎮,在一片荒漠之地逐漸建設崛起的紅寺堡區;無私為民的共産黨員、紮根甯夏的閩商、熱心勤勉的技術人員、不畏艱辛的支教教師;孛雲峰、謝興昌、水根與月英,這些原本處于極度貧困狀态的群衆,都因閩甯對口扶貧協作徹底獲得“新生”……《詩在遠方——“閩甯經驗”紀事》一書呈現了一個又一個真摯感人的扶貧與脫貧故事。書中記錄的每一個事件、每一個人物,都成為甯夏脫貧道路上一個定格的經典畫面。

在作者何建明的筆下,閩甯對口扶貧協作脫貧故事猶如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昭示着跨越千山萬水的“山海情緣”,使該書始終帶着史詩般的壯美情懷和涓涓細流般的人性溫度,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詩在遠方——“閩甯經驗”紀事》獲“中國好書”獎

《詩在遠方——“閩甯經驗”紀事》出版後,先後在北京圖書訂貨會、濟南書博會、深圳文博會、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等展會,成功舉辦了紅沙發訪談、新書釋出會、出版座談會、閱讀分享會、多語種對外推廣等系列活動,《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甯夏日報》、《福建日報》、《文藝報》、《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等給予大篇幅報道,宣傳力度之大、報道内容之深、傳播範圍之廣是黃河出版傳媒集團成立以來從未有過的,有力打造和擦亮了“黃河出版”品牌,全方位提升了集團核心競争力和影響力。

《詩在遠方——“閩甯經驗”紀事》充分展現了甯夏出版工作貫徹“二為方向”的擔當與定力,彰顯了甯夏出版擔負“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務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中國日報甯夏記者站 胡冬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