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陳曦 張垚仟/文 鄭芮/視訊)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晚,“全民閱讀大會·2021年度中國好書”盛典在央視播出。在中宣部指導下,由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組織專家評選出的42種“2021年度中國好書”重磅揭曉,4部鳳凰版佳作赫然在列,創下鳳凰集團曆年來中國好書年榜獲獎數紀錄。
這4部作品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的《有生》《蹦極》,江蘇人民出版社的《向北方》,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山川紀行》。
《蹦極》:外交小說的開山之作
《蹦極》是首部展現大陸外交工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中國外交官鐘良孤身一人前往大洋深處的熱帶小島國吉多,以一己之力建起使館的艱辛曆程。

“中國好書”的頒獎詞這樣評價《蹦極》:“本書以生動活潑的語言講述了一位外交官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情境中堅守目标、堅定信念,在遭遇生命威脅時臨危不懼、不忘使命,憑借忠誠與智慧順利完成國家任務的故事。”
小說的作者盧山,原名楊優明,是一位資深外交官,曾出任中國駐尚比亞、駐千裡達托貝哥大使。在四十多年的外交工作中,盧山親曆了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話語權的提升,這讓他覺得自己有義務将這段曆史以小說的形式記錄下來,呈現光鮮外表下真實而艱辛的外交工作和外交生活。工作之便,盧山讀了很多外交官的回憶文章,其中一篇寫了一位外交官隻身來到島國,依靠一個人的力量建立了一個使館。盧山在感動之餘,以這個故事為原型,結合很多其他外交官的故事,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蹦極》這部小說。
小說一經出版,便受到讀者們的喜愛。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也曾在社交平台上推薦《蹦極》一書:“偷得浮生半日閑,差點把自個兒看哭了。”《蹦極》在豆瓣網獲得了9.4的高評分,盧山表示這出乎他的意料,“完全沒有想到讀者會這麼喜歡這本書,我想讀者一定是被小說的故事感動了,被主人公的精神感動了。”
據悉,小說《蹦極》最初是作為網絡文學發表在網際網路上,并獲得了2020年度揚子江網絡文學大賽的二等獎作品。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作為揚子江網絡文學大賽的承辦方,在評審過程中,發掘出了這個題材的獨特性和珍貴之處,并果斷決定簽約出版紙質圖書。
《有生》:為大地上的生民立傳
長篇小說《有生》是作家胡學文潛心八年完成的一部重磅之作,被評論家譽為 “中國鄉土文學之絕唱”,可謂近年來鄉土書寫的集大成者。
1967 年,胡學文出生于河北沽源縣的一個鄉村,18 歲考入張北師範,畢業回鄉鎮任教。寫作以來,胡學文一直關照着鄉土生活,并在作品中呈現他對于鄉土變化的思考,“現代化對鄉村影響極深,眼花缭亂的現實世界,勢必影響并改變鄉村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因而,鄉土不再是過去的鄉土,它以自己的方式改變着。這種變化當然會影響到作家的創作,再者,觀照的角度不同,鄉土文學也會呈現不同的姿态。”
小說題目《有生》來自《天演論》:“此萬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類為尤著”,而“生存”也是胡學文通過小說闡釋中國鄉村曆史發展的角度之一,“從生命史和生存史的角度去解讀和闡釋鄉村。”胡學文闡釋他創作《有生》的初衷和創作理念:“小說的核心人物是一個接生婆,她接生了一萬兩千餘人,她是生命的見證者、引領者。但是生命來到世界上,還有從出生到老、直至生命結束的一個漫長過程,一個活着的過程。是以我說小說其中的‘葉條’就是怎麼‘生’、怎麼‘活’的一個過程。”
《有生》出版以來,占據了“中國小說學會2020年度小說排行榜”“《揚子江文學評論》2020年度文學排行榜”和“南方周末2020年度好書榜虛構類”榜首位置,并入選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1年度十大好書、2021年江蘇省全民閱讀向社會推薦的12本好書。
對于《蹦極》《有生》入選中國好書,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社長張在健表示:“現在央視年度中國好書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獲獎圖書常常會有5倍甚至10倍的銷售增加,一種入選已然不易,我們這次居然有兩種入選,這我也沒有想到。在我的印象中,九年來,地方出版社一年有兩種圖書入選年度中國好書,好像還是首次。鳳凰文藝這次入選的兩本‘中國好書’,一本是主題出版,一本是嚴肅文學,這也代表着鳳凰文藝深耕原創精品的兩個出版方向。鳳凰文藝從建制至今,原創文學出版一直是最核心的出版闆塊。《蹦極》和《有生》獲獎,是鳳凰文藝多年來綜合布局的集中展現。”
《向北方》:抒寫曆史中的世道人心
《向北方》是一本非虛構的曆史紀實作品,全景式展現了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進步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由香港前往北方解放區籌建新中國的非凡故事。
1948年前後,國共兩黨戰場上勝負日見分曉。建立一個天下歸心的政權,已成為中國共産黨重要的建國方略。此時的香港,還有大批民主黨派領袖和各界代表人士。天玄地黃之際,對于一度遊離于國共兩黨間的這些民主人士來說,面臨着政治上的最終抉擇:或北上解放區,堅定地與共産黨在一起;或割舍對故土刻骨銘心的眷戀,流亡他鄉。這種抉擇不僅關乎個人命運的變遷,也彰顯新政權的人心向背。得人心者得天下。最終,如衆星拱辰,民主人士紛紛從香港、從海外北上解放區,走向人民的懷抱。
為了寫作《向北方》,李紅梅、劉仰東兩位作者先後到北京、廣東、山東、黑龍江、吉林、遼甯、天津、河北、上海、浙江等地進行實地考察,收集資料、通路當事人,對大量史料再作進一步的整理爬梳,解析、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内容,比如組織北上時的背景和準備、每批北上者路線的變化、在重大抉擇時當事者的心理感受、從香港北上出席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的人數等。這些最新的統計資料和研究成果,從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相關學術研究的若幹空白;同時也更加凸顯從香港北上者為建立新中國作出的重要貢獻,以及北上這段曆史的重大政治意義。
江蘇人民出版社社長王保頂認為該書用最細膩的筆法寫出了民主人士北上的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是一部真正把曆史性、文學性、教育性融為一體的優秀曆史紀實作品。展現了中國共産黨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強大的凝聚力群組織能力,讴歌了中國共産黨人與民主人士風雨同舟、肝膽相照的精神風采和光榮傳統,诠釋了“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這一鐵律。向北方,就是向着光明的方向!
《山川紀行》:一位科學家眼中的美麗中國
《山川紀行——臧穆野外日記》是著名真菌學家臧穆1975—2000年間在大陸喜馬拉雅地區的野外科考日記集。
臧穆(1930—2011)的開拓性研究奠定了大陸西南高等真菌綜合研究的基礎。1973年,臧穆從南京師範學院(現南京師範大學)調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後,開始轉向真菌學研究。當時,他要開展真菌方面的研究工作,可以說是一無所有——沒有同行,沒有助手,沒有裝置,沒有專業資料,甚至沒有一份标本,一切從零開始。臧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出家門,離開城市,跋山涉水,到人迹罕至的密林深處考察采集。曾多次跟随臧穆到野外考察的助手回憶說,當時所裡為野外科考所能提供的後勤支援就是派一輛大卡車,把4條木凳固定在車廂裡。山區道路彎急崎岖,長時間的颠簸,屁股上都磨出了水泡。“先生把衣服脫下來,墊在木凳上讓大家坐,但絕對不容許使用标本紙(土紙)和标本袋來墊坐。”
從1975至2008年,臧穆的野外科考日記持續時間長達33年。他在日記中,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社會生活、生産發展進行了大量細緻鮮活的記錄,這些鮮活寶貴的社會史史料,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寶貴的價值。
《山川紀行》全書52萬字,含臧穆手繪插圖390幅。所記所繪,既有野外科考的艱難險遇,奇異綽約的高山嘉卉,大山大水的壯美風光,也有西南少數民族的奇俗淳風,文化曆史的珍貴采撷,更有一位心懷家國的科學家之現實關懷與獨立思考,堪稱“當代‘徐霞客遊記’”。
江蘇鳳凰科技出版社社長傅梅表示,《山川紀行——臧穆野外日記》是在三卷本的臧穆科考日記《山川紀行:第三極發現之旅——臧穆科學考察手記》基礎上精編而成,目的是為了讓更多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領略臧穆日記的風采。這本書展示了中國老一輩科學家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展示了一位學識淵博靈魂豐富信仰堅定的科學大家的詩意人生,對于如何塑造我們的心靈視野和人生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