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文六要:6個寫作好方法,全部學會了,不怕寫不出好文章

作文六要:6個寫作好方法,全部學會了,不怕寫不出好文章

各位好,我們今天說一本大人和孩子都會關心的書,叫做《作文六要》。

作者王鼎鈞先生,是1925年生人,現在已經九十七歲高齡了。是以在他這本書裡邊,你會感覺參與到了一個民國時期的作文課堂,因為都是那時候的材料,但是偶爾又會冒出像新冠病毒這樣的新鮮事物。後來我就問出版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跨度,他說因為這是王鼎鈞先生特别喜歡的一本書,他到今年還重新修訂了一次。是以這本書特别有意思。

我念一下這本書六位鼎鼎大名的推薦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先生、著名作家王安憶、著名教授朱永新、安徒生獎得主曹文軒、清華附小校長窦桂梅,還有《哈利·波特》的譯者馬愛農。

我對作文一直很感興趣,但是我始終有一個懷疑,就是到底能不能夠通過讀書提高自己的作文水準。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感覺有了一絲笃定——原來想要提高作文水準是有路徑的。雖然這本書的副标題是“講給青少年的寫作課”,但我希望成年人也能夠願意學習。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閑時間,去寫一點東西,感受一下用自己的大腦和筆端,創造了一個世界的感覺。

這本書的體例,是借用了一位“黃老師”跟他的學生在課堂上互動的故事。“黃老師”其實就代表作者本人。我覺得讀這本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讓我們的國文老師能夠學會,用如此溫文爾雅、循循善誘的方式給孩子們上課,有時候真的讓你很感動。

這本書首先是從一封畢業生來信開始。有一天,黃老師收到一個畢業多年的學生來信。結果他一看,說這封來信怎麼寫得這麼好,說這孩子上學的時候作文沒那麼好,考試都沒寫這麼好的文章,為什麼畢業了以後作文突然突飛猛進了。黃老師思考了一下,到教室裡邊給他現在的學生,在黑闆上寫了一句話,叫作“文章是自己的好”。他問同學們說,你們覺得這句話什麼意思?有學生說“文章是自己的好”,那就是覺得驕傲呗,自己比别人寫得好。還有别的含義嗎?黃老師把“自己的”三個字加一個引号:文章是“自己的”好。大家這才了解,原來講真心話,講老實話,而不是說别人的話,這對一篇文章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有沒有觀察到,現在很多小孩子寫作文的時候,滿口都是在書上讀來的話,都是範文裡的話,或者老師期待你說的那種話。比如“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每天都是陽光明媚的——“出門看見一個老婆婆要過馬路,過去扶她”等等。你會覺得這些文章都一樣,因為那是别人的話,而我們需要找到自己内心的東西。很多孩子不會寫作文,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們不知道怎樣去找自己内心的話,一到寫作文就正襟危坐,就吓壞了。

這個作者就跟他的學生——一個叫小玲,一個叫傅佳芝,說在生活當中有特别多我們可以觀察的機會,這些機會就能夠幫我們找到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他說:

幾乎所有作家的最初動機,無非要訴說自己的心事,引用古人的話,叫作:‘詩以言志’文學創作是語言的藝術,要把自己的事情說得讓别人受感動、得啟示。引用西方一位批評家的話,叫作:‘給人知識,給人娛樂,給人教訓。’即使是别人認為 ‘難為情’的事情,你也可以說得精彩動人、寓意深遠,得到聲望和尊重。不如意事常八九?那就用寫作來補償。

就是寫作可以給我們創造一個避難所。接着,他就問小玲和傅佳芝,說你們有沒有觀察過你們身上穿的校服有什麼特點?民國時候的那些孩子們會在校服上繡名字,把自己的名字繡在校服上。那好,怎麼繡的?是你自己親手繡的,還是你媽媽幫你繡的?小玲說是自己親手繡的。那你繡的過程當中發生了什麼事呢?你覺得好繡嗎?有沒有紮到手?紮到手以後是什麼感覺?當你紮到手以後,那一滴小的血珠印在了衣服上,你有什麼想法?一點一點地問這個孩子。原來繡衣服這麼一件事,竟然有這麼多細節可以回憶,這就是自己的話。

是以作者借黃老師的口說:“故事可以是假的,但是情感至誠無僞。”什麼叫作“文章是自己的好”?就是我可以寫一個像《西遊記》一樣,天馬行空的故事;寫一個像《哈利·波特》一樣,子虛烏有的故事,但是這裡邊的人物情感是真實的,是我自己要表達的。是以有一句名言,叫作:“小說除了人名地名以外,都是真的。”當然我想補充一下,好的小說,除了人名地名以外都是真的。這是整本書的引子。

什麼是作文六要呢?六件事,第一個要訣就是觀察。用一句話來概括,叫作“多看一眼,細看一眼”。一個普通人看東西,掃一眼就過去了。是以你會覺得生活都平平淡淡,每天都疲于奔命,每天都忙着解決自己的衣食住行的問題,解決家裡邊的煩心事,這讓我們缺少了很多細節。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多看一眼,細看一眼,生活當中值得描寫的東西就立刻出來了。

黃老師在黑闆上出了一道題目,是一個填空題,讓學生們填,說:

麻雀走路步步__;

老人__白,少女__紅;

火車進站冒__煙,火車出站冒__煙;

從二樓教室到一樓禮堂,要經過__級台階;

……

就這麼一系列的題,讓學生們現在開始填,有人就填“麻雀走路步步跳”。你們觀察了沒有,麻雀走路跟雞走路是不一樣的,不是這麼邁着步走,是噔噔噔這麼跳。還有一個更好玩的學生寫“麻雀走路步步印”,印章的“印”,為什麼呢?就是麻雀一旦走在那種濕的地上,你看到它這麼跳,地上就出現一串麻雀的小腳印,他說這個很有意思。

現在咱們當然看不見火車燒煤了,但如果你們記得綠皮車的時代,或者更早蒸汽機車的時代,進站和出站的火車冒的煙是不一樣的。進站的時候,為了城市環保,加上速度越來越慢,不讓它燒煤,是以進站的時候火車冒的都是白煙。但是出站的時候你要加速,你要填很多的煤進去,就冒的是黑煙。這些都是細節,如果你不小心觀察,寫作文的時候可能就寫錯了。

最後那個台階有多少級。孩子們說我們哪記得台階多少數。于是黃老師講了一個例子,說有一年宋美齡去拜谒中山陵,各家報館都在寫這篇文章。隻有其中一家報館寫說,“中山陵由平地到陵上的石階是392級”。就用這句話做開頭,拔了頭籌。這種細節的展現,就能夠把人帶到那個情境當中去。雖然你說我是來看宋美齡的,我是來看這些拜谒中山陵的官員的,但是392級台階,一下子就展現出了那些人為什麼後來氣喘籲籲地冒汗,這就是細節的重要性。

作者還講到海倫·凱勒,我們大家都知道她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看不見,聽不見,也沒法說話,感官跟外部世界幾乎是完全封閉的。在這種情況下,她要成為一個作家,她是怎麼觀察的?她怎麼學習文字?我記得有本書裡邊寫的是,她的家庭教師特别好,把她的手放在水上,讓她摸水,并且在她手心裡邊寫“water”,告訴她這是水,這樣她才學會了人生的第一個字,變得不像一個小野獸一樣狂躁。因為你想一個孩子聽不見、看不見、沒法說話,她隻能夠亂喊亂叫。要慢慢地讓她學習這些字,同時摸桌子、摸椅子、摸人。甚至海倫·凱勒後來會去看歌劇,她沒有視覺,也沒有聽覺,怎麼看歌劇?海倫·凱勒在文章裡邊寫,她坐在那感受椅子和地闆的震動,通過感受椅子和地闆的震動,來體驗舞台上的表演。

這就是我們說的觀察,人家缺少一些感官,但是人家依然能夠觀察。可我們平常放着這麼多鮮亮的顔色,周圍的事物,我們視若無睹,到寫作文的時候經常說自己沒得寫,不知道該怎麼寫。是以你要學會多看一眼,細看一眼。

作者說什麼是詩人?詩人是上帝的間諜。你看詩人說一個人“握拳而來,撒手而去”,這寫得多好。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握着拳,似乎什麼都想要,走的時候兩手一攤,撒手而去。是以詩人就是比常人,更會做觀察這件事。

從哪兒觀察呢?叫作五種感官: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視覺。

首先說聽覺。自古以來我們有特别多的文學作品,都是從聽覺裡邊誕生的:

歐陽修說,秋天是可以聽見的。不必驚訝,韓愈說,春夏秋冬都可以聽見。廣播節目制作人說,生老病死都可以聽見,儒釋道耶都可以聽見。

就是一個聽力的法門,就能夠掌握特别多的資訊。比如說“閑花落地聽無聲”“海雨天風不忍聽”,這樣的詩句都是聽覺。還有“留得殘荷聽雨聲”,你如果曾經在荷塘旁邊坐過的話,聽着嘩嘩的雨的聲音,你就能夠了解這句詩。

你再想想看“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假如沒有最後這一句點睛之筆,沒有這一個鐘聲傳到客船,整首詩就“死”掉了。是以孩子們在寫東西的時候,聽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來源。比如說老師給你布置了一個作業,假如寫《我的爸爸》,你可以從聽覺的角度先想想,你從你爸爸那身上聽到了些什麼東西。他是怎麼樣說話的?你看《紅樓夢》裡面描寫王熙鳳,叫“丹唇未啟笑先聞”。還沒走到門裡邊,先聽到一串銀鈴般的笑聲,他就不會這樣描寫林黛玉。是以聽覺是觀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希望我們家長們和孩子們都能夠學得會。

第二個叫嗅覺。就是聞,聞味。比如說蘇東坡講 “好竹連山覺筍香”,看到竹子特别多,聞到筍香味。“賣花人去有餘香”“酒未到,先成淚”“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這都是跟嗅覺有關的詩句,都是聞味的。

大家讀過一個小說,叫作《追憶似水年華》。開篇那個作者說,我聞到了蛋糕的味道,馬上就把思緒帶回了幾十年前,帶回到童年的時候。是以嗅覺也是我們在觀察,寫作時,一個非常重要的點。

第三個,味覺。行軍路上,大家渴得沒辦法了,望梅止渴——指着前方,說有一片青梅林,官兵們嘴裡邊就生津,就流口水。是以味覺也是我們觀察的一個點。

第四個,觸覺。像我們講的很多成語,比如“席不暇暖”,暖就是一種觸覺;“炙手可熱”、“世态炎涼”,這些詞其實也都是觸覺。

各位記得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第一句話嗎?大概意思是,很多年以後,當奧雷連諾上校到行刑場上的時候,他依然記得,當年他爸爸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時刻。就是有人把冰塊從北美洲運到南美洲,讓他們花錢見識,他摸了一下,感覺自己被燙到了。你如果沒有親身體會,是不可能這樣描寫的。因為很少有人說摸了一下冰塊,覺得自己被燙到了。但對于一個從來沒有見過冰的人來講,那種感覺實際上就和被燙到是一樣的。這就是觸覺所帶來的感覺。

第五個,視覺。這就更不用講了,我們每天看的青山綠水,遠近高低各不同,都是視覺,這個是孩子們最容易着手的。但是如果想讓孩子們的作文變得更豐富,你要知道除了視覺之外,我們還有豐富的聽覺、細膩的嗅覺、帶來美味的味覺,以及能夠進入我們心靈深處的觸覺。這叫色、聲、香、味、觸。作者說:

平時,在生活中,如果看見什麼、聽見什麼,心裡覺得受到感動,應該在感動了自己的物象前面停下來,仔細看,仔細想,一直到領略得透徹了,一直到印象深刻極了,再離開。

這個感受不隻适用于寫作文,這簡直就是生活。我們有時候真的匆匆地就放過了一個東西。比如說天上飄過了一朵閑雲,你覺得很好看,我們現在的做法是什麼?大部分人就是拿出手機拍一張照片,接着就趕路了。這叫作“留下紀念,卻留不下記憶”。你拍下來,看似留下了紀念,但你手機裡面那些照片,有多少會拿出來天天回味呢?其實很少,拍過了就以為有了記憶。實際上你根本不需要拍照,而是需要站在那個地方,好好地看一下那個白雲,看着它形成,看着它消散,然後跟它依依惜别,這樣你的人生才沒有白過。這個就是觀察,我們要學會從生活當中收集素材,去觀察,這是六要當中的第一要。

在每一篇講完以後,後邊都有一些習作。這一篇講完,黃老師的學生費珍就寫了一篇習作,叫作《三隻口琴》。我覺得這篇文章寫得真有意思,一個中學生能寫出這麼好的文章真是不容易。這篇文章是寫,家裡的小弟聽到廣播台裡要舉辦一個唱歌比賽,就要去參加。為什麼要去呢?因為獎品是一隻口琴,小弟特别想得到這隻口琴,後來就天天苦練唱歌。他的媽媽很高興,願意帶小弟去參加這個比賽,小弟的老師也很鼓勵他,跟小弟說,你放心,你肯定能夠獲勝。但是媽媽覺得把小弟的期望值提得太高了,會不會有危險,萬一得不了怎麼辦呢?就跟小弟說,比賽還是很激烈的,你想得到口琴,别的小朋友也想,是以你要做好得不到的準備。剛說完這個話,小弟哇地一聲哭了,就覺得如果得不到這口琴會很難過。媽媽安慰他說不要緊,咱們要努力,說不定可以。第二天早上,小弟的老師來了,對他說你放心,肯定能夠得到這個口琴,你沒問題,就帶小弟去比賽。其實她是描寫小弟參賽過程中的細膩情感,從姐姐的角度、爸爸的角度、媽媽的角度、老師的角度、小弟的角度,都做了細緻描寫。

這篇文章最後如何點題、升華的呢?等到經過激烈的比賽以後,小弟被叫到演播廳裡邊宣布名次,他真的是冠軍,得到了一隻口琴。回到家,老師跟媽媽講說,其實我是真覺得他唱得很好,就算他不得冠軍,也應該得到這隻口琴。是以我給他買了一隻口琴,已經準備好了,你就送給他吧。媽媽一看,說真是不好意思,我是預備着他可能得不了冠軍,是以我也給他買了一隻口琴,結果就是小弟一下得到了三隻口琴,一隻口琴是獎勵,兩隻口琴是愛。

一個中學的女生,在經過了細緻地觀察以後,能夠把這樣一個小弟去參加比賽的事,寫得如此生動,在最後結尾翻三番,有三次轉折,這作文就應該是滿分作文了。而且能夠被散文大家王鼎鈞先生,選到書裡邊做範文,我覺得這水準已經相當高了。是以大家有機會可以讀一讀書裡邊的範文,你就能夠知道前面所講的那些原理,到底是怎麼應用的。是以這是第一個要訣,希望大家學會觀察,多看一眼,細看一眼。

第二個要訣是什麼呢?想象。如果隻有觀察,那寫不出《西遊記》來,是以一定要有想象。

開篇黃老師上課,就跟學生們發了一篇文章,說18世紀有一艘船上捆了兩個大炮,結果有一個大炮鍊子斷了,就在船上左沖右撞。各位想想看,18世紀的大炮,大炮筒子那麼沉,在木頭的船上,随着風浪左右搖擺,把船撞出一個又一個洞,是不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黃老師就把這篇素材給學生們看,看完了以後問學生說,你們覺得這文章寫得怎麼樣?學生說聽起來挺吓人,但是文章寫得一般,就是描寫這麼一個事實嘛。黃老師就問一個學生黎琪,說你的想象力不錯,你來講講看,怎麼能夠把這篇文章寫得更好?大家就開始讨論。

作者說要把這個大炮寫得更好,你就要給它加入一些想象。你想想你有沒有見過瘋牛,一頭牛突然不聽話了,到處撞人?黎琪說,見過。他問這種狀況可怕嗎?她說很可怕。那後來怎麼辦呢?後來把這頭牛擊斃了。這個大炮突然瘋起來,到處撞,可怕嗎?可怕。那能不能擊斃它呢?擊斃不了,因為它連生命都沒有,是以這比一頭瘋牛還可怕。

是以想象是什麼呢?就是你能夠往這個大炮的鼻孔裡邊吹一口氣,把它變活了,它變成了一頭掙脫了鐵鍊的野獸,不是因為人簡單地說沒綁好,失誤了,而是它掙脫了,這種情感的力量一下子就出來了。

是以改寫以後是什麼樣呢?說:

炮台中有一尊二十四磅炮,突然掙斷了束縛。

這也許是海上意外事變中最可怕的一種。對于在大海中順風疾行的船,不會發生比這更可怕的事情。

一尊掙斷了鎖鍊的巨炮,突然變成一隻不可思議的猛獸。它本來是一架機器,卻把自己變成一個怪獸。它立在它的輪子上,像撞球一樣迅速滾動。鐵身橫沖直撞,偶爾停息片刻,像在沉思,然後又像箭一般從船的一端沖向另一端,兜着圈子,向旁邊跳躍、閃避、殺人 、殲滅。它像一隻破城槌,任性地撞着城牆。這隻槌是金屬做的,而城牆是木頭的。我們可以說,這永世的奴隸在為自己複仇,仿佛有一種邪惡的威力藏在裡面,突然爆發出來。

就是這艘大炮被賦予了精神、賦予了想象。它以前都為它的軍官服務,但是現在它造反了,開始橫沖直撞,這艘船會沉沒。是以我們說,寫作文就是大變活人,我們營造出了一個嶄新的世界觀,讓它開始對話。

這裡邊我們要向誰學習呢?作者說,你要想提高自己的想象力,你要多讀詩,以詩為師,就是向詩人學習。

比如說,現代詩人食指說“蜘蛛網查封了爐台”。一般正常的描述,我們會說那個爐竈上結了蜘蛛網。而食指說“蜘蛛網查封了爐台”,那蜘蛛就變成了警察,這就是不同的想象。說“大海托住了太陽”,咱們認為是太陽從大海裡邊冒出來的,但是食指說是大海托住了太陽。

還記不記得舒婷寫《緻橡樹》,說“我如果愛你,不做攀援的淩霄花”……我要做一棵木棉,跟你一塊兒向雲端生長,就是把人想象成淩霄花和橡樹。這就是典型的大變活人的辦法。

詩人洛夫說,“落葉在火中沉思”。你想想看一個火苗在燒葉子,假如火苗燒的是活物,比如說動物,它肯定會蹿、會害怕、會緊張。但是燒葉子的時候,你會發現葉子很淡定,就是慢慢地變焦,一點點地卷起來。這個微妙的過程被詩人看到了,說落葉在火中沉思,那種感受就像是一個沉思的樣子,真棒。

想象力是能夠讓我們的文章生色的,而且可以想象出很多東西來。書裡邊有一個案例,隔壁教理科的老師,說自己的孩子不會寫文章,然後就把黃老師請去。去了之後,對方說這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寫什麼文章都幾句話。比如寫一篇文章叫《一隻蝴蝶》,說“昨天有一隻蝴蝶,飛進了我們家的院牆,非常好看,我想要抓它,它飛走了”。就沒了,就這麼一段。這個家長特别着急,說每次寫作文的時候,沒話說怎麼辦?

黃老師說别着急,咱們想象,咱們玩個随便聯想的遊戲。比如說,一張鈔票你聯想到什麼?孩子說,聯想到爸爸。為什麼聯想到爸爸呢?因為我們家裡邊是爸爸賺鈔票。那很好,那你想到爸爸又聯想到什麼?孩子說,聯想到工作。想到工作,又聯想到什麼?工作聯想到吃飯。吃飯又聯想到什麼呢?孩子說爸爸,又聯想到爸爸。孩子的每一個聯想都有理由,随着聯想越來越遠,你會發現關于這個事的話題就變得越來越多,是以你可以在家裡邊跟孩子玩這樣的遊戲。

我原來在我兒子很小的時候,就跟他玩過這樣的遊戲,就是聯想,甚至我們還可以組合聯想。比如說這有一個杯子,有一本書,那把杯子跟書組合起來,咱們能不能發明一新東西,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組合聯想的方法。還有就是你通過這本書,聯想到什麼?通過這件事又聯想到哪兒?一步一步地越來越遠,天馬行空。是以不要去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孩子才能夠把更多的元素,帶入作文當中。

比如說蝴蝶,在我們看來就是蝴蝶飛來了,沒抓住,跑掉了。但你想想莊子,莊子夢到蝴蝶,醒來以後還在想這件事,說到底是我做夢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我?那我現在一醒過來,那個蝴蝶不見了;萬一那個蝴蝶在那邊醒過來,我就不見了。到底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這就成了的一篇千古美文。包括你還可以從蝴蝶想到愛情,想到化蝶的故事,想到梁山伯與祝英台。如果我們能夠讓自己的想象力變得更豐富,文章就沒有那麼難寫。

一個著名作家叫賽珍珠。她寫道:

我走進牛欄,發現我的寶貝牛——西塞莉,在夜晚已經獻給我一頭漂亮的小母牛。它們母女都很平安。西塞莉穿過牛欄的栅門,沾沾自喜地注視着我。

注意,沾沾自喜是想象。

它是一頭古爾尼西乳牛,淺紅色的鼻子,略帶碟形的臉,那張臉給它增加了乖巧的神态。它的态度是無罪的,按照古爾尼西乳牛的習性,當它看見我的時候,它是不起來的。無疑的,那是由于它的功績,而原諒了它自己。小牛生得很完美,有一個淡黃褐色的好看的頭,背和屁股的輪廓也不錯,因為我們是陌生的,是以它驚恐地、怯弱地盯着我。它的母親舔着它的面頰,使它安心。為了對西塞莉表示好意,我拿給它一些調制好了的生産期間吃的飼料,但它不貪吃,隻是慢條斯理地嚼着。看樣子,若不是給我一個面子,它根本就不吃。

實際上牛是不是這樣想的呢?這沒關系,因為你并不知道牛是怎麼想的。這叫作投射,人的心理投射在了這頭牛身上。而你寫這個文章是給人看的,是以你把想象力加進去了以後,賽珍珠和牛之間的互動,就變得像一家人一樣生動有趣了。好像她去探望一個剛剛生産完的産婦一樣,這種愛的感覺就溢出來了。

還有一句詩寫得特别有意思,說“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這什麼意思呢?比如說我前兩天就剛在懷柔一個農家院裡邊待過,在院子中間喝茶。從院牆看過去,外頭能看到很多山頭。這種感覺假如我們不會想象,我們就會覺得說環境不錯,這個地方正宜喝茶,這就是一個普通人。但是詩人說“青山個個伸頭看”,偷窺,青山把腦袋伸出來朝着院裡邊看,看什麼呢?“看我庵中吃苦茶”,這個青山一下子就活過來了。

是以作者講,萬物皆有情。就是所有這些東西,如果你願意認真地去了解它、去描摹它的感受,你都能夠寫出很好的文章來。在這方面,我推薦你們可以去看一看,一個散文大家的書——賈平凹先生的散文集子,《萬物有靈》。就是寫各種各樣的生靈,他把很多沒有生命的物件,寫得鮮活無比,靠的就是想象力。

作者還有一個練習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他特别喜歡寫古典詩的“變奏”,即把古典詩重新寫成現代文。比如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寫離别,四句就解決了。但是作者說隻寫這四句,這是王維,那我能不能夠用現代的白話文,把這四句詩寫成一篇散文?你想想看,你有多少素材可以寫。我給大家念一下開頭,你就能感覺到白話文和詩詞的差別:

連日春風把柳枝染綠,拉長。早晨一陣細雨把高原的塵土壓下去。這樣的好氣候好景色,旅行的人也要多住幾天,你卻要開始遠行。

這是“渭城朝雨浥輕塵”的“變奏”。

我們來送你一程,心裡想的卻是挽留。你看這一絲一絲的雨水,滴進一粒一粒的塵土,長出一顆一顆的禾苗,做成一粥一飯。你看這些人,和你同飲一口井裡的水,同吃一塊田裡長出來的莊稼,幾乎是同時長出這一身結實的肌肉。你看我,我看你,親切,順眼。我們端起酒杯,真心希望你喝下這杯酒以後,突然決定卸下行裝,說一句“我不走了”。

就是這兩種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從“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變成白話文,實際上是一種練習。就是我們通過自己的想象,把古人的情感賦予現代的人。

是以在這給大家布置一個作業,我們每一個習作背後,其實都有一個小作業,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寫一寫。有一首很著名的詩——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作者在書裡邊有範文,他把這首詩也寫成了一篇散文,但是我們大家可以自己寫,我們可以把這個“閑敲棋子落燈花”的感覺寫一下。

是以這個是第二個要訣,叫作想象。有了觀察,其實素材已經不少了,再加入一點想象,整個就生動起來了。

第三個要訣,體驗。體驗用一句話來概括,叫作“将人心比自心”。

就是作者有一次跟學生們上課,說最近出了一篇考試的作文題目,說某某中學旁邊發生了一起車禍,翻車導緻很多學生受傷,現場有很多人搶救,請根據這件事寫一篇文章。這個作文題目引發了很大的争議,為什麼呢?有很多人反對,說車禍這事經曆的人很少,大量的人從來沒有經曆過車禍,為什麼要寫車禍呢?感受不到,是以學生們就問老師,說這行嗎?這是好的題目嗎?

老師說還有更多的題目,從抽屜裡直接拿出一摞題目,比如說:

一個水手,在海上航行了三個月,非常想念他的家。這時,他聽到了回航的指令,試寫出他這時候的心情。

是不是好題目?你說我沒有當過水手,沒有當過水手,你别寫了,沒分。然後第二個題目呢?說:

想家的水手,在茫茫大海中回航。有一天,隐隐望見了家鄉港口的山影,試寫出他的心情。

第三篇:

船靠岸了,想家的水手一躍登上碼頭,試寫出他此時的心情。

這都是作文題,而這些作文題需要的是什麼呢?共情的能力。

是以這些學生們就說,怎麼才能夠把這個感覺寫出來呢?黃老師把他們邀請到家裡,然後學生們從外頭剛進來,往那一坐,又渴又熱的,那時候也沒有空調。這時候老師給自己倒了一杯冰鎮橘子水,然後說我就不給你們倒了,自己就喝了。喝完了以後問這些學生說,知道喝橘子水什麼味道、什麼感覺嗎?你們雖然沒有喝,但你們知不知道?就是雖然我們沒有喝橘子水,沒有品嘗到那個味道,但是你依然可以體會到那是什麼樣的感受,這種能力就是體驗的能力。是以未必非要經曆過的事情,我們才能夠知道。我們既可以有直接體驗,也可以有間接體驗。比如你不一定非得出過車禍,才能寫關于車禍的文章。如果是那樣的話,小說就沒法寫了。

書裡作者還給大家剖析了《鵲橋仙》這首詞。剛好學生們到他家的時候,老師正在寫秦觀的《鵲橋仙》。這首詞特别能觸動人心,尤其是有情人會覺得特别好。那為什麼秦觀能夠寫出來呢?秦觀沒有上過天,但是每一句話似乎都是真的,比如說《鵲橋仙》的開篇:“纖雲弄巧,飛星傳恨”,一下子就賦予了雲和星意義。接下來:“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牛郎織女這樣一個神話故事,我們看天上星星時所産生的情感,竟然能夠被秦觀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個就是典型的體驗能力極強。是以如果你有了前面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你會有直接經驗。

而體驗的另外一種重要來源——間接經驗,最有效的擷取方法是多讀多看。是以你要多讀曆史、多讀小說、多讀紀實文學,你能夠看到、找到很多寫作的素材。

莎士比亞有一句名言說:“演戲的人不能保守秘密,他最後什麼都告訴你。”你如果看好的懸疑劇之類的,多看幾遍你就能發現,其實謎底他早就告訴你了,早就從細節重展現出來了。這就是我們說通過共情去體驗的能力。

他的學生滕娟娟,就用體驗的方法寫了一篇文章,叫《女工》。她家裡邊請的女工,換了一個又一個,總是不趁手。後來找了一個女工,有兩件事她從來不幹,一個是關爐門,一個是喂雞。如果你有這個生活經驗的話,你就知道,過去我們用的蜂窩煤爐子,到了點你要把爐門關上,因為不關這個爐門,那煤就燒完了,等于白燒了一下午煤,燒光了。是以我們到了不做飯的時候,就把爐門一封,我們陝西人叫封爐門。封上爐門,再在上面壓一塊新煤,這樣到晚上做飯的時候,它就恰到好處地燒好了。如果不關這個爐門,裡邊四塊兒煤就全部燒光了。是以滕娟娟的媽媽就很生氣,說關爐門這麼小一件事,你怎麼就做不到呢?然後滕娟娟就開始觀察,女工為什麼總是排斥關爐門。

喂雞更簡單了,走出去,抓一把米往地上一扔就完了。就這麼簡單的事,卻總是忘,總是不願意幹,最後媽媽把這個女工解雇了。解雇了以後,這兩件事就落到滕娟娟的身上,她來負責關爐門、喂雞。最後她得出一個結論,說為什麼這兩件事,我做起來覺得一點都不累,而女工做起來覺得特别煩、特别累?是因為愛,你愛這個家,對這個家有感情,你會覺得是順手的事,不會特别累。但如果你沒有這份愛,你會覺得你們就是故意挑我的毛病,内心就煩、暴躁、抗拒。是以當一個中學生能夠學會去體驗心情的時候,她就能夠寫出這樣生動的文字。這是第三個要訣,叫作體驗的方法。

第四個要訣,選擇。就是當我們收集了特别多的素材,你怎麼能把有用的東西留下來,讓它為你所用。

也是在假期,一個學生給黃老師寫了一封信,說想寫文章,但是材料很零碎,無從下手,寫不出文章來。黃老師說,那這樣,你列出你擁有的各式各樣的素材,讓我看一看。比如說,他在家鄉過暑假,觀察這個夏天,積攢了很多素材:

河水很髒,遊泳的人在岸上曬幹身體以後,皮膚上會有一層泥土。

這是不是一個細節?

蝴蝶,看起來很容易捕捉,但怎麼也捉不到。

小鴨子所遭遇的難題是:午睡的時候,不知道把脖子放在什麼地方。

那小鴨子扭來扭去的樣子。

池水快幹涸了,裡面有一條魚,到處在找藏身的地方。

砍草的鐮刀碰在石塊上,迸出火花來。

由山下面看,山頂上的樹一動也不動,爬到山上,才發現樹葉都随風飄搖。

坐在噴射機上往西飛,看晚霞,一定能夠多欣賞一會。

玉山在積雪的時候,可真成了‘玉’山,雪山了。

家裡如果裝空調就很涼快,可是當你走出門去,外面的熱氣迎面撲來,又太不好受,還不如不裝空調。

這是一種心理感受。還包括“天上為什麼會有雲” 這樣的遐想。作者說,這些素材你沒法簡單地說哪個好、哪個不好。核心是你要寫什麼樣的文章,假如你要寫一篇文章,題目叫作《夏天的樂趣》,那你就需要去尋找跟樂趣有關的素材;假如你要寫一篇叫作《夏天的苦惱》的文章,那像裝空調、小鴨子睡覺覺得不舒服這樣的事,就可以選在裡邊。是以你要選什麼樣的素材,和你要表達什麼樣的感受,是有着密切的聯系的。

比如說安徒生寫《賣火柴的小女孩》,賣火柴的小女孩其實不是真的在賣火柴。今天在西方社會還能看到,那些乞讨的人,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乞讨的,是以他會拿一張CD光牒,通過賣你一張CD光牒的方式換點錢,那時候就是賣你一盒火柴。實際上她是借賣火柴這件事,在乞讨。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一個乞讨的小姑娘。

這樣一個小姑娘走在大街上,會有多少素材?一定會有特别多的素材。不是所有人都冷漠,也有可能有人會幫助過她。但是安徒生要表達的是什麼呢?是她最後一個人無依無靠地凍餓而死。是以當你要表達這種情感的時候,你再選擇素材,就不需要選擇跟主題無關的素材——比如她還遇到了一隻小貓,遇到了一位阿姨,問她家在哪兒這類素材。就選擇她的想法——她在火光中看到自己的奶奶,然後在燭光當中劃燃了一根,又劃燃了一根,最後手裡拿着火柴,熄滅。這就是選擇的力量。

除了根據情感來選擇之外,我們還需要選擇字詞。這一段讓我收獲很大。就是黃老師教他的學生含蓄,因為遣詞造句能顯示一個人的文學素養。他們去看望一個在住院,得了眼病的老師,看完老師出來了以後,有一個學生心直口快,就直接問說,他的眼睛會不會瞎?小孩子嘛,就直接說他的眼睛會不會瞎。黃老師皺了一下眉頭說,“瞎”這個字不要随便用,因為這個字不太好聽,難聽。好老師就是這樣,随時随地遇到任何機會,都是上課的機會。

他問學生說,除了“瞎”這個字不好聽,還有什麼字你們覺得是不好聽的?學生說“窮”,“窮”這個字不好聽。老師說,那如果說“張三是一個窮學生”不好聽,我們可以換成什麼呢?可以換成“張三是一個清寒的學生”。“清寒”就比“窮”要含蓄、要進階。

還有一個學生說,在我們家裡,媽媽不準說“死”,否則就要挨揍。老師說,那“死”這個字可以用什麼替代呢?學生說,“逝世”、“走了”、“大去”、“一病不起”、“撒手歸西”、“上天堂”等等。這都是對于“死”的替稱。

有一個學生說,說話幹嗎繞那麼多彎子?心裡有什麼話,直接說出來不就完了,這多簡單。 作者說:“你們這個年齡,表達意思的方式都非常直接,你喜歡說‘那個人好帥!’‘那朵花好好看! ’‘這個同學功課好棒! ’這樣的話幹淨明快,可是有時候缺少含蓄,寫作文的時候含蓄非常重要,不能不講求。”

是以他就帶着學生,開始學會用更講究的文字,比如有一個學生寫了一篇作文——《自述》,寫到:“我自己奇醜無比。”那個學生寫自己奇醜無比,是個女生。老師說:“醜字不好聽,尤其是用在女孩子身上,無論對别人還是對自己,都應該避免使用這個字,更不宜用奇醜無比這樣最進階的形容詞,來描述自己。能不能換一個寫法?” 有一個學生講:“我其貌不揚。”老師說:“其貌不揚這四個字,還是有點太重。”連這四個字都有點太重,“說她不算漂亮,行不行?”這是另外一個答案。還有一個人說:“那我說她不能夠選上中華小姐,你覺得怎麼樣?”引起了一片笑聲。然後有一個學生講說:“太難了,寫個作文真麻煩,還得挑這些字句。”

黃老師舉了個例子,說:“你看我給你寫一首歌,你願不願意唱?歌詞是:我愛我的妹妹呦,我妹妹不愛我。”然後學生說這太難聽了,沒法成為歌。老師說:“那如果換成這樣呢?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同樣是這個道理,就是遣詞造句的選擇、含蓄,代表你品位的逐漸提升。這是第四個要訣,你要學會選擇。

第五個要訣,叫拼圖,就是組合——用什麼樣的結構把這些東西拼在一起。沒有材料無從結構,沒有結構不成文章。前面四個方法講的都是材料的問題,我們現在手裡攢了很多的材料可以寫了,關鍵是怎麼把它拼在一塊兒。

這裡邊舉了馬緻遠的例子,特别好。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一首《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你注意這幾句,就是前面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三個素材是并列的,是作者站在那裡看到的三件事,甚至包括夕陽西下,都是他看到的。但是最後一句話一下子讓整篇文章,用作者的詞叫“發酵了”,就是把水釀成了酒。

是以這四幅圖拼在一塊兒,就是一個結構。結構這個觀念比較抽象,不便讨論,我們采用另一個說法,喻之為“拼圖”。經過觀察、想象、體驗得來的很多材料,好比一張張圖檔,你可以選擇一些圖檔拼在一起,表情達意。這一段很精彩,比方說:

一雙男人穿着的皮鞋,旁邊擺上一雙高跟鞋,可以表示伴侶;這兩雙鞋後面放一雙兒童穿的鞋子,可以表示家庭。一雙陳舊的皮鞋後面放一雙剛剛擦過的皮鞋,皮鞋後面放一雙球鞋,球鞋後面放一雙童鞋,童鞋後面再放一雙嬰兒在襁褓裡穿的絨鞋,這一行鞋在訴說一個生命的成長。

這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廟門口香火鼎盛,說明這一方居民還相信極樂世界; 廟門口貼上幾張智語要破除迷信,說明新思想來了;廟門口結着蜘蛛網,說明無神論成功了。

這就是組合的意義。那麼這裡邊的組合有哪幾種方式?

第一個方式,叫陳列式。就是一樣一樣地寫出來,比如說這個書裡邊有範文,叫《不一樣的雨聲》,我在沙漠裡聽雨聲是什麼聲音,我在小樓上聽雨聲是什麼聲音,我到其他什麼地方聽雨聲是什麼聲音。這個就是陳列式鋪陳。陳列式的結構适合寫景,寫景要達到的标準是“靜如磐石”。馬緻遠寫的《天淨沙·秋思》,就是靜如磐石的這種感覺,這是叫陳列式。

第二個組合方式,叫波浪式,起伏不定,忽高忽低。波浪式的典型文章,是各位都非常熟悉的《塞翁失馬》故事:這個人的馬跑了,很倒黴,但是過兩天,那匹馬又帶回來好多馬,他很高興。結果他兒子又很倒黴,摔斷了腿。但也是以不用去征兵。這就是典型的波浪式結構,這種波浪式結構适合用來記事。記事要做到的水準叫“去如流水”,你看像流水流在河裡邊。為什麼我們說引水渠的水不好看?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出去郊遊,很少待在一個人工引水渠旁邊欣賞。為什麼不好玩?因為人工引水渠太平,沒意思,連岸都是直直的,水就這麼嘩地流過去。那就隻是實用,根本沒法觀賞。你喜歡在什麼地方看水?一定是山裡邊的水,起伏跌宕,遇到石頭能夠被拍打起來,這就好看。是以這種波浪式适合記事,叫“去如流水”。

第三個結構,叫穿梭式,回環往複。書裡邊有一個例子,是劉半農先生的詩,叫《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飄着些微雲,地上吹着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的頭發,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戀愛着海洋,海洋戀愛着月光。啊!這般蜜也似的銀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魚兒慢慢遊。啊!燕子你說些什麼話?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樹在冷風裡搖,野火在暮色中燒。啊!西天還有些殘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回環式的方法最适合抒情。還有我喜歡的那首《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也是回環往複的,回環用來抒情,是再好不過的。

還有一種結構,叫縱剖面。《論語》中,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總結自己的一生,這樣一串接下來,就叫作縱剖面。還有橫斷面的寫法。就是從此時此刻的各個角度描寫,這就叫作橫斷面的寫法。比如徐志摩說他

忘卻童年期清風白水似的天真,忘卻少年期種種虛榮的希冀,忘卻漸次的生命的覺悟,忘卻熱烈的理想的追求,忘卻心靈中樂觀與悲觀的鬥争,忘卻攀登文藝高峰的艱辛,忘卻刹那的啟示與徹悟之神奇,忘卻生命潮流之驟轉,忘卻陷落在危險的漩渦中之幸與不幸,忘卻追憶不完全的夢境……

這一段就是橫斷面的寫法。《西遊記》的寫法,叫串珠式。就是過了這個城,到了下一個寨,遇到下一個妖怪,然後一路過關斬将,這個是串珠式的方法。

是以不同的文章,會有不同的組合方式。我們經常發愁的是什麼?孩子寫文章也罷,我們自己寫文章也罷,最常出現的狀況就是流水賬。我們隻會串珠式的寫法,隻會縱斷面的寫法。就一直按照日期、時間記下來,早上出門,然後中午怎麼樣,下午怎麼樣,但實際上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

我有時候自己也寫一些東西,我就發現我寫東西的時候急,不從容。總是想趕緊推進,趕緊寫事,趕緊往下寫。你看人家賈平凹寫東西、陳忠實寫東西,或者餘華寫東西,包括魯迅寫東西,他們會非常淡定從容,甚至有的地方有些閑筆。然後描寫一個人的狀态,他一定要描寫得到位,讓你能夠感受到這人活過來了,已經浮現出來了。是以組合就是把拼圖構造好。

最後一個要訣,表現。表現是什麼?用一句話概括,叫作“最初的動機,最後的目的”。就是你寫這篇文章到底是為了什麼。作者說:

我們寫文章,用語言文字來表現;唱歌用聲音,舞蹈用肢體,畫家用色彩、線條,他們也是表現。為了表現,我們把觀察當作功課,表現是最終的目的,也是最初的動機。為了表示強調,我模仿《大學》的句法反複說明:要表現必須先組合;要組合,必須先選擇;要選擇,必須先觀察、 想象、體驗。觀察、想象、體驗而後選擇,選擇而後組合,組合而後表現。

比如各位知道很有名的一首詞——範仲淹的《漁家傲》:“塞上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直到最後一句“将軍白發征夫淚”,才把前面的所有的情緒,全都散發出來了。這就是表現,就是你最後要表達的是什麼,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書裡邊有一篇範文,叫作《媽媽和貓》。就是寫作者的媽媽特别喜歡養貓,對貓有一種溺愛。他們家有一隻貓,說這隻貓偷吃的東西,肯定比老鼠偷吃得多,但是媽媽依然很喜歡這隻貓。後來這隻貓走掉了,他媽媽本來說不養貓了,但又換了一隻新貓來。到文章的最後,他把媽媽和貓的種種故事寫完了以後,我們才能夠知道,這篇文章要表現的是什麼。我們聽一下最後這一段:

我們後來搬了家。貓是不肯随主人搬家的,是以我們有一段時間沒貓。媽媽自己也說:‘不養了,太麻煩了。’不過,她終于忍耐不住,又開始在菜錢裡抽一兩塊錢買點貓魚。新收養的野貓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它生下來最近兩窩小貓的時候,媽媽還是為它安排了住處。它比以前那一隻差得太遠了,它所偷吃的也許比老鼠還多。不過,媽媽看來好像并不在乎這些,她甚至也不在乎一隻貓美觀與否。媽媽隻是要一隻貓。

是的,媽媽隻是要家裡保持有貓便好,并不是為了紀念什麼,她隻是喜歡一種有貓的氛圍。而且,我們都漸漸地不肯做她的貓了,但是她仍然有許許多多的愛。當她的孩子都有他們自己的去處,她是需要她的貓的。她永遠希望她的貓舒服地躺在她身邊曬十二月的太陽,她打着她的毛線,照顧着它們,用微笑的眼睛和溫軟的心。

聽出這個表現了嗎?就是到最後你會發現,媽媽為什麼一隻又一隻地養貓,為什麼家裡邊一定要有貓,是因為愛,是對子女的愛無處安放了,是以養了這些“毛孩子”。我朋友圈裡有好幾個喜歡養貓的人,都把貓叫老大、老二、老三,就是按小孩子的名字這麼叫,就像“媽媽回來了!”這種感覺。因為他們的孩子都長大了,都去上大學了、工作了,然後他就開始養貓。是以你要表達的,就是這種感受。一定不是簡單地把這個事記完,而是要有情感。

各位還記得朱自清先生寫的《背影》嗎?現在被很多網友玩壞了,總模仿朱自清先生寫的《背影》。朱自清先生描寫爸爸那個胖大的沉重的身軀,爬站台,然後爬過來,爬過去之後,為他帶來了一袋橘子,最後走掉了的那個感覺。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就是爸爸老了,但是爸爸對兒子仍有關懷,以及成長所帶來的失去,這是每一個人所共通的情感。

作者最後總結了自己寫文章的三個階段,我覺得每個人都會很受啟發。第一個階段,叫作文從字順。我覺得咱們要求别太高,四十歲以前能夠做到“文從字順”就不錯了,就是沒有特别奇怪的病句,文章寫出來流暢,符合基本的表達規則。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叫意新語工。就是你能夠有一些不同的表達,你描寫一個東西,可以有發明、有創造,這是第二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叫言近旨遠。言近旨遠不需要過多的發揮,就描寫眼前的東西,但是回味悠長,已經跑到了很遠的地方。你看“夜半鐘聲到客船”,就有言近旨遠的意味。

我在讀言近旨遠這個詞的時候,就突然想到了《孔乙己》。各位都讀過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嗎?《孔乙己》最後有個情節,就是老闆到了一個時節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然後把黑闆擦了,還剩下那一行就是“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到了春節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大約他真的是死了。”文章到這就結束了,沒有過多情感渲染,但是你會跟着那個老闆,整天在問那十九個錢的事兒,總是記着孔乙己好久沒有來喝酒了,以此來感受文章的深意。這就是我們說寫文章的三重不同的境界。

關于言近旨遠,作者在這裡邊舉了一個短短的例子,很有意思,是作家林文月的一篇文章——《翡冷翠在下雨》的結尾。翡冷翠是什麼?就是佛羅倫薩,被民國時期的人翻譯成了翡冷翠,其實翻得很好聽。林文月去翡冷翠旅遊,然後導遊給他們講解當地的那些美景和文物,結束的時候,她說:

這時,有鐘聲傳來。發自遠方近方、大大小小各寺院鐘樓的鐘聲齊響。每一個行人都習慣地看一看自己的手表。‘請對時吧。這是五點鐘的鐘聲。’導遊者附帶加了一句說明.我也看了一看手表。一點三十分,這是台北的時間。有一滴雨落在表面上。

到這裡這就結束了,這就是文章的結尾。林文月作為一個遊客,低頭一看手表,沒調過, 還是台北的時間,一滴雨正好落在這個表面上,就結束了,剩下的你們自己去想象,這個就叫言近旨遠。我們寫文章,最後能夠達到這個境界,我覺得對人生來講,已經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了。用海明威一句名言說,就是:“文字越簡練越好,背後的故事越複雜越好。”就是言近旨遠的意思。

為什麼我總是喜歡講跟寫作有關的書,喜歡讀跟寫作有關的書?因為雖然讀了寫作方法的書,未必能夠成為作家,但是這代表着我們心中都有一個期望,通過寫作過另一種人生——你是一個造物主,你成為一個創造一個世界的人。我特别羨慕J.K.羅琳、阿加莎·克裡斯蒂這樣的人。她們自己能夠創造出一個人,并且讓這個人活在所有人的心目當中。你覺得是有這個人在的,作家變成了一個紙上的造物主,這是多麼有意思的一件事。

是以希望大家聽完了這本書以後,如果你會像我一樣,産生一點點寫作的沖動,請珍視這個沖動,并且真的動手去寫。隻要你堅持下來,我相信你的文章會寫得越來越好,也希望通過這本書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改變。

文字有些漫長,感謝您能讀到最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