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所歡,兩性情感心理學寫作者,寫有情的故事,有趣的陌生人,有料的知識。

人們總喜歡用“内向者”和“外向者”來區分人。
實際上,在兩者之間還有一個群體,可以稱之為“生性涼薄”。
在他們心中,并沒有太濃烈的親情感,對父母更多是感恩,報答。
也沒有太多渴望交朋友的興趣,他們甯可選擇獨處,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這讓我想到了毛姆在《局外人》這本書中,開篇的那段話:
“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可以說是驚為天人,驚世駭俗,讓人第一眼看上去,隻覺得這内容在直白地敲打自己的靈魂和視覺。
其實,這就是一個冷靜到冷漠的人,也是一個理智到涼薄的人。
為什麼會有人親情味淡薄,不願意交朋友呢?
-01
認為人生沒有意義,沒有什麼能讓他感興趣
我更願意稱其為“天生的冷漠者”。
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類人就屬于“共情能力差”,缺少“述情”的能力。
在《局外人》這本書中,男主人公默爾索就是這樣一個人。
無論是對的親情,愛情還是事業,他的表現都是一如既往地冷漠,認為一切都是無意義的。
面對親情:
得知母親去世時,他并不記得母親去世的時間;在母親的葬禮上,他沒有流下一滴眼淚,并且還覺得葬禮的儀式繁瑣複雜,讓人疲憊。
葬禮結束後,他心中想的是:趕緊回去,要睡上十幾個小時。
葬禮結束後,他的生活并沒有任何陷入悲傷的意味,而是回歸自己本來的生活。
逛街,約會,看電影。
面對事業:
老闆告訴默爾索,打算讓他出差,給他換一個工作環境,就會感到愉快,對事業充滿鬥志了。
換作任何一個正常人,得到老闆的提拔賞識,升職加薪,都是一件快事。
可主人公默爾索如何回答你知道嗎?
他說:“生活都是一樣的,即便在這兒生活,也不會讓我感到不高興。”
可想而知,老闆心中有多麼憤怒和無奈。
對待愛情:
女友喜歡問他:“你到底愛不愛我?”
默爾索回答說:“這樣的對話毫無意義。”
“當然,如果你想要聽,我怎麼都行,我也可以這樣做。”
女友說:“如果另外一個女人跟你的關系,就像你跟我一樣,你是不是毫不猶豫地接受?”
他回答:當然是。
如果在現實中,默爾索這樣的男人,就是“直男”的代表。
他就像站在上帝視角,旁觀一切的局外人。
以冷漠,平靜的姿态,審視周圍的一切,觀察自己的人生。
有些人,他們就像主人公默爾索一樣,認為人生沒有意義,生活沒有意義。
自己生活在一個沒有意義的概念下,是以他們對任何感情都無法産生興趣,即便那是親情。
《局外人》之是以被稱之為加缪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就因為它帶給我們的,是以旁觀者的身份看待這個世界。
有些人親情味淡薄,不願意交朋友,不就是這個因素嗎?
他們會感恩,會做到問心無愧,但也僅此而已。
-02
被動型人格:總是吃虧,缺少社交的能力
還有一些人,他們之是以對待親情和友情的态度比較冷漠,就因為他們在維系關系的過程中,經常吃虧。
被親戚騙,被朋友欺騙,付出的一片真心總是得不到同樣的回饋。
久而久之,他們對感情就失望了。
身邊的親戚疲于應付,有些親戚,甚至還不如至交好友。
面對社交,他們懶得結交新朋友,隻願意維護身邊少數的幾個好友。
這類人,他們是“被動型人格”。
與人相處,常常陷入被動的狀态,不會跟他人交往,不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利益。
最重要的是,不知道如何拒絕他人。
當你不會拒絕别人的時候,就會陷入委屈自己成全他人的心态。
時間久了,你隻覺得維護關系很累,讓你的身心都處于極度疲憊的狀态。
如果不是攢夠了失望,誰又願意安于現狀呢?
正因為對親情和友情不抱期待,是以他們才冷漠。
-03
不願意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交往中
還有一些人,他們活得很通透。
在他們看來:
當自己足夠優秀,價值足夠高的時候,人脈就會源源不斷地靠近你;反之,當你自己的價值不高時,你就沒有資格去擁有人脈。
與其浪費時間去維系無意義的社交關系,倒不如用這些時間好好地經營自己的生活。
這些人,看似自私,其實一點兒也不自私。
因為他們活得比誰都透徹,是以在不在乎他人的想法。
即使你有很多朋友,每天都有喝不完的酒,吃不完的飯局,又能如何?
患難才能見真情。
性格冷淡,親情味淡薄的人,并不是他們鐵石心腸。
相反,正因為他們保持清醒和理智,才不會介意外界的看法,努力地為自己活着。
今日話題:
你對待親情和友情的态度,是怎樣的?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