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圖/小羅
我已經4個月沒玩《任天堂明星大亂鬥特别版》了,說不上有什麼特别的原因,就是有一天突然不想玩了。非要說的話——我的任天堂會員服務到期了,本打算找幾個朋友拼一個家庭,人也聯系好了,但是因為懶,計劃一直擱置着。沒會員就玩不了線上聯機的内容,因為疫情,我也懶得去線下,兩三天不玩,就斷了習慣,後面也不那麼想玩了。
其實還是很好玩的!
實話實說,遊戲玩得久了,還是會膩。格鬥遊戲又屬于既跟别人較勁,又跟自己糾結的那一類。我AFK的時間點大概正好是重新玩“刀塔”的那幾天,線上遊戲隐約有一根“濃度警戒線”,如果兩款遊戲同時玩,會占用太多時間,混在兩個不同的社群裡也挺累,我有點吃不消。雖然有不少退坑的理由,但是說到底,我做事總是三分鐘熱度,“刀塔”也是,頭兩個月玩得熱烈,看比賽、研究新版本的“答案”,現在卻很少打開用戶端了。
前段日子不是還有《艾爾登法環》嗎?在昨天的那篇頭條稿子裡,受訪者告訴我,“老頭環”是他的焦慮緩解劑,待在家裡,無聊時間産生的空隙全靠遊戲來填補。我也差不多,過去的一個多月在“老頭環”裡探索每一處能想到的地方,還開了二周目。我昨天晚上打開瞟了眼遊戲時長,竟然有170小時,連我自己都吃了一驚。
不過,隻要把遊戲放下一段時間,就又會生出“想玩”的念頭。我前幾天刷視訊網站,翻到了近期“大亂鬥”比賽的錄像,點開看了下,發現在我不在的幾個月裡,職業選手又把遊戲推到了新的高度。我不是一個關注賽事的人,但是基本的資訊還是大概知道的。在我的印象裡,最強的職業選手在DLC角色推出後紛紛轉去“開高達”了——指把性能強勁的新角色作為自己的主力,可是前兩天我發現,他們又換回了熟悉的老角色,并且玩得更好了,無論是操作還是對局思路都有了很大改變。“大亂鬥”在平衡性方面做得真不錯,個人操作的重要性遠遠勝過了角色強度。我一邊看比賽錄像,一邊暗暗吃驚,這群玩家是真的喜歡這款遊戲,而且有把喜歡的事物推至極緻的一股勁兒。我本來以為不再推出新角色後,遊戲的新鮮感會下去一些,但事實上,它的魅力還在。
我還記得剛開始玩的時候,我根本看不懂職業選手的操作,我花了很長時間才了解遊戲的機制——現在我們之間應該隻是對局思路、細節和熟練度的差距了
3天前,我開始了“複健練習”,我一開始比較擔心幾個月不玩,手感會變差,但後來發現恢複得很快。我跟遊戲内置的機器人練習了一晚上,肌肉記憶就差不多都回來了。然後,我在自己的玩法中加入了職業選手在比賽中展現的新思路,線上和線下手感不同,我家的網絡也不好,就跟機器人練了幾局,新舊戰術相容得還不錯。我感覺自己比以前成長了。
後來,我每天都玩一會兒,基本上是打機器人練手感,偶爾頂着高延遲玩兩局線上,時間不長,但找回了之前就有的熱情。我打算找機會再去線下的社群玩玩,打友誼賽和正式比賽,以前我幾乎每周都去玩,說起來,我和認識的朋友也已經有幾個月沒見過面了,不知道他們還記不記得我。
唯一的問題是,我和機器人玩得比較多,對局思路和真人還挺不一樣的,基本功紮實了,空中攻擊壓得比以前更低,但是慣性操作老是給我帶來麻煩,比如習慣性的普通上闆和翻滾,還需要一步一步地慢慢适應。不管怎麼說,我又開始玩“大亂鬥”了——我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