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白、蘇轼、孔子……古代名人事例可以這樣借用,為你作文加分!

今天,我們給同學們整理了一些我們在寫作中常常會用到的古代名人素材,使用這些名人素材可以引申出很多話題,而且很有深度,希望大家能多做仿寫,少全盤照抄。

李白

1、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紅塵,走着辭别故友。一壺濁酒,“歌遍山河八萬裡”;一葉輕舟,“惟見長江天際流”。然而李白同樣是位被上蒼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詩——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翰林遭貶,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鳳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遊”、李白所走的路更讓我佩服。這樣說雖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覺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難哪裡比陶潛與屈子少呢?但他卻一直在走,因為他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一塊寶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來折去,卻無半點玷污與磨損!

2、李白灑脫,不寄托于高堂的莊嚴,不豔羨那官場的利祿,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詩人的位置上,任清風滌蕩心胸,随月輝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他吟出了好大的鬥志;“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氣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冊上又多了幾分厚重、靈動的神氣!難道能說無仕途作為的李白沒有展現自己的價值嗎?不能。

3、當李白不被重用時,他卻仍能快樂地夢遊天姥,卻仍能舉杯暢飲。他對明天有着樂觀的微笑。當蘇轼屢遭貶谪,他卻仍有“泛舟遊赤壁”的雅興,有“浪淘盡千古英雄”的豪邁。他對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當屈原縱身投江時,我想他也一定帶着微笑,因為他堅信他的“衆人皆醉唯我獨醒;舉世渾濁唯我獨清”一定會給後人帶來思索和警惕。

4、一勾彎月在冷凝處低懸,片片浮萍碎成搖曳的翡翠。詩人一聲長歎,湧起層層墨香。李白的一生因為沒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銘留青史,因為舍棄了“鐘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當時的士大夫之徒一樣追求金錢和名利,而違背自己的靈魂,那麼祖國的山河裡便不再有他的飄逸長衣,曆史裡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為世人吟詠。曆史的雨沒有下進太白的靈魂,他把一個真實的自己寫進了曆史。

5、人有意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遭人诽謗的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雖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齊輝之才,終化為泡影,但他仍意氣風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酒入愁腸三分釀成月亮七分化為劍氣,秀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若無意氣,他怎會有如此豁達的胸襟?

李白、蘇轼、孔子……古代名人事例可以這樣借用,為你作文加分!

6、李白策一匹駿馬,在昏黃的古道上奔馳。然而,官場的爾虞我詐,世俗的道貌岸然絆住他奔跑的腳步,無情的現實冷卻了他一腔熱血。是啊,想當年力士為我脫靴,貴妃為他磨墨,那該是他仕途上奔跑得最順暢的時期啊、可是,無意間他看到了力士谄媚的醜态和貴妃不可告人的笑,他覺得他應該永遠讓他奔跑的雙腳停滞不前,離開這黑暗的金馬門。他清醒地知道,他甯願散盡千金,隻求一醉,也不願摧眉折腰,做大唐的“禦用文人”!于是他帶上一把佩劍,把一杯酒去尋訪他暫且放在名山的白鹿,永遠跨出黑暗的仕途之門。昔日他騎卸賜骠馬奉诏奔馳,今日他騎白鹿奔向他夢寐以求的遠方。濁酒深酌,重返喜地,尋幽豪飲,同銷萬古情愁,南下吳越,夢遊天姥,齊叙難酬鴻志。奔跑讓他屢跌屢撞,奔跑又讓他獲得心靈的超越——思想,永遠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7、“不事權貴”的青蓮居士,曾放蕩不羁地笑罵孔夫子,曾讓“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楊玉環為其碾墨,讓高力士為其脫靴。這是多麼“異端”之舉,多麼荒謬之行。然而太白見不容于世之滋垢時,便憤然離去了。沒有易安居士那“這次第,一個愁字了得?”的憂傷,也沒有柳三變“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植一杯水”的笑歎而已。

8、“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意氣風發的李白,對前途充滿着無限的憧憬。他想通過官場仕途一展才華,報效國家,揮灑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場生活,多年的仗劍遊曆,讓李白反思起來。有過得意,也有過失意,他終于看清了從仕之路的艱辛與黑暗,高力士為其穿靴實則铐住了他的雙腳,朝廷賞賜實際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鐘鼓馔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間的污穢,每一次醉後醒來,他又重新開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終有一種信念,始終有一種火熱的詩情沖動,始終有超俗的“出入”的灑脫!是以,他雖不被朝廷重用,但卻不被世事摒棄,也不被百姓遺忘。于是他不斷地重拾希望,不斷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許他的人生哲學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為“詩仙”,卻是個依市而居的仙人。

9、高遠恢宏的理想。李白生活在盛唐時代,具有恢宏的功業抱負、”申管仲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這是他執着的人生信念。為此,他“仗劍怯園,辭言遠遊”,廣為交遊,詩名遠播、以期能入朝為官,實作濟世的政治抱負,在高揚亢奮的精神狀态中實作自身的社會價值。“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為早日平息戰亂,複興大業,在隐逸多年後,又欣然接受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恭請,滿懷熱忱毅然從戎。即使在“賜金放還”之後,年近六十之時,他仍壯心不已,準備踏上征途,參加李光弼的平叛大軍。途中因病折回,不久病死當途。

10、傲岸獨立的個性。無論是得意之時,還是失意之日,始終保持傲岸不羁的個性。應诏入京之時,他一路狂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賜金放還”之後,他憤然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面對榮華富貴的誘惑,他不失耿介光明之志。“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中生。”面對炙手可勢的權貴,他始終保持着人格的尊嚴。“鐘鼓馔玉不足貴,但願長西卒不複。”

李白、蘇轼、孔子……古代名人事例可以這樣借用,為你作文加分!

11、豪邁超脫的人生。李白一生充滿自信。他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他對未來充滿信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去帆濟滄海”,這種樂觀的情懷,讓詩仙在坎坷的人生路上始終豪邁。他從來不懷疑自己的曠世才華,入永王幕府之後,他曾以謝安自比。“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沙。”這與隐居隆中卻高吟《梁父詠》的諸葛孔明何其相似。他始終以豪邁而超脫的情懷去擁抱陰晴不定的生活。”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即使是寂寞失落之時,也要“花間一壺酒”,用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何等的灑脫,何等的樂觀。

12、“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的浪漫詩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順的挫折後,他沉寂了嗎?消沉了嗎?沒有。“長安市上酒家眠”,笑對痛苦,面對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訪名山,終于成就了他千古飄逸的浪漫情懷!

13、在夢中的天姥山的石階上,腳著謝公屐,看海日,聞天雞,醒來便仰天長嘯出門去,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他選擇了騎鹿遊名山,失去了權勢,卻得到了開心顔。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圓滿。——話題:得到與失去

14、在那樣一個皇命大如天的時代,何人不畏懼高高在上的君主?然而李白獨樹一幟,帶着西域狂放灑脫的氣質,拒絕了“摧眉折腰”,他“舉杯邀明月”,洋洋灑灑為後世留下多少千古名作。他大筆橫掃,狂飙突進,給大唐詩壇注入西域騎士的剽悍與純粹,令芸芸衆生都為之一驚。大唐盛世的詩壇需要這樣一個個性張揚的李白。——話題:個性的張揚和社會的需要

15、桀骜不馴的李白把人生看作是一場漂泊,沸騰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個地方安住,他永遠行走在自己設定的軌道上,不為周遭的一切所牽絆,包括富貴功名——盡管他也曾十分向往功名利祿;而淡泊名利的詩人陶淵明則毅然拒絕了朝廷上的鈎心鬥角,遠離喧嚣,歸隐田園,過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閑生活;還有範仲淹選擇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态度,辛棄疾選擇了時刻準備着為國捐軀,上陣殺敵的人生道路——雖然直到雙鬓斑白他仍壯志難酬。無論這些偉人的選擇是否高尚,無論最終他們是否都實作了自己的理想,隻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選擇,就應該義無返顧地走下去。——話題:在……的路上

16、喝一鬥酒,你會飛,飛越難于上青天的蜀,飛越天姥山的傳說,栖落在三千尺的廬山之。

以月亮為杯,影子為友,你将大唐的太陽推向天空,唐詩披着三千丈白,醉了比桃花潭更深的友情。

天門山隻是一個小小的酒嗝,千裡江陵隻不過是一句短短的酒令,駛進三月煙花的意境,詩歌的上遊,是從天上奔流而下的黃河。

說什麼功名利祿,鐘鼓馔玉,抵不過手中的一杯酒,酒是豪氣,有一星靈感/便是沖天烈焰,酒是翅膀,掠過千年萬年的時空。

喝醉了,你像孩子一樣,想家,吟一曲如霜的月光,曳長永恒的鄉愁。

李白,你總是那麼放浪,長安城裡甩碎了一隻酒壺,另一隻又丢棄在了山水間,無家可歸的酒香,飄過宋元明,你神仙一樣的憂傷和幸福啊,将栖在那一枝浪漫,将深入那一縷月光之下。

李白,大唐最好的酒,香飄宋元明,一直至今,隻需一滴,足以滋養我們,整個民族。

李白、蘇轼、孔子……古代名人事例可以這樣借用,為你作文加分!

蘇轼

1、是那個“揀盡寒枝不肯栖”的寒鴉麼?是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何妨行嘯且徐行”的行者麼?是那個高唱“大江東去”的詩人麼?蘇轼,一個被宋神宗稱贊為“才與李白同,識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潑來的污水,遭受貶谪後,忘卻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黃州種地釀酒,“夜飲東坡醒複醉”,在黃州“倚杖聽江聲”,在黃州寫下“大江東去”。他總是那樣的淡泊從容。他總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腦後,銘記着世間之美麗。不然,何來“親煮東坡肉",何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與豪邁?

2、一枝一葉一世界“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一輪明月,放射出悲天憫人的光輝;“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離别的深情。“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一杯濁酒,凝結着壯志難酬的感慨;“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見證了孤苦無依的飄零;“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一隻小舟,帶走了蠅營狗苟的煩懑;“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襲蓑衣,織就了風吹雨打後的甯靜……一枝一葉一世界,一詞一句總關情。

3、人有意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蘇子有意氣,雖遭官場與文場一齊潑來的污水,但他仍意氣風發,“侶魚蝦而友麋鹿”,心胸豁達可見一斑。

4、東坡披發仰天大呼“大江東去”,他面臨的那些煩心瑣事頃刻之間沉入滾滾波濤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壯闊的滔滔江水讓東坡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失意、悲傷,忘記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談笑風生,而真正帶給赤壁完美壯烈的是蘇轼。官場上的險惡風波并沒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貧并沒有銷蝕掉他那樂觀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細泉,聆聽習習古風,故園神遊中,蒼銀白發與皎潔月光交相輝映。一尊還酹江月,多麼豪邁的舉杯,淡逝了多少哀傷及生活磨難——紀念蘇轼,讓我懂得了在困難逆境中應保持有奮勇向前的心……

6、蘇轼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黃州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跹而舞的夢。面對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後帶着撕身裂骨的陣痛穿越漆黑的荊棘林。刹那間,他心中郁結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随風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記。

李白、蘇轼、孔子……古代名人事例可以這樣借用,為你作文加分!

杜甫

1、從你的一句“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中,我讀出了你的心胸之開闊,襟懷之豁達,志向之高遠,我讀懂了站在山頂上的身姿才是潇灑,把衆山飽覽于眼底的感覺才是快樂。于是從此我便有了淩雲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種充滿了自信的豪爽。

2、當一句“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現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個身着用怨恨織成的衣衫,用愁苦覆寫臉面的你、你的腳步裡透着沉重,你的舉止中飽含壓抑,你的每一個表情都充滿了對世道的無奈與不滿、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艱難;令你擔憂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個國家的危難、于是,在我心目中,“無私”與“偉大”兩詞已悄悄的跟定了你。我為你的才高八鬥卻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淩雲壯志得不到施展而感歎;既然上帝塑造了一個才華橫溢的你,又為什麼讓你在悲哀無奈中死去?既然你帶着不凡的氣質來到世間,卻又為什麼隻因貧困就匆匆離開人世?皆大悲哀!

3、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難追趕。他甚至還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後一縷餘光,就被離亂的秋風,吹往落木蕭蕭的江畔。

皇帝和宮城已在側身時漸次遠去。十年客居,連同遲開的牡丹,一起被經年的雨水沖淡。當百姓的血淚最終融彙于戰火,天地間隻剩下踉跄的步履,輾轉于破碎的山河。輾轉于饑餓和病痛,展轉于旅途的滿目瘡痍的憂愁。異鄉的屋頂灑滿月光和露水,露從今夜白,白發連着秋草。而秋草,秋草瑟縮于一個人的消瘦。

隻有草堂在蜀中等他,這世間唯一的栖息地,将在宿命中迎來一個漂泊者的孤獨靈魂。他不再是一個詩人,他隻是一個丈夫,一個父親,在妻子無助的淚眼裡,承受着稚子新亡的巨大哀傷。

并承受着命運,或被命運擺弄的結局。一個用身軀支撐着王朝的人,卻被堂上墜落的瓦片擊傷,一個一生熱愛祖國的人,始終被祖國遺棄。

沒有什麼再能夠拯救,包括筆端的千萬間廣廈,也将注定坍倒。所有的淚水朝向一個褴褛者滂沱,但他已無法看見一個時代的輝煌。最終依賴于歌吟,也最終于湮沒于歌吟。

4、當讀罷你的《春夜喜雨》,我發現,原來在你的人生中還有愉悅歡樂,是啊,你是熱愛生命的,熱愛自然中的一點一滴,但黑暗的社會世道偏偏摧毀了你平靜的心,世道不允許你有快樂,戰争不同意你活得灑脫,一切的一切切斷了你與快樂之間的繩索,更是悲哀至極。

你是如此遙遠又是如此逼近,你是如此神秘又是如此平凡,你用悲苦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卻在用詩章延續着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憂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荊棘,但你留在文學史上的印迹卻是處處充滿了鮮花與贊語。無奈,憤恨磨滅了你生活的信念,但你的不朽的靈魂因你的詩而永遠有青春活力。

荊轲

1、荊柯卻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他在衛、在榆次、在邯鄲之時,人們對他的期待很低,衛元君不用他,蓋聶“怒而目之”,魯勾踐“怒而比之”,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自己卻認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整日與高漸離飲于市,歌于市,旁若無人,最後還真被太子丹看中,擔負起刺秦的重任。結果,秦王沒死,自己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後自己死了不算,還加速了燕的滅亡。太子丹開始說他能刺秦時,荊柯還說“恐不足任便”,沒想到,經不住太子的“固請”,荊柯竟不顧此“國之大事”而接了這個活,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别攬瓷器活。”他荊柯就被别人的期待弄昏了頭。結果,在他死後,魯勾踐笑話他說:“惜哉其不講于刺劍之術也!囊者吾叱之,彼以為我非人也。”

2、古時,荊轲因勇刺秦正為人稱頌。的确,荊轲的勇氣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總覺得荊轲死得糊塗。記得《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話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縱觀曆史,此話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戰國後期,七個諸侯國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許多小國,中國被分得支離破碎,多年戰事,弄得民不聊生。這時候,建立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是民心所向,可惜,荊轲不知這個理,他一心一意要殺秦王,促成那一批勢單力薄的小國。不過,荊柯畢竟隻是一介書生,戰國以前的曆史也不很長,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為怪的。荊轲死了不算,秦王惱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滅亡,荊轲實在太失算。是以,荊轲不但沒救燕,還加速了燕的滅亡,真是太糊塗了。

3、有人說,荊轲僅僅為了一個承諾,為了一種方式,為了燕太子丹設定的情感和信義的羅網而無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異化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個人的悲劇。也有人說,荊轲為了去兌現那個時代所崇尚的“士為知己者死”的信條而用生命擁抱信仰,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個時代悲劇。其實,在那個大悲大歌風起雲湧的時代,荊轲也猶如一顆沒有決定輸赢勇氣與權利的棋子,在那個時代,荊轲的選擇是二進制對立的,同時,他的選擇也是步履維艱的。無論哪個時代,生命與生活都充滿了悖論,面對撲面而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們也常常走出了一個陷阱,卻又陷人了另一個困境。人總是處于一定的時代,我們從一個時代去反觀另一個時代的局限時,往往忽略了自己所處時代的局限。我們不能用白己所處時代的價值作為标準去衡量荊轲那個時代的信仰價值。因而,荊轲的選擇是那個時代的必然,也是那個時代的無奈。其信仰的成功度己展現在其悲劇行為過程的執著中。

李白、蘇轼、孔子……古代名人事例可以這樣借用,為你作文加分!

孔子

1、山的沉穩水的靈動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多年來許多人都認為,儒家學派的一大特點是保守、守舊,以上古為黃金歲月,隻重視“先王之道”而不關注事物的變化,而孔子則是一個方正迂腐的學究。其實,“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對道德的了解,結合白己對時代的期望,對經典作了新的闡釋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标準,也發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為之共鳴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極其詩意地闡釋了“變”,而且身體力行,收授弟子,用實際行動改造靈魂。如果他畏懼“變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會成為一位靈魂工程師,不會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職業教師。他作為中國哲人的獨特之處在于:他的“變化”如同萬物生長,是一種無聲而自然的過程,他心目中理想的發展,不是斬斷傳統的脈絡,而是以傳統為根基,如山中樹木,生長不息。

2、挫折

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懼,不逃避,以一種達觀的态度對待人生。在樂天知命、通達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莊差。“孔顔樂處”是對這種處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遊列國時曾被匡人圍困,當時形勢非常緊急。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将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說:“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論語·述而》表現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時,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時對自己的安慰與鼓勵,是一種自我調适的做法。

3、了解

現在我們一談到孔子與《論語》,便有不少人脫口而出:“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半句話出自《論語·陽貨》第二十五章,後半句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感這句話并由此反感孔子。也有人替孔子打圓場,說這裡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我認為,退一步講,即使孔子在這裡是指的女人,那也隻能解釋為在男性中心主義的社會,對女人的歧視,是一種通病,是時代的印痕或時代的局限。在西方,耶稣罵夏娃,亞裡士多德罵女人,尼采罵女人,非常嚴厲,其程度大大超過了中國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谟、黑格爾,對女性的歧視也很厲害。當然,無論東西方人士,對女性的歧視、蔑視、輕視,都是錯誤的。儒學、儒家中有對女性不尊重的表現,是需要批評的,但我們要放在時代的背景上加以了解與檢讨。我們要學會容忍、了解、欣賞、研究外來文化,同時也要學會容忍、了解、欣賞、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百多年來對于儒學的批判,有許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淺層次或直線性的,以緻于今天中國大陸的多數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紀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殇”的方式來對待儒學。我們需要以同情了解的心态和理性批判的方法來面對這些複雜的問題。

李白、蘇轼、孔子……古代名人事例可以這樣借用,為你作文加分!

4、選擇

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風下雪,氣溫驟降,同宿城門下的一女子凍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懷中,靠體溫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沒有非禮之舉,留下了坐懷不亂的美譽。

無獨有偶。魯人有獨處室者,鄰居是一個寡婦,也獨處一室。半夜,暴風雨至,寡婦室壞,想進魯人室躲避,魯人閉戶不納。寡婦在窗下哀求道:“你怎麼不懂得仁愛,不讓我進去?”魯人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一室。你現在年輕,我也年輕,是以不敢讓你進來。”婦人說:“你怎麼不學學柳下惠?”魯人說:“柳下惠能做到,我是萬萬做不到的,我現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學柳下惠的能做到。”孔子說:“善哉!要學習柳下惠者,沒有像魯人這樣會學的,希望向善的方面發展,卻不因襲别人的行為,算得上智了。”

在孔子看來,柳下惠的選擇是對的,魯人的選擇也是對的。

5、幽默

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貢四下詢問走失了的老師孔丘,這時候有一個鄭國人對他說:“東門口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他的脖子像臯陶,他的肩膀像子産,可是從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憊的樣子好似喪家之犬。”子貢找到孔子後把這話告訴他。孔子笑着說:“他說的形狀,那倒未必。但說我像喪家之犬,是啊!是啊!”這就是孔子,一個渾身上下充滿幽默細胞的老頭兒,全然不是千百年來端坐在畫像中,端坐在中國人意識深處的“大成至聖先師”的形象。在孔子眼裡,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權力,而在于文化與教育。是以後來儒家稱譽孔子為“素王”。沒有土地、沒有人民,隻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遠存在。

6、源泉

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的處境。他所宣揚的仁愛和禮教,有時候被抛在一邊,可有時候,又搞得登峰造極。不是嗎?直到今天,幾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學的人,可研究什麼?我想:不過是為我所用罷了。可是,無論如何,孔子是偉大的。是的,絕對是偉大的。他的經典的論述,是人性,是人倫。有人說:地球上的萬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報應,是因為人類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顧一切地滿足人類自己的欲望。是以,人類呼喚人性,呼喚平等。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喚人性。是的,封建的曆代王朝,都在以儒學治國還是以法治國上,顯現一個天子的抉擇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倫理道德觀念仍不過時。道德淪喪,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時候,就會向孔子讨教。

孩子的成長過程,

就像一棵樹的成長過程,

最誠實,最外顯,

澆灌什麼,就長出什麼。

匠心名師宣言

“教孩子的時候我全身心投入,因為我知道,

在這短暫的歲月裡,我會對孩子産生終身的影響。

我不浪費一分一秒,我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

并視自己為教師和家長兼具的角色,而非僅僅是教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