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汽”隻是賺了個吆喝?電動車為何不盈利

“人汽”隻是賺了個吆喝?電動車為何不盈利

作者:謝人傑

傳統車企與新造車企業正趨向于一個共同交集:那就是電動車都不賺錢。不要說已經上市的“蔚小理”賠錢了,讓人意外的是,就連這幾個月賣瘋了的比亞迪,其實也沒賺到什麼錢。

簡單說,“蔚小理”各項名額都在“膨脹”,營收、毛利率、銷量多了,但是營銷管理費用、研發支出、淨虧損也随着多了。2021年“蔚小理”傳遞量都在10萬輛以下,但就快摸到10萬輛的邊了。

“人汽”隻是賺了個吆喝?電動車為何不盈利

而比亞迪的表現則有點令人驚訝:2021年營收2000億+,基本上是小鵬汽車的10倍,但歸母淨利潤隻有12.55億元,下跌57.53%。業務闆塊上,整車和動力電池等相關業務、手機零部件業務、光伏占比52:40:8。顯然,沒賺到錢,瘋漲的汽車業務難辭其咎。

2021年比亞迪“非經常性損益”大增5.1億元,換成通俗話講,就是補貼掉了。最多的時候,比亞迪一家拿的補貼,占據全國乘用車的20%。即便是退坡之後的2021年,各路補貼合計也有58.67億元,是淨利潤的4倍還多。

沒有補貼,會虧到外婆家去。但是,今年Q1,比亞迪擴張了銷量領先優勢,連着3個月同比增長都在3位數。如此生猛的表現,2022年能否有類似特斯拉的淨利潤表現?其實不樂觀。

“人汽”隻是賺了個吆喝?電動車為何不盈利

特斯拉的财報,毛利率26.5%,淨利潤14%,一下子壓倒豐田,而豐田的利潤率一向是汽車業扛把子。後者2020~2021年毛利率19%,淨利潤10%左右(因日本财年從4月1日起,2021~2022财報尚未公布)。

給人的感覺是,電動車不好做,做多做少都賠錢。

“菜”即弱小

但隻有特斯拉一家免疫。

要說電動車不賺錢,其實是僞命題,因為特斯拉在賺。如果說固投攤銷,特斯拉2021年建了兩個新廠;如果說利潤電池供應商拿走了,比亞迪自己就是供應商。刀片電池、IGBT、扁線電機,各路技術牛的飛起,結果不靠補貼,2021年鐵定白玩還得虧。

“人汽”隻是賺了個吆喝?電動車為何不盈利

如何才是合理的解釋?有沒有一種可能,目前虧損的諸位,就一個原因:菜。

這不是為了貶低誰,大家都從新手村出發,“菜”是與生俱來的禀賦。攀升路徑其實都被其他商業公司踩爛了,汽車行業并不特殊。技術、規模、成本管理、品牌塑造,還是那老幾樣。隻不過,汽車如今引領了時代工業和科技結合的風潮,自認有遠見的大佬們,都拼命跨界往汽車上靠攏。

這個過程是賠錢的,很多投資人、創始人都有心理準備,畢竟特斯拉也連賠了10多年。但是差別在于,是先賠後賺,還是賠着賠着沒撐住倒閉了。

既然都是賠錢,亞馬遜也年年賠錢,怎麼沒人擔心倒閉?現金流為王。有現金在手,管他财報怎麼寫。以科技的名義賠錢,那能叫賠錢嗎?叫孵化。隻不過,有的孵着孵着,破殼而出,引吭高歌;有的孵着孵着,成毛蛋了。

很多人分析什麼固定資産投資規模、産品線長短、研發投入、市場價格、品牌溢價等等,這些玩意有些可以量化,有些隻能定性分析。不能說有錯,因為這些的确是車企賺不賺錢的要素。但這些是結果,是綜合能力的映射。

擴産!擴産!

如何盈利這種事沒有标準答案,還得要從曆史上學習一下。所謂新聞要看合訂本,在2016年初,發2015年财報的時候,也有投資者,當然其中也有些專業做空機構分析,特斯拉為啥賠錢。

當然從來都賠。套用周先生的話說,從來如此,便對嗎?華爾街從來不缺“質疑精神”。

“人汽”隻是賺了個吆喝?電動車為何不盈利

當時香椽是咋寫的?Model 3預定火爆,但2年後才能交車(實際上2017年底就開始交了)。為保證供貨,特斯拉甚至砍了看上去重複或者炒作嫌疑的訂單。

擁有最多的電動車使用者,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拿着真金白銀(盡管隻有1000美元)預定尚未量産的新車,就這還能賠錢。香椽研究後說,因為特斯拉把50%的營收都給了松下了。也就是說,電池供應商切走了一半的營收,以至于特斯拉毛利太低,綜合研發、營銷和管理成本,純利潤為負,沒什麼好奇怪的。

乍一看,似乎有點道理。如今松下還在,但是至少在中國已經不是特斯拉供應商了。從長遠來看,LG和甯德時代,都比松下更有希望當全球“一供”。電池也降價了,如今電池成本隻占整車的1/3左右。

其實仔細一想,這種分析純屬屁股決定腦袋,是“倒因為果”。Model S和Model X都比後來的Model 3/Y貴得多,但電池成本占比居高不下。一個是因為18650隻有一個供應商,而且固定資産折舊,都得饒到電池上。

2015年特斯拉全球銷量隻有5萬輛出頭,這麼點規模,攤銷超級工廠這麼大的成本,如果會計運用GAAP法則再狠點,可以讓特斯拉賠得再慘一點。

“人汽”隻是賺了個吆喝?電動車為何不盈利

關鍵在于擴産,擴産了就能把攤銷成本降下來,就能賺錢。8萬美元且隻能跑300公裡又嫌冷怕熱的“公主車”想走量當然不容易,貝弗利山的傻子畢竟不夠多。擴産必須做到四點:做走量的便宜車,讓供應商卷起來,打造更便宜的本地化産能,找更廣闊的本地化市場。

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到中國去,有人、有地、有錢,有市場,有供應商。就這麼起來了。前一段時間賠錢,不是白賠的,塑造高大上的品牌形象,再往下延伸,就能以空制海(外)。

“人汽”隻是賺了個吆喝?電動車為何不盈利

蔚來學特斯拉路線是最像的,但是科技内涵這一塊(特斯拉的科技内涵存在争議,但市場認)沒學明白,就學了産品延伸和營銷路線。有人諷刺說,有的牌子技術不行,拼命對你好來掩蓋自己研發“菜”的事實。科技本身不是用來“念經”的,而是能夠切切實實減少成本。比如Model Y内部線束長度隻有1公裡左右,而古早的Model S則有4.8公裡左右。

身大力不虧

這話有點誅心,蔚來研發強不強,這裡不論。“蔚小理”裡面,蔚來研發的确是最多的(45.91億元,2021年),但和另兩家沒有本質差別,大家都在40億這個層面上下晃悠。而且,這已經占了營收的12.7%了,“蔚小理”都對研發投入試了吃奶的勁兒。如果營收上不去,再提升研發投入,也不大可能了。

比亞迪研發投入絕對值高達106億,快趕上“蔚小理”總和,但占營收不到5%,顯得很有餘力。

“人汽”隻是賺了個吆喝?電動車為何不盈利

對比來看,大家對比亞迪印象多,還是“蔚小理”多?這就是體量差異。是以,做大是王道。比亞迪做得相當大,預計2022年新能源銷量将達到中國第一、全球第二,僅次于特斯拉。但是比亞迪的産品線遠比特斯拉複雜。而且,因為早期品牌形象問題,價格爬得比較艱難。

近期,比亞迪終止生産燃油車(但照樣生産内燃機),梳理産品線,且單車價格在往上走。也就是說,比亞迪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品牌形象更新是長期的事,也是結果。

結語:

“蔚小理”大緻有特斯拉2014年的樣子,但未必能長成特斯拉第二;比亞迪走了不同的路線,但産品線亂七八糟,生産管理成本有很大一部分都在空轉,沒有形成真實的盈利能力。

但總體說來,單個平台産生的産品越多,邊際成本越低。隻要規模上到一定程度,淨利潤轉正,水到渠成。而如何擴張規模,則是另外的話題了。特斯拉擴張路線,其實很難模仿,屬于氣質學不像的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