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寶寶28+2早産,說胎盤有感染,寶寶血象高,用了抗生素,也不知道多久能好,真是煎熬呀!”
“我家30周胎膜早破,當時羊水還是正常偏少一點,也沒有宮内感染,但是胎監4次寶寶不怎麼動,醫生就建議剖出來了,現在還在保溫箱呢。”
“我27周+破水,保了十多天,29生的,寶寶現在101天了,特别可愛,就是小的時候喂養需要非常耐心。”
……

上周《早産寶寶與足月寶寶相比差在哪?》的文章引起了群裡很多寶媽的共鳴,紛紛講述自己家寶寶是如何早産的,其實大部分寶寶都是足月降生的,也有一部分寶寶卻由于各種原因提前降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早産兒,體重和身體發育情況略差于足月寶寶,喂養也要求更精心細緻。那麼為什麼有的寶寶會早産呢?
多少周出生的寶寶算早産?
通常不論出生體重大小,孕20-37周之間發生的分娩都稱為早産;也可以從孕婦最後一次正常月經的第一天算起,到259天之前分娩的,或者從受孕後245天前出生的新生兒都算作早産兒。
引起早産的母體因素有哪些?
感染
母體的胎盤是保護胎兒的天然屏障,通常孕期感染不會直接垂直感染到嬰兒,但仍有一些病毒,如梅毒、非淋菌性尿道炎病原體、流感病毒、柯薩奇病毒、風疹等,會通過胎盤使胎兒受到感染,使胎膜強度降低,引起宮縮,導緻早産。
此外,患有牙周病的孕婦,病情嚴重時早産風險也會增高,
孕期異常菌群出現的時間越早,早産及其他不良妊娠結局風險越大,孕媽要避免感染,出現感染症狀及時治療,以免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
營養因素
在懷孕時,孕婦自身營養不良,或者長期偏食和挑食。長期偏愛吃某一種食物,就會導緻孕婦身體當中普遍缺乏其他的營養元素而出現營養不良,導緻胎兒早産。
懷孕期間,為了能夠讓自己和胎兒都能夠充足的營養,避免孩子出現營養不良或者早産的情況,孕媽們要在孕期适量補充營養,均衡飲食。
有流産史的孕媽
有流産史,尤其是晚期流産史、反複流産、人工流産、引産或流産後不足一年又再次懷孕的對孕婦影響最大,因流産對宮頸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易導緻宮頸機能不全,會使胎兒早産風險增高。
有流産史的孕媽,不要急于備孕,提前做做孕前檢查,等身體完全恢複了再懷孕,以免增加孕期風險。
患有基礎疾病的孕媽
有的孕媽懷孕前或孕期患有一些疾病,如風疹、流感、急性傳染性肝炎、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膽囊炎、急性闌尾炎、妊高症、心髒病等,容易導緻早産。
孕婦内分泌失調、孕酮或雌激素不足,如有嚴重甲亢、糖尿病等,也可引起早産。
有嚴重貧血的孕婦,由于血液運輸氧的能力相對較弱,容易導緻子宮、胎盤供氧不足,也可發生早産。
備孕前建議提前治療基礎疾病,将身體調理至最适合備孕的狀态,懷孕後出現妊娠合并症,在醫生指導下及時治療,一般都不會造成不良影響。
雙胎或多胎妊娠
由于雙胎或多胎妊娠會造成子宮過度伸展,宮縮頻繁,常會導緻分娩提前,早産率是單胎妊娠的10-15倍。
雙胎或對胎的孕媽,孕期比單胎孕媽要更注重寶寶的發育情況,避免引起宮縮,關注宮頸變化,在醫生指導下,盡可能避免出現早産狀況。
生活環境對孕媽的影響
如果孕婦從事過重的體力勞動,工作時間很長,有情緒波動太大,精神過度緊張,長期焦慮抑郁等情況,可使大腦皮層功能紊亂,兒茶酚胺分泌增加,交感神經興奮和血管收縮,易緻早産。
胎兒宮内窘迫導緻的早産
孕期,如果孕媽感覺出現持續的胎動異常,很可能是胎兒宮内窘迫所緻。如果胎兒宮内窘迫的程度特别嚴重,很有可能導緻胎兒死亡,或者導緻胎兒出生後患上缺血缺氧性腦病,是以需要及時剖腹産,使寶寶提前出生。
孕婦平時養成數胎動的好習慣,胎動過多或過少都是異常現象,要及時就醫;有條件的孕媽可以在家準備一個胎心監護儀,以便及時發現異常。
是以要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心情不好時做一些喜歡的事情,聽聽音樂看看書,緩解一下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