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所有好的親密關系,背後都是“小心翼翼”

簡書優選文章推薦第675篇

簡書作者 | 暢鎖欲言

開頭先問個問題:

“無論是親情、友情和愛情,面對越來越熟悉的人,你會在相處過程中變得越來越随意嗎?”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在最親密的人面前,社會人的面具就不戴了,客套不用講了,好脾氣可以不裝了,說話、做事怎麼爽怎麼來,反正大家都那麼熟了。

但你試想,如果你父母不敲門就随意開你的房門,如果你朋友在你床上剪指甲,還把指甲蓋留在你床上,如果你夫妻随意嘲笑你的缺點,你也會受不了吧?

可見,親密關系間的相處是門學問,遠了疏離,近了生嫌,而其中的秘訣,或許就是“小心翼翼”。

所有好的親密關系,背後都是“小心翼翼”

01

親密關系最大的敵人

你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吧:

在外人眼裡,他是随叫随到、脾氣溫和、勤勞肯幹的老好人,但在最親近的人面前,卻又是換了一副模樣。

閨蜜跟我吐槽,實在受不了她老公了。

我很是詫異,畢竟在我們眼裡,他老公雖談不上模範,但也是理想丈夫了。不抽煙喝酒,沒有賭博惡習,脾氣在一衆好友裡是數一數二的好。

但閨蜜卻說:

“我剛認識他的時候也覺得好,可相處越久越發現,他把所有的耐心都給了别人,對我則常常是一副不耐煩的樣子。

昨天我隻是多問了他幾句衣服要不要洗,他就吼我,這樣的日子我真是一天都過不下去了!”

說實話,我并不認可閨蜜因為這點事,就鬧到過不下去,但我卻能了解她所不能接受的點。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家人對比外人,關系總是更加緊密,雙方也更在乎彼此的。

這也就意味着對對方的期望值要高于外人,内心也更加敏感。這時候,如果說出的話完全不加思考,往往就會傷害到對方。

當然,這不是說,做人就要帶着面具,回家也不能放松。

隻是說,維持親密關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最大的敵人就是“習慣”帶來的惰性。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就算是一直陪伴我們的人,我們也要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去對待。

如果說人際關系是一株植物,那普通的淡薄型人際關系可以比作野草,隻要種子撒得廣,總會有收獲。

而親密型人際關系,則是一株嬌貴蘭花,養的時間越長,越需要精心伺候,否則随時有可能受挫、甚至夭折。

這世上沒有什麼關系,是可以輕而易舉取得的,你可以羨慕那些親密關系,但更要看到的,是那些藏在它背後的小心翼翼。

所有好的親密關系,背後都是“小心翼翼”

02

“把老公當老闆”

如果标準答案是100分,那麼100+1也是0分。

熱播劇《我們的婚姻》中,蔣靜“把老公當老闆”的觀點一度引起熱議。

在她眼裡,她是全職媽媽,她的角色也是打勞工,是在給自己的老公打工。

是以在跟老公的日常相處中,她總是小心翼翼,生怕對方不開心。甚至給自己父母花點錢,都要精心給自己設計一場意外,才好像顯得理所當然。

這樣的感情的确小心翼翼,但卻太過小心翼翼了。

都說愛一個人,千萬别愛得太滿,愛得太卑微。因為如果太過小心的去愛一個人,你就會漸漸失去原本的自己。

而現實更可怕的,還不是你失去了原本的自己,而是哪怕你放棄了自己,對方也未見得會喜歡那個小心翼翼的你。

在親密關系中,有一個悖論:你越在意,越害怕失去,越遷就和付出,就越不被珍惜。

最後,慢慢就變成了一個人的單方面付出。習慣付出的人,久而久之就會承受不住,向對方索要,對方給不了或者不想給,關系就很容易破裂了。

蔣方舟曾在《奇葩大會》上說:

“真正能夠欣賞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故意讨好的樣子。”

深以為然。

一段健康的感情,應該是讓兩個人都感到舒适的,誰也不需要委曲求全。就像李碧華曾說過的,“若他愛你,不必讨好,不愛你,那更不必。”

親密關系中,是需要小心翼翼的,但這份小心并不同于低聲下氣的讨好。親密關系的前提也應該是你我本平等,而不是你重我輕的絕對失衡。

所有好的親密關系,背後都是“小心翼翼”

03

人還是初見時好

人還是剛認識的時候好,拘謹又真誠,禮貌又熱情。

我很喜歡每段關系剛開始的時候,大家禮貌保持分寸,哪怕有哪裡不舒服,也不會斤斤計較。而越熟,越是親密關系,問題反而就越多。

是人有多面性,還是人變了?其實都不是,是當初的敬畏感缺失了。

因為熟悉,是以不害怕失去,覺得把壞脾氣留給自己最親近的人,偶爾傷害到對方也沒關系。

可現實是,傷害的話一旦說出口,就像身上結的疤,哪怕再淡,也會時刻提醒你,這裡曾經受傷過。而淡化也不是遺忘,隻是告訴你有些事哪怕過去再久,時光也扶不去所有傷痕。

是以,親密關系是需要“小心翼翼”的。這份“小心翼翼”不是卑微,而因為親近,是以更要上心。

讓人難忘的親密關系,也一定是讓人舒服的。

而舒服不是意味着天生合适,而是其中一方甚至雙方懂得克制,遇到問題可以靠自己的高情商化解,更懂得分寸,不會意氣用事,更不會肆無忌憚。

所有好的親密關系,背後都是“小心翼翼”

人生若隻如初見,别等來日再來感歎并不方長,好嗎?

申明 |本文内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簡書立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