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虎嗅科技組
作者|丸都山
頭圖|IC Photo
“表面上是一個手提電話,其實它是一個刮胡刀,表面上看它是一個吹風機,其實它也是一個刮胡刀。”
在電影《國産淩淩漆》中,幾項怪異的發明讓男主荒誕不羁的形象躍然于熒幕,但受限于時代背景,周星馳的想象空間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比如,可以設計一個酒瓶,但其實它是一塊顯示屏;還可以設計一個手提包,但其實它也是一塊顯示屏。這并不是藝術家的空想世界,而是柔宇科技制造的柔性屏産品。
相較于上面不切實際的創新,這家公司還有一個更加響亮的名頭——折疊屏手機先驅。從時間上看,柔宇科技的确是最早推出商用折疊屏手機的廠商,還是以被BBC評為世界通信行業發展史上的标志性手機。
左手柔性屏應用,右手折疊屏手機,柔宇科技靠着這兩個概念在過去十年喜提近百億元融資。
會展或許是這個“柔性屏酒瓶”的唯一應用場景
但柔宇科技并沒有如願改變世界,甚至無法拯救自己。自去年9月份以來,柔宇科技深陷欠薪、裁員風波,外界開始質疑這家公司是否有能力維持正常經營。
一位柔宇科技在職員工向虎嗅透漏,就在上周,柔宇科技向全體員工發送郵件表示,“公司各項業務營運高效有序,大部分項目均在如火如荼進行中,并非全員放假。”
而在這封郵件發送之前,柔宇科技的大部分員工接到公司的口頭通知,被要求“強制放假”。
不同于柔宇科技所展示給員工的泰然自若,4月13日,中央财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劉姝威發文《拯救柔宇》,呼籲各級政府積極幫助柔宇科技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作為柔宇科技的獨立董事,劉姝威有權利,甚至有義務為深陷泥潭的柔宇尋得一線生機,但文章中對與柔宇自主技術及量産能力的描述卻有待商榷。
更重要的問題是,對于一家沒有自主造血能力的公司,政府和資本真有必要伸出援手嗎?
三星追趕柔宇?還要等到2024年?
2017年,柔宇科技在深圳市龍崗區投建了第一條可折疊全柔性顯示屏量産線。在此之前,柔宇科技先後通過債權融資和D輪融資獲得8億美元的項目資金,其投資陣容堪稱豪華,包括WARMSUN Holding Group、漢富資本、檀實資本在内的一衆國内外金融巨頭悉數到場。
這條産線在投産之初就引發了業界的廣泛讨論,關注點多集中于這條産線的價格,根據柔宇科技官方網站的資訊,這條産線的總投資額約為110億元。而在此之前,業界同樣的6代産線造價普遍在450億元-500億元左右。
按照劉姝威的說法,柔宇科技這是在“用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
“可折疊全柔性顯示屏量産線,投資額僅為相同産量規模的傳統顯示面闆産線的1/7(65億元VS 465億元)”
劉姝威特意強調了“相同量産規模”,那麼行業投資465億元對應的量産規模是多少呢?
這裡可以參照去年年底投産的京東方重慶6代AMOLED産線,該條産線總投資額剛好是465億元,設計産能達到了48K/月。而柔宇科技此前公布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公司設計産能為11.67千張,實際産能僅為1.76千張。
也就是說,所謂的柔宇科技産線投資額大幅減小,并不是其技術領先帶來的提升,而僅僅是因為産能低效。況且,劉姝威所提到的65億投資額與柔宇科技官方公布110億的口徑亦有出入。
不僅是産能方面存在問題,柔宇科技引以為傲的ULT-NSSP技術(超低溫非矽智程內建技術)究竟含金量幾何也是一個疑問。
在《拯救柔宇》一文中,劉姝威對比了ULT-NSSP技術與傳統LTPS技術路線,并表示前者“制造成本低于南韓三星主導的LTPS技術,具有更高的良品率、更好的彎折性能。”
“南韓已将與柔宇科技的ULT-NSSP技術相類似的非矽混合物半導體顯示技術路線列為繼LTPS/LTPO之後的下一代國家級研究項目,由三星主導承接開發,計劃2024年完成。”
這番言論着實颠覆了人們心中的傳統認知:由于國内OLED行業起步較晚,中國面闆廠商在這一領域中長期扮演着技術追趕者的角色。這一點在市場佔有率上表現得尤為明顯,CINNO Research資料顯示,2021年全年,三星顯示AMOLED面闆出貨量達到4.8億,以72.3%的全球市場佔有率保持着巨大優勢。
而現在,三星顯示要回頭學習柔宇的技術路線?
雖然聽起來不可思議,但虎嗅還是本着求是的原則向三星顯示方面求證,一位三星顯示技術開發負責人明确表示,“兩年前我們考察過這個技術,但并沒有跟進的打算。”
相較于LTPS技術,劍走偏鋒的柔宇恐怕不占優勢
與三星學習柔宇相比,更令人詫異的是後者足以讓業内汗顔的良率。
迪顯咨詢總經理崔吉龍認為,“目前中國大陸面闆廠商的OLED業務基本都處于虧損狀态,最重要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行業内的供過于求,其二就是良率問題。”但對于柔宇科技而言,良率似乎不是問題。
“2021第四季度,深圳市政府聘請多家專業機構對柔宇科技的全柔性屏頭片生産線進行現場考核,曆時1個月,考核投片良率81.6%。”
這一水準已經與國内OLED巨頭京東方相齊平,甚至略高于後者。但在柔宇科技的招股書上,産量資料似乎與這個數字不相比對。
崔吉龍告訴虎嗅,“在不考慮庫存的情況下,面闆廠商的實際産量由設計産能、稼動率和良率三方面來決定。”
柔宇科技的招股書顯示,2020年1-6月,公司設計産能為23.33千張,同期産能使用率(稼動率)為5%,如果以81.6%的良率計算,那麼可以算出2020年上半年柔宇科技的實際産量為952張大闆。
通常情況下,一張6代AMOLED産線的大闆能夠切割成150-200個小片,考慮到折疊屏螢幕尺寸較大,即使以100個小片來計算,那麼柔宇科技在這一時期生産的螢幕小片也應該是95200張。
但柔宇科技的招股書中,同時期螢幕小片的産量僅為48600張。前後沖突的資料,或許隻能用兩個原因來解釋:
要麼柔宇科技設計産能虛報,要麼是良率存在問題。
柔宇沒有機會
就在《拯救柔宇》引發外界讨論的次日,劉姝威再度發文,這次她給出了更加詳細的解救方案:
“第一步,柔宇科技進行從0到1的基礎研究。第二步,柔宇科技與客戶一起進行從1到N的研發。最難的就是第二步!類似柔宇科技這樣的高科技公司尋找客戶,正是他們的軟肋”。
柔宇科技過去沒有機會嗎?恰恰相反,它曾經可能是最有機會的科技公司,早在2014年,柔宇科技就釋出了世界最薄彩色柔性顯示屏,盡管此時的柔性屏尚無法滿足量産需求,但在這一時期,國内京東方等廠商甚至還沒有對同類産品予以立項。
伴随柔性顯示屏的成功,各路資本開始湧向柔宇科技,IDG資本、松禾資本、深創投……這些初創公司想都不敢想的名字出現在柔宇科技的投資方名單中,就連知名天使投資人徐小平也曾表示對錯過柔宇的投資而懊悔不已。
此時的柔宇科技如果按照理想劇本發展,應該在日後掌控國内折疊屏行業的半壁江山,但令人意外的是,随着折疊屏手機的商業化落地,柔宇科技并沒有打入任何一家頭部手機廠商的供應鍊中,相反在2018年推出了自己的終端品牌“柔派”。
在智能手機的紅海時代,不坐在産業鍊上遊靠核心技術攫取利潤,相反親自下場做手機,這種戰略讓人不解。
一位産業鍊從業人士向虎嗅透漏,“不是沒有與終端廠商接觸過,而是終端廠都不買賬,才不得已建立品牌自我消化。”
關于柔宇科技被抛棄的原因,這位知情人并沒有多說,但不難猜出,柔宇科技的折疊屏面闆恐怕并沒有宣傳的那麼好。
如今來看,“柔派”的誕生更像是柔宇科技的無奈之舉
實際上,劉姝威提議的“與客戶一起進行從1到N的研發”正是手機産業當下最時興的風向之一。
這種合作模式好處在于,産業鍊可以通過優勢互補,快速實作新技術的商業落地。比如在去年大火的屏下攝像技術釋出前,OPPO與京東方、小米與TCL華星、中興與維信諾都達成了類似的上下遊産業同盟——手機廠負責解決算法問題,面闆廠負責解決螢幕材質問題。
但對于柔宇科技而言,擡頭望去,産業鍊中卻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此後的柔宇科技将全部希望寄托于終端品牌柔派,但在消費市場,這家公司同樣折戟沉沙。柔宇科技的招股書顯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消費者産品營收為8768.69萬元,即使全部按折疊屏手機出貨來算,考慮到FlexPai 2 8788元的定價,柔派折疊屏手機銷量仍不過萬台。
在B端市場不受産業鍊待見,在C端市場不被消費者買賬,這就是當下柔宇科技最真實的寫照。
寫在最後
有人将柔宇科技的失敗歸結于過分依賴深圳市政府的支援,但回顧國内顯示行業過去二十年,從京東方到華星光電,再到惠科、深天馬,哪個不是地方财政大筆資金投入後的結果?
不同的是,這些公司能夠認真考慮眼前的現實問題,并且在每一次的顯示行業的變革中謹慎前行,最終成為能夠左右全球顯示行業的關鍵力量。
但在目前行業大背景下,哪怕柔宇科技腳踏實地地做螢幕,行業都無法再提供過去的寶貴機會,因為目前中國顯示行業的風向是如何限制産能過剩和廠商的無序擴産,而不是刺激産能增長。
錯過曆史機遇的柔宇科技,就像是一面鏡子,映射着國内“概念公司”們的一次次空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