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個孩子都逃不掉,這“該死”的儀式感

OK媽說:

法國童話《小王子》中有這麼一段。小王子問:“儀式是什麼?”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是這樣的。為了給日複一日的平淡和瑣碎中點綴出閃閃亮的光芒,也為了能給孩子留下精彩的回憶,我們這代爸媽即便自己不是個講究儀式感的人,這些年也都沒少為儀式感忙活過。

不過,刻意的儀式感終究是累的。就如我的小夥伴Esther說,自己努力過一兩次,但每年都有聲音告訴她——累死了,躺平不過了!

“讓孩子開心,還是放過自己?”在這個問題面前她糾結了很久後突然想到,幹嘛不把儀式感的操辦交給孩子自己?帶着這個想法她設計了一些小方法,沒想到“歪打正着”,這個方法用了快兩年,不用大費周章,孩子卻都很happy,還更好帶了。

當我看到她的這些方法也覺得很受啟發,非常接地氣,看了當天就能用起來。

文:Esther

曾經,我腦海中有一個刻闆印象,儀式感=過節=不能推卻的人情套路+商家賣貨密碼+曬朋友圈照片。

每回我都壓力山大,家居裝飾要美美的,滿滿一桌菜,或者準備驚喜得不得了的禮物。光想想就辛苦。

去年,聖誕和元旦我都在感冒,沒啥體力做大餐,也沒出去玩。春節前1周突發疫情,困守在杭州的小家裡,無法回老家團聚。

幾個“大節日”就被迫低排程過,但孩子們并沒有一點遺憾!圍着一顆會發光的小小的桌面聖誕樹,玩過家家,講故事,拆禮物,也能開心大半個月。

這讓我心裡越來越笃定,儀式感并不一定要是逢年過節的大張旗鼓。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做,可以以比較少的精力成本,将平凡的生活片段變得閃亮,将家人凝聚到一起。

1. 喜提人生第一車,用來 收拾玩具

将收玩具變成一件有 “儀式感”的事。

我們家的玩具分兩部分,一部分藏起來“束之高閣”,一部分放在一個車型收納櫃中,孩子可以自己取用自己收拾。

每次晚上洗漱前,甜筒(哥哥小名)都會将玩具收到車型收納櫃中,這個櫃子就像他的功勳碑,漂漂亮亮地矗立在客廳一角,标志着他成為“小小收納家”的了不起成就。

每個孩子都逃不掉,這“該死”的儀式感

在擁有這個車車櫃子之前,讓他自己收玩具可是要費不少功夫的。每次到收玩具時間,小小年紀就的甜筒就像老人般歎氣說:“我好累啊!”

有段時間,我本來就想購置一個新的玩具收納櫃,但靈機一動,為什麼不利用玩具櫃,讓收玩具成為甜筒的小儀式呢?

我打開購物軟體搜“玩具收納櫃”,讓他選了自己最喜歡的款式,告訴他,等他學會分類收拾玩具後,1個月後會獲得它!

效果立竿見影,那一個月,他用心收拾玩具,所有借口都消失了,不再抱怨累,糾正他分類錯誤的時候也不會不耐煩。

1個月後,他喜提收納櫃。與爸爸一起組裝好後,開心地迎來了人生的第一輛車。

每個孩子都逃不掉,這“該死”的儀式感

我跟他一起規劃:“這個抽屜放積木,那個抽屜放車子,這裡放過家家的道具。”還跟他讨論怎麼分類更友善?樂高是屬于積木類,還是過家家類呢?由他做出判斷,隻要是自己做的決定,他都執行得很到位。

2. 抽盲盒,吃零食,快樂翻倍

我們家雖然不希望孩子吃零食,但外面的誘惑太多,完全讓他們進食不太合理。

我記得小時候我去奶奶家,花花綠綠的鐵皮罐子裡總是裝着甜甜的蜜餞、糖果和怪味花生,每次跟開盲盒一樣。

那麼借鑒這個思路,我把适合孩子的零食放在隻屬于他們的罐子中,每天下午茶時間可以開罐享用,成為一個小儀式,不但規則的問題解決了,還能把這份快樂也傳承給孩子。

這樣做了之後,每天孩子們都超期待開罐子吃點心。偶爾吃到爸爸給的罐子外的零食,他們的滿足感也會額外地強。

每個孩子都逃不掉,這“該死”的儀式感

3. 周五大床日

孩子們有自己的房間,可是有段時間,他們總在半夜二三點時,攜着自己的安撫毯、毛絨寵物悄悄溜到我們大床上睡。他們倆昏沉沉地亂躺一起,睡相很不老實,導緻我們夫妻的睡眠品質嚴重下降。提醒多次不要再來,還是屢教不改。

我想,雖然孩子們長大了,還是懷念小時候跟爸爸媽媽相擁而睡的親密,我們也很久沒享受兩個暖寶寶,于是,幹脆就把每個周五變成全家睡大床的日子。

也是以孩子們特别期待周五,這是全家一起躺平的大日子。他們會非常積極地洗漱,之後還會輪番催促我們:“你們快點洗澡上床吧。”

當然了,用儀式感來替代規矩的這招也不是“一招鮮”。孩子們還是有時不收玩具、偷吃零食、半夜溜到大床。

我常告訴自己,不要太失望,畢竟初衷也不是用儀式感來“套路”他們,讓他們乖乖按照大人希望的方式生活。隻是想讓他們明白,遵循父母的期望也是件帶來快樂的事。

4. 生日會變“哥哥認證會”

當“哥哥”也是有儀式感的。

弟弟出生前,我們策劃了一下,将甜筒的2歲生日會變成“哥哥認證會”,恭喜他擁有哥哥的新身份,這也是他成長的裡程碑呢!

每個孩子都逃不掉,這“該死”的儀式感
每個孩子都逃不掉,這“該死”的儀式感

甜筒對生日會的關注點在于“朋友”和“大蛋糕”。于是我邀請了一些從小看着他長大的叔叔阿姨和小朋友們,準備了一個(對他來說很大的)蛋糕,買了一些現成的下午茶小零食、彩旗氣球裝飾,派對的氛圍就有了。

吃喝完的環節并沒有太複雜,更多心思花在認證甜筒成為哥哥的環節上。

我做了一個小短片,記錄他這一年的成長照片,看完後,大家圍坐一起唱生日歌,吹蠟燭,雖然沒有禮物(我們事先知會大家不必破費準備),但每個人寫一張卡片給他,勉勵他成為哥哥。

記得一位國小生哥哥自己家有個弟弟,他語重心長地在卡片上寫道:“保護寶寶是大事!”那些卡片一直收藏着,讓甜童對自己的新身份充滿期待。

每個孩子都逃不掉,這“該死”的儀式感

這個儀式在他心中撒下種子:除了是爸媽心愛的大兒子,他也會成為哥哥,這将是他的新使命。

這種成為哥哥的儀式感需要時常被重溫。

往後的日子,每當他跟弟弟鬧得不開心,等他情緒平複後,我會神秘地悄悄告訴他:“你知道上天為什麼讓你做哥哥嗎?因為你能做一名好哥哥。”他總是靜靜地聽進去,微微點頭。

某次,我問兩個小家夥:“為什麼上天給我這麼可愛的孩子呢?”甜筒淡定地回複:“上天讓你做媽媽,因為知道你有耐心的心照顧小孩啊。”雖然我沒有經曆“媽媽認證會”,但這番話對我來說就是一次100分的認證啊。

每個孩子都逃不掉,這“該死”的儀式感

往後,每次被他們倆的“熊樣”氣到失态,為自己的失控沮喪之際,我就想起甜筒對我的“認證”,告訴自己,我隻是這一次做不好而已,這不影響我必然成為一名好媽媽。

這就是儀式感給自己的正面“暗示”的力量。生活會帶來許多的挫敗,我們都需要被賦予希望吧。

5. 照片紀念冊,摸得到的成長

我為兩個孩子每人準備了一本文字+照片的成長紀念冊,記錄他們每年的成長。

我的手工并不厲害,是以紀念冊的設計不複雜:一個比A4紙略大的版面,貼上幾張那一年的經典照片+1張手寫卡片。等到他們18歲時送給他們,作為成年禮物。

我每年會斷舍離1次,曾經把所有舊筆記都電子存檔後扔掉。但發現手可觸摸的文字和照片,帶着很真實的時間的味道,更讓人覺得親近。

這兩本形式樸素但獨一無二的紀念冊,也是我愛他們的一種儀式啦。

每個孩子都逃不掉,這“該死”的儀式感

當然,我也嘗試過一些無用的儀式。

比如,堅持不下去的睡前故事。

很多書上說,講睡前故事是睡眠儀式很好的一部分。但我們家孩子們睡前更喜歡跟大人抱打成一團,就算念完故事還是纏着你瘋玩一會,搞得我們夫妻精疲力盡。

後來我們就放過自己,放棄閱讀,就大鬧一會兒吧,再來幾回熱情洋溢的“拉圈圈大抱抱”。白天龍虎鬥的兄弟倆,在這個時刻會親親對方臉頰,很溫情的。

又過了陣子,我嘗試重新啟動睡前故事環節,卻發現孩子聽完故事就開始講到生活中的事,連自己喜歡哪個女生都會透露。原來,小男孩平時不愛說心裡話,此時卻是他開啟“心靈視窗”的時間。于是後來“睡前故事+聊天”又成為了我們家的新的睡前儀式。

再比如,“不太有效”的媽媽的吻。

曾聽人推薦,如果孩子不樂意進幼稚園,就說可以帶着媽媽的親親進幼稚園,給他的手心放一個吻,能鼓勵孩子克服厭學情緒。

我用了這個方法,但我家老大可能感受到我隻是想“擺脫”他,也可能是小男孩對這種太過柔情的方式不感冒,他并不領情,還是抗拒上學。

一次,偶然發現他在家時老是撫弄着一個手感順滑的小毛球,“讓它當你的小寵物,陪你進幼稚園好不好?”他欣然接受。原來他更期待一個小夥伴,以及“我可以照顧别人,我能勝任”的感覺。如今,這個毛球已經伴随了他2年。

每個孩子都逃不掉,這“該死”的儀式感

是以,儀式感其實并不需要固定為某種樣子,每個家庭适合的儀式感可能是不一樣的。

當然,設計出屬于自己家庭的儀式感也并不那麼難。孩子從小自帶儀式感,我們隻要順着他們的喜好,加入小創意,就能誕生溫馨有趣的新“家庭傳統”。

儀式感也不是控制小孩的手段,而是每位家庭成員都享受其中的,感受被欣賞和信任的活動。一家人慢慢磨合,會探索出适合自己家的小儀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