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每个孩子都逃不掉,这“该死”的仪式感

OK妈说:

法国童话《小王子》中有这么一段。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是这样的。为了给日复一日的平淡和琐碎中点缀出闪闪亮的光芒,也为了能给孩子留下精彩的回忆,我们这代爸妈即便自己不是个讲究仪式感的人,这些年也都没少为仪式感忙活过。

不过,刻意的仪式感终究是累的。就如我的小伙伴Esther说,自己努力过一两次,但每年都有声音告诉她——累死了,躺平不过了!

“让孩子开心,还是放过自己?”在这个问题面前她纠结了很久后突然想到,干嘛不把仪式感的操办交给孩子自己?带着这个想法她设计了一些小方法,没想到“歪打正着”,这个方法用了快两年,不用大费周章,孩子却都很happy,还更好带了。

当我看到她的这些方法也觉得很受启发,非常接地气,看了当天就能用起来。

文:Esther

曾经,我脑海中有一个刻板印象,仪式感=过节=不能推却的人情套路+商家卖货密码+晒朋友圈照片。

每回我都压力山大,家居装饰要美美的,满满一桌菜,或者准备惊喜得不得了的礼物。光想想就辛苦。

去年,圣诞和元旦我都在感冒,没啥体力做大餐,也没出去玩。春节前1周突发疫情,困守在杭州的小家里,无法回老家团聚。

几个“大节日”就被迫低调度过,但孩子们并没有一点遗憾!围着一颗会发光的小小的桌面圣诞树,玩过家家,讲故事,拆礼物,也能开心大半个月。

这让我心里越来越笃定,仪式感并不一定要是逢年过节的大张旗鼓。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做,可以以比较少的精力成本,将平凡的生活片段变得闪亮,将家人凝聚到一起。

1. 喜提人生第一车,用来 收拾玩具

将收玩具变成一件有 “仪式感”的事。

我们家的玩具分两部分,一部分藏起来“束之高阁”,一部分放在一个车型收纳柜中,孩子可以自己取用自己收拾。

每次晚上洗漱前,甜筒(哥哥小名)都会将玩具收到车型收纳柜中,这个柜子就像他的功勋碑,漂漂亮亮地矗立在客厅一角,标志着他成为“小小收纳家”的了不起成就。

每个孩子都逃不掉,这“该死”的仪式感

在拥有这个车车柜子之前,让他自己收玩具可是要费不少功夫的。每次到收玩具时间,小小年纪就的甜筒就像老人般叹气说:“我好累啊!”

有段时间,我本来就想购置一个新的玩具收纳柜,但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利用玩具柜,让收玩具成为甜筒的小仪式呢?

我打开购物软件搜“玩具收纳柜”,让他选了自己最喜欢的款式,告诉他,等他学会分类收拾玩具后,1个月后会获得它!

效果立竿见影,那一个月,他用心收拾玩具,所有借口都消失了,不再抱怨累,纠正他分类错误的时候也不会不耐烦。

1个月后,他喜提收纳柜。与爸爸一起组装好后,开心地迎来了人生的第一辆车。

每个孩子都逃不掉,这“该死”的仪式感

我跟他一起规划:“这个抽屉放积木,那个抽屉放车子,这里放过家家的道具。”还跟他讨论怎么分类更方便?乐高是属于积木类,还是过家家类呢?由他做出判断,只要是自己做的决定,他都执行得很到位。

2. 抽盲盒,吃零食,快乐翻倍

我们家虽然不希望孩子吃零食,但外面的诱惑太多,完全让他们进食不太合理。

我记得小时候我去奶奶家,花花绿绿的铁皮罐子里总是装着甜甜的蜜饯、糖果和怪味花生,每次跟开盲盒一样。

那么借鉴这个思路,我把适合孩子的零食放在只属于他们的罐子中,每天下午茶时间可以开罐享用,成为一个小仪式,不但规则的问题解决了,还能把这份快乐也传承给孩子。

这样做了之后,每天孩子们都超期待开罐子吃点心。偶尔吃到爸爸给的罐子外的零食,他们的满足感也会额外地强。

每个孩子都逃不掉,这“该死”的仪式感

3. 周五大床日

孩子们有自己的房间,可是有段时间,他们总在半夜二三点时,携着自己的安抚毯、毛绒宠物悄悄溜到我们大床上睡。他们俩昏沉沉地乱躺一起,睡相很不老实,导致我们夫妻的睡眠质量严重下降。提醒多次不要再来,还是屡教不改。

我想,虽然孩子们长大了,还是怀念小时候跟爸爸妈妈相拥而睡的亲密,我们也很久没享受两个暖宝宝,于是,干脆就把每个周五变成全家睡大床的日子。

也因此孩子们特别期待周五,这是全家一起躺平的大日子。他们会非常积极地洗漱,之后还会轮番催促我们:“你们快点洗澡上床吧。”

当然了,用仪式感来替代规矩的这招也不是“一招鲜”。孩子们还是有时不收玩具、偷吃零食、半夜溜到大床。

我常告诉自己,不要太失望,毕竟初衷也不是用仪式感来“套路”他们,让他们乖乖按照大人希望的方式生活。只是想让他们明白,遵循父母的期望也是件带来快乐的事。

4. 生日会变“哥哥认证会”

当“哥哥”也是有仪式感的。

弟弟出生前,我们策划了一下,将甜筒的2岁生日会变成“哥哥认证会”,恭喜他拥有哥哥的新身份,这也是他成长的里程碑呢!

每个孩子都逃不掉,这“该死”的仪式感
每个孩子都逃不掉,这“该死”的仪式感

甜筒对生日会的关注点在于“朋友”和“大蛋糕”。于是我邀请了一些从小看着他长大的叔叔阿姨和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个(对他来说很大的)蛋糕,买了一些现成的下午茶小零食、彩旗气球装饰,派对的氛围就有了。

吃喝完的环节并没有太复杂,更多心思花在认证甜筒成为哥哥的环节上。

我做了一个小短片,记录他这一年的成长照片,看完后,大家围坐一起唱生日歌,吹蜡烛,虽然没有礼物(我们事先知会大家不必破费准备),但每个人写一张卡片给他,勉励他成为哥哥。

记得一位小学生哥哥自己家有个弟弟,他语重心长地在卡片上写道:“保护宝宝是大事!”那些卡片一直收藏着,让甜童对自己的新身份充满期待。

每个孩子都逃不掉,这“该死”的仪式感

这个仪式在他心中撒下种子:除了是爸妈心爱的大儿子,他也会成为哥哥,这将是他的新使命。

这种成为哥哥的仪式感需要时常被重温。

往后的日子,每当他跟弟弟闹得不开心,等他情绪平复后,我会神秘地悄悄告诉他:“你知道上天为什么让你做哥哥吗?因为你能做一名好哥哥。”他总是静静地听进去,微微点头。

某次,我问两个小家伙:“为什么上天给我这么可爱的孩子呢?”甜筒淡定地回复:“上天让你做妈妈,因为知道你有耐心的心照顾小孩啊。”虽然我没有经历“妈妈认证会”,但这番话对我来说就是一次100分的认证啊。

每个孩子都逃不掉,这“该死”的仪式感

往后,每次被他们俩的“熊样”气到失态,为自己的失控沮丧之际,我就想起甜筒对我的“认证”,告诉自己,我只是这一次做不好而已,这不影响我必然成为一名好妈妈。

这就是仪式感给自己的正面“暗示”的力量。生活会带来许多的挫败,我们都需要被赋予希望吧。

5. 照片纪念册,摸得到的成长

我为两个孩子每人准备了一本文字+照片的成长纪念册,记录他们每年的成长。

我的手工并不厉害,所以纪念册的设计不复杂:一个比A4纸略大的版面,贴上几张那一年的经典照片+1张手写卡片。等到他们18岁时送给他们,作为成年礼物。

我每年会断舍离1次,曾经把所有旧笔记都电子存档后扔掉。但发现手可触摸的文字和照片,带着很真实的时间的味道,更让人觉得亲近。

这两本形式朴素但独一无二的纪念册,也是我爱他们的一种仪式啦。

每个孩子都逃不掉,这“该死”的仪式感

当然,我也尝试过一些无用的仪式。

比如,坚持不下去的睡前故事。

很多书上说,讲睡前故事是睡眠仪式很好的一部分。但我们家孩子们睡前更喜欢跟大人抱打成一团,就算念完故事还是缠着你疯玩一会,搞得我们夫妻精疲力尽。

后来我们就放过自己,放弃阅读,就大闹一会儿吧,再来几回热情洋溢的“拉圈圈大抱抱”。白天龙虎斗的兄弟俩,在这个时刻会亲亲对方脸颊,很温情的。

又过了阵子,我尝试重新启动睡前故事环节,却发现孩子听完故事就开始讲到生活中的事,连自己喜欢哪个女生都会透露。原来,小男孩平时不爱说心里话,此时却是他开启“心灵窗口”的时间。于是后来“睡前故事+聊天”又成为了我们家的新的睡前仪式。

再比如,“不太有效”的妈妈的吻。

曾听人推荐,如果孩子不乐意进幼儿园,就说可以带着妈妈的亲亲进幼儿园,给他的手心放一个吻,能鼓励孩子克服厌学情绪。

我用了这个方法,但我家老大可能感受到我只是想“摆脱”他,也可能是小男孩对这种太过柔情的方式不感冒,他并不领情,还是抗拒上学。

一次,偶然发现他在家时老是抚弄着一个手感顺滑的小毛球,“让它当你的小宠物,陪你进幼儿园好不好?”他欣然接受。原来他更期待一个小伙伴,以及“我可以照顾别人,我能胜任”的感觉。如今,这个毛球已经伴随了他2年。

每个孩子都逃不掉,这“该死”的仪式感

所以,仪式感其实并不需要固定为某种样子,每个家庭适合的仪式感可能是不一样的。

当然,设计出属于自己家庭的仪式感也并不那么难。孩子从小自带仪式感,我们只要顺着他们的喜好,加入小创意,就能诞生温馨有趣的新“家庭传统”。

仪式感也不是控制小孩的手段,而是每位家庭成员都享受其中的,感受被欣赏和信任的活动。一家人慢慢磨合,会探索出适合自己家的小仪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