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為疫情,全國各個行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而除了大家都聽得見看得到的消費、服務業外,有一個行業也尤為困難,這個行業就是汽車制造業。
這次疫情最嚴重的上海、吉林恰好都是國内汽車産業重鎮。根據兩地統計局公布的資料,2021年全國汽車産量為2652.8萬輛,上海汽車産量283.32萬輛,占全國汽車産量的10.68%,位列全國第二;吉林省汽車産量242.41萬輛,占比9.14%,排在第三。二者合計占據了全國産量的近五分之一。

其實早在3月13日,長春工信局就收到了一份急報,主要内容是,為了配合全省抗疫大局,一汽集團決定從3月13日開始停産。
一汽在長春市内,共有14家工廠,其中包括5家整車工廠,産能大約占整個一汽集團46%。而急報裡,一汽的上司們樂觀預計停工将持續三天。然而現實是直到本月的11号,一汽才宣布全面複工。
當然,因疫情停産的可不止一汽一家,目前受影響較大的車企還包括上汽大衆、特斯拉、蔚來等。比如,特斯拉的上海超級工廠,3月份停工兩次,第二次從3月28日停到了4月。整個3月,他們在上海組裝的車輛,比1月份少了近13000台。還有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解釋說,從3月中旬開始,蔚來就已經陷入了斷供狀态,公司在吉林、上海、江蘇等地的供應鍊合作夥伴停産。靠着囤積的材料,他們勉強支撐了一段時間,直到存貨全部用盡,不得不停産。
根據兩家車企的資料,3月份特斯拉在上海工廠組裝了5.5萬輛車,中國區銷量超過了6.5萬輛,原本就是産能不足的狀态。而3月份蔚來的銷量,大約在10000輛左右。按照蔚來40萬的均價計算,停工一個月,大概會損失至少40億人民币。
而吉林、上海之外,另一汽車産業重地廣州的疫情也出現了反複,這意味着廣汽豐田、廣汽本田、東風日産等在廣州的工廠,以及周邊的佛山、肇慶等多家汽車工廠,同樣面臨潛在的停産風險。
需要注意的是,車企停産隻不過是疫情下的冰山一角。如何應對汽車産業鍊上下遊的連鎖反應,是接下來他們需要面對的更加迫切的問題。
根據資料顯示,全球零部件百強企業,幾乎都在上海及周邊設廠。從一級供應商的博世、安波福、博格華納,到晶片制造商飛思卡爾、得儀,再到座椅、儀表、輪胎、線束供應商,以及各類塑膠、塑膠、金屬制品、玻璃基礎原材料供應商,應有盡有,規模較大的供應商就有上千家。如果算上小微企業,則有2萬多家。而目前,這些零部件供應商幾乎都被波及,導緻工廠産能受限。
還有,影響車企們的不止有疫情,還有俄烏問題。氖氣、氙氣、氪氣是晶片行業的必備材料。開戰前,烏克蘭供給了全球70%的氖氣、40%的氪和30%的氙。顯然,沒氖氣就沒晶片,沒晶片汽車就缺零件。而受戰争影響,钯、钴、鎳等金屬也一起暴漲,钯是汽車的核心原材料之一,全球40%的钯、95%的鎳都是由俄羅斯供給。而現在一塊電動車的三元锂電池價格上漲3000元左右。這也是最近很多車企紛紛上調價格的原因。
而據乘聯會最新資料顯示,3月份的汽車産銷分别完成了224.1萬輛和223.4萬輛,環比分别增長23.4%和28.4%,同比分别下降9.1%和11.7%。與此同時,一季度一汽大衆銷量下降了40.2%,上汽大衆下降了34.5%,東風日産下降了33.5%。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目前來看,上海疫情影響的僅是江浙個别企業,如果繼續延續的話,可能會對全國帶來更多不确定的影響,我們認為可能會帶來15%-20%的産量損失。”
而明面數字之外,還有很多方面沒辦法量化。其實,這幾大車企跟整個上海港比起來,對整個長三角乃至全國的經濟影響都隻能算小巫見大巫。中國歐盟商會、上海分會主席近日就表示,能進出上海港的卡車匮乏,令産品運輸受限。當地一些商會成員企業估算,上海港近期貨物處理量比往常下降了40%。
2021年時上海港收入342.89億元,300多億年收看上去不算特别驚人,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可是服務業,這300億的服務業收入要服務多少貨值的産品呢?2021年上海港的吞吐量已經突破4700萬個标準櫃,等于一個月平均要390萬個,每天12萬個以上,下降了40%,就是減少了4.8萬個。一個标準櫃的貨值有大有小,貨值小的幾萬美金,貨值大的幾十萬上百萬美金也不稀奇,這是什麼概念?
在每天4.8萬個櫃子後面,是多少企業、多少就業、又是多少房貸學費?這背後又影響了多少條産業鍊,這些已經無法估算了。
現代制造業背後是由龐大的産業鍊構成的,上下遊任何一個節點出現問題,就可能導緻全鍊條的癱瘓。此前,蔚來的創始人李斌說:因為汽車組裝如果少一個零件那麼整車就傳遞不了,是以蔚來隻能停産。
其實任何企業都是如此,有人或許覺得,不就是影響了半個月嗎,不是還有很多政府幫扶嗎?但身在其中你會發現,一個零件如果出現問題,可能企業就會有問題。
顯然,企業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強大,或者說企業會比我們想象中要脆弱,全國的一個一線城市當下都需要巨量的援助,情況也依然如此,那麼渺小如細沙的企業,如何扛得過這一關,哪怕今天通知全部解封一切如故,但行業也不會立即就出現反彈,也許用半年或者一年的時間能使行業緩過來就不錯了。
當然這個代價,或許就是一個個中小企業倒閉,伴随着企業倒閉,從業者減少,供應稀缺之後,那麼碩果僅存的幾家,也許才能活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