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文丨老樊他們

老樊他們

文/周新國

外來的窯工會念經,老樊他們就是會念經的外來窯工。

追溯銅官外來窯工的淵源,曆史的畫卷可翻到公元750年。那時候,中國的北邊戰亂方起,兵禍連連,馬蹄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刀光劍影收割了無數無辜的生命。兵災猛于虎,害得百姓們流離失所,四處逃難。身為窯工的老樊他們,雖然有一門制陶的好手藝,也在兵慌馬亂中棄業逃生。坊間疊聞,當時的老樊就像個“帶頭大哥”,邀着老鄭、老卞他們一幫窯工結隊南下,沿水路求生路來了。一路上風餐露宿,飽受颠沛流離之苦,終于在一個風平浪靜、月明星稀的晚上來到了潭州石渚湖畔,隐約望到譚家坡和陳家坪的山丘上有閃爍的火光,還似乎有煙囪在冒着青煙,這些行家裡手一看,便知這裡有人燒窯,而且場面還不小。絕望之中見綠洲,怎能不讓老樊他們欣喜若狂呢!

于是他們上得岸來,不顧饑餓體乏,一路小跑來到了譚家坡。眼前偌大的龍窯座北朝南,倚山而建,場面确實壯觀,而此時的窯主正在給窯裡添柴火,見來了一幫操北方口音的人,着實有點好奇,坐下來一聊,越聊越興奮,原來做陶瓷器還有那麼多“秘經”,那麼多講究,不知不覺便聊到了天亮,賓主盡得歡顔。

老樊他們覺得這裡的窯主真是不錯,既好客又本分,便應允留了下來。這一留不要緊,但未來生計卻令人頭疼,本來陶瓷的生意就不太好,一下子又來了這麼多做活的,如何開源拓業、廣辟門路,成了他們日思夜慮的大事情。

人一多想法就多,有人說,隻要提高陶瓷器的實用性和觀賞性,就能打開市場。要做就要做别人還沒有做過的東西,心想隻有在釉下搞出點花色來,同時畫上一些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有的甚至還可以寫點詩文和箴言做裝飾,衆議皆然。其中有個人還說,在下有個親戚在朝庭裡當差,認得好多外國人,我們是否可以根據外夷的需求喜好,做些他們喜歡的陶瓷器銷到海外去,越議思路越開闊。後來,我想這應該是銅官陶瓷界最早解放思想的鮮活例子。

窯工中有些會繪畫、會寫字的人一聽就來了勁,在陶坯上就寫寫畫畫搞起來了,涼幹後放到譚家坡龍窯裡一燒,這一燒就真的燒出名堂來了,燒出來的産品不光造型美觀、釉色勻韻、裝飾雅緻,還工藝多樣、題材豐富,惹得附近的男女老少們都來看熱鬧。一傳十,十傳百,一傳就傳到京城裡做官當差的親戚那裡去了,他還真的叫上一堆凸鼻凹眼的外國佬來看熱鬧,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着實把這幫外國佬驚得手舞足蹈,喜歡得贊不絕口。

消息傳出去了,訂貨的人一下子就多了起來,國内的國外的都來了,湘江之濱一時商賈雲集,石渚湖草市裡連賣湯圓的都搞手腳不赢。碼頭上,上船的、下船的像織布飛梭一樣,一個個精神抖擻地挑着陶瓷器往船上趕,一陣子工夫就裝滿了一大船,艄公站在船頭把風帆一扯,船就慢慢離了岸,人們站在岸邊舉着手送行,一直舉到看不到桅杆的尖兒。

美文丨老樊他們

這一去,可能一年半載也回不來。水路的險象環生、生意的艱難未蔔、社會的變化動蕩一切皆無定數。“一别行千裡,來時未有期。月中三十日,無夜不相思”;“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行行山水上,處處鳥啼新。”;“萬裡人南去,三秋雁北飛。不知何歲月,得共汝同歸。”寫在器物上面的這些詩句,就是當時銅官窯的真實寫照,窯工們生活中相思、茫然、憂惑以及窮作樂的心情都溢于言表。

美文丨老樊他們

老樊他們确實了得。“卞家小口天下第一”,就是老卞家的口碑。老卞是一個很不錯的手藝人,他做的茶具和酒具别具一格,特别在釉色上很有研究,為在陶瓷器上弄出銅紅釉色來,以至年過半百還沒有婚娶,同行們都笑他是陶癡;隔壁鄭家的手藝也不賴,“鄭家小口天下有名”。更難得的是鄭家的小姑娘也特别喜歡玩陶,老卞研究銅紅釉的時候,總喜歡在旁邊看,有時幫着遞茶送水、拿東拿西,久而久之,那姑娘心中的小兔子就有點亂蹦,後來老卞身體越來越差,而銅紅釉還沒有燒出來,老卞很着急,想趁着還幹得動,選期擇日燒完最後一窯,他雙膝跪地對着龍窯做死的作揖,嘴裡不停地禱告着,鄭家小姑娘看着看着,一下子神情恍惚起來,不顧一切地跳入了爐堂,旋即一陣冷風吹來,一道青煙飄然而去,此時的老卞隐約感覺到耳邊有吟詩的聲音傳來,整個人一下子恍如做夢一般,嘴裡不住的呢喃“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回到家裡就起不得床了。三天後,窯工們幫他打開了龍窯,滿窯子都是頂呱呱的銅紅釉,老卞知道後,帶着微笑閉上了雙眼。

美文丨老樊他們

老卞滿足地走了,留下了銅紅釉的燒制技藝。老樊他們也沒有讓老卞失望,後來又接收了大量的外來文化,外國的文字也做成了裝飾,還玩起了模印貼花的新式樣。

美文丨老樊他們

公元826年的大唐還算開放,老樊他們燒制陶瓷器的技藝也日趨成熟,産品開始大量外銷,“離國離家整日愁,一朝白盡少年頭。為轉親故知何處,南海南邊第一州。”有誰能了解詩詞的真實意境呢?要不是德國人于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海峽發現了“黑石号”,老樊他們的某些故事或許至今還是一個謎。

當時船上打撈上來七萬多件陶瓷器,其中就有五萬多件是同一個地方來的。還是老樊他們有心,特意在二隻彩繪碗上留了記号,一隻在在外壁上刻有“寶曆二年(公元826年)七月六日”,另一隻在碗心上寫着“湖南道石渚草市盂子有明樊家記”14個字。這些精美的陶瓷器在海水裡浸泡了一千多年,還是完美如初,不得不讓人驚歎,不得不讓人佩服。

美文丨老樊他們

可惜曆史總是重複着興亡盛衰的故事,到了公元878年,大半個中國又狼煙四起,此時的大唐己經搖搖欲墜,外商們逃的逃、死的死,外銷的路又被徹底斬斷了,加之到處都是戰事,水陸交通受阻,鬧得财匮人散,民不聊生,陶瓷器的生意又實在做不下去了。

好在老樊他們的技術沒有失傳,劉家、彭家、周家、雍家等好多姓氏的人,在如今的銅官又搞得風生水起,而且盛世隆興天下太平,他們再也不用擔心動亂,隻需要一門心思做自己的手藝,就能管一家人衣食無憂。

美文丨老樊他們

滄桑千年後,銅官換新顔。而湘江濤聲依舊,石渚鸢飛不絕,觸景生情,令人慨歎,我們再也看不到老樊他們的影子了,或許周遭的青山綠水、松聲竹語、盛世繁華就是老樊他們遺留的風骨……

昨日夜夢,又睹彩陶舊邑。忽然間仿佛聽到老樊他們在耳邊低語,那些寫在陶瓷器上的詩文,你們還記得麼?留下的那些陶瓷器,你們收好了麼?醒來後,再無睡意,索性披衣而起,寫下幾段文字,權作對老樊他們的紀念。若有輪回,他們應該趕上如今的好時候!

2022年4月13日于彩陶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