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鵬輔助駕駛系統再出事故:“輔助駕駛”不等于“自動駕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宋豆豆 報道小鵬再度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近日小鵬汽車一車主鄧先生表示,在國道上開啟自動輔助駕駛行駛十幾公裡後,突遇一輛側翻在道路上的汽車,車輛沒有任何報警和減速,徑直撞了上去。鄧先生稱發現異常後有緊急踩刹車,但汽車沒有任何反應。根據其提供的行車記錄儀,撞擊前加速度數值有上升現象。

小鵬輔助駕駛系統再出事故:“輔助駕駛”不等于“自動駕駛”

針對此事,小鵬汽車回應稱,3月13日,車主鄧先生駕駛小鵬P7于當地高速路段與前方橫停的側翻車輛發生碰撞,事故未導緻人傷。初步判斷為車主在使用ACC+LCC(自适應定速巡航&車道居中保持功能)過程中,沒有保持對車輛前方環境的觀察并及時接管車輛所緻。經當地交警部門調查判定後,結論亦符合上述情況。

同時小鵬汽車提醒廣大駕駛員,使用輔助駕駛系統過程中,需保持對車輛周圍環境觀察,遵循駕駛輔助功能開啟前的安全指引考試的相關指引,確定行駛安全。

據媒體報道,車主鄧先生表示,當時沒有分心,雙手也未離開方向盤。事後自己多次向小鵬交涉要背景行駛資料,但對方遲遲不肯提供。

小鵬輔助駕駛再出事故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車主使用輔助駕駛系統時,小鵬汽車有一個強制的考試答題環節,其中對ACC+LCC系統的使用場景進行了限制,包括低速或靜止的工程車和清掃車、橫停的事故車、擁堵或等紅燈的車輛、大石塊、三腳架、突出的隔離帶、水馬和水泥墩等,在遇到這些物體時,需要車主立即接管車輛。

小鵬輔助駕駛系統再出事故:“輔助駕駛”不等于“自動駕駛”

有分析指出,目前國内量産的L2級别下視覺+雷達的感覺模式的組合方案存在一定缺陷,一般将視覺作為主傳感器,雷達作為輔助傳感器,當視覺發現障礙物,無論雷達是否發現,車輛會有所反應;不過如果隻有雷達看到障礙物,視覺對靜止或異形物體未做出感覺的情況下,系統不會反應,此時駕駛員的接管十分重要。

在路上發現靜态物體非常容易,但是為什麼自動駕駛系統識别不出來呢?有行業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無論是攝像頭還是毫米波雷達對于不規則形狀物體和靜止物體的識别都存在缺陷,這需要雷射雷達才能夠彌補。

事實上,此前小鵬汽車輔助駕駛系統也出現類似的交通事故。

去年9月,一小鵬P7車主在高速上行駛時,在開啟NGP(Navigation Guided Pilot)自動導航輔助駕駛系統的情況下,與前方闆車發生追尾。

彼時,認證為的盧技術有限公司算法工程師的知乎答主“馮偲”認為,這次追尾事故是由于“感覺子產品的兩個備援的檢測系統都未發現障礙物的存在”。他表示,攝像頭感覺方法使用大量的樣本訓練用來進行目标檢測,該檢測模型的召回率與樣本的數量和品質有直接關系。但事故中的平闆車在實際的訓練資料集中數量和占比都很少,放到整個樣本裡來看可能會有樣本不均衡的問題,事故發生時通過攝像頭可能并沒有感覺到平闆車。

此外,毫米波雷達在感覺中也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對于靜态物體或者相對靜止的動态障礙物存在比較大的漏檢,其次毫米波雷達的檢測會有很多虛檢。“事故中的闆車距離地面的高度很低,如果毫米波雷達給的角度不夠的話很可能檢測不到障礙物。”

過度信賴自動駕駛存在風險

造車新勢力為什麼熱衷于自動駕駛及自動輔助駕駛?一方面,是為了培養自己在未來智能電動汽車時代的核心競争力基礎。另一方面,自動駕駛為車企開啟了新的軟體利潤池,而這些新造車企業希望讓資本市場看到新故事。

無論是特斯拉NOA、蔚來NOP或是小鵬NGP,都需要消費者在購買車輛後訂購相關功能。例如小鵬XPILOT3.0自動駕駛軟體包售價為3.6萬元,車輛傳遞前選購折扣價為2萬元;XPILOT3.5軟體包售價為4.5萬元,車輛傳遞前選購可享受2.5萬元折扣價。蔚來EC6/ES6/ES8搭載的NIO Pilot自動駕駛系統精選包和全配包定價分别為1.5萬元和3.9萬元;在今年傳遞的ET7上蔚來首次推出NAD自動駕駛系統的訂閱收費模式,消費者以每月支付680元的方式按月訂閱ADAS。

盡管近年來自動駕駛發展迅速,但技術仍不成熟,現階段大部分車企都在強調自動駕駛功能的“降維使用”,即以L2定義,但提供部分場景下可支援的L3或者L4級自動駕駛功能。但車企過分誇大宣傳尚不成熟的自動駕駛功能,讓消費者對汽車功能産生誤解,同時在使用過智能輔助駕駛功能之後,一些車主自身也會形成懈怠,誤以為能夠在某種路況下解放雙手,按照L4、L5的自動駕駛來調整自己的駕駛狀态,導緻事故頻發。

顯然,在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的狀态下,過度信賴自動駕駛是有風險的。去年8月蔚來輔助駕駛功能緻車主身亡的事故,讓國内車企在智能輔助駕駛的宣傳上開始克制,紛紛強調“輔助駕駛”不是“自動駕駛”。

此外,由于缺乏頂層指導的法律法規及配套的監管體系,現在智能網聯汽車尤其是智能駕駛汽車的相關責任認定更為困難。在過去的一年中,國内發生過不止一起智能網聯汽車的交通事故,其中有車主一方與車企陷入了責任認定的拉扯之中,至今仍未解決。

騰訊智慧交通副總裁施雪松日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很多車廠在賣車過程當中跟消費者的交代是不夠清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和消費者講清楚什麼是自動駕駛,并不是說車廠刻意去引導消費者,語言有時會有一些障礙。另一方面,中國的消費者其實很少有人去看說明書,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用一些更簡單的方法,比如說在人機互動上用一些手段讓消費者根據提示規避駕駛員的風險,這其實也是車廠要去考慮的問題。”

自動駕駛不可能一蹴而就,頻發的自動駕駛事故讓更多的人思考和警醒,智能駕駛技術目前應用的真正邊界何在,如何尋求技術革新與安全之間的平衡至關重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