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發病率第三的結直腸癌,正在盯上年輕人

一般人群40歲起接受結直腸癌風險評估

文/ 信娜 朱思涵

編/ 王小

全球發病率第三的結直腸癌,正在盯上年輕人

圖/unsplash

結直腸癌正在盯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近日,一項關于早發性結直腸癌的綜述發表在《柳葉刀-腸胃病學和肝髒病學》,揭示出世界範圍内結直腸癌流行的新趨勢:近幾十年來,盡管老年群體結直腸癌發病率保持平穩或下降态勢,但越來越多年齡在50歲以下的人開始發病,這種情況被稱為早發性結直腸癌。

此前,結直腸癌一度被認為是一種老年疾病,發病風險随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且與晚發性結直腸癌相比,早發性結直腸癌患者确診時往往已經是進展期。

對此,多個國家已更新指南,建議将一般風險人群的結直腸癌篩查起始年齡從50歲降至45歲。在中國,來自2020年《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中的建議為,一般人群40歲起接受結直腸癌風險評估,評估為中低風險和高風險的人群分别從50歲和40歲起即接受結直腸癌篩查。

早發性結直腸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在中國,結直腸癌一直被認作最常見的、嚴重損害健康和壽命的惡性惡性良性腫瘤之一,并成為威脅生命健康的三大惡性惡性良性腫瘤之一。

結直腸癌,是一種對初始在結腸或直腸部位的組織發展形成的癌症統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釋出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資料,結直腸癌目前居全球發病譜第三位和死因譜第二位,分别占癌症發病和死亡總數的10%和9.4%。

IARC釋出的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新發結直腸癌約56萬例,導緻近30萬人死亡。來自世界銀行IHME-GBD的資料顯示,中國結直腸癌患者已占全球31%。

現在研究人員發現的新趨勢是,早發性結直腸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已成為公共衛生領域的重點問題。

上述《柳葉刀-腸胃病學和肝髒病學》的綜述文章中提到,過去幾十年中,全球早發性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有所增加。根據來自20個歐洲國家和地區的癌症登記資料:20歲-29歲人群中的結腸癌發病率從1990年的0.8/10萬人,上升到2016年的2.3/10萬人。

在30歲-39歲人群中,發病率分别從2006年的2.8/10萬人,上升到2016年的6.4/10萬人;40歲-49歲人群中,發病率從2005年的15.5/10萬人,上升到2016年的19.2/10萬人。不止在歐洲,研究人員也在北美洲、大洋洲和亞洲多個國家發現,早發性結直腸癌發病率的增長趨勢。

而在中國,早發性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為6.4/10萬人,年百分比變化為0.4%。

2022年1月,發表在胃腸肝病學領域頂級期刊《Gastroenterology》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也佐證了該趨勢。該研究團隊分析了近300萬名門診結腸鏡檢查患者的資料集,在2014至2020年的研究期間,共記錄了超過292萬次結腸鏡檢查,56萬多例為首次檢查。其中,超過14萬例發生在18歲-44歲人群中;近8萬例發生在45歲-49歲人群中;33萬多例發生在50歲-54歲人群中。

這項針對美國50歲以下患者的全國性代表性研究提示,45歲-49歲人群中的結直腸惡性良性腫瘤和晚期癌前病變(APL)的發病率幾乎與50歲-54歲人群一樣高;而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甚至更高。

在40歲-44歲的人群中,APL的發病率幾乎與45歲-49歲的人群一樣高,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也是相當高。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30-39歲的人群中,也有15%-20%已經存在惡性良性腫瘤,其中2%-4%存在APL,0.2%-0.4%存在結直腸惡性良性腫瘤。

肥胖和糖可能是誘因

目前,研究人員還無法解釋早發性結直腸癌高發的準确原因,但現有研究結果正在提示幾點高危誘因。

發表在《柳葉刀-腸胃病學和肝髒病學》的另一篇有關早發性結直腸癌提到,現有的資料呈現出生隊列效應,與前幾代人相比,20世紀6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群早發性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升高。

這一發現表明,或許可以從這一代人共同的風險因素出發,分析早發性結直腸癌患病風險增加的原因。肥胖、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飲食的西方化等趨勢,以及幼年抗生素使用增加和食物鍊中抗生素使用增多,成為患病風險增高的可能原因。

越來越多的研究也正在開始佐證肥胖及糖攝入與患結腸癌之間的關系。2021年11月,線上發表在《腸》(Gut)雜志上的一項由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聖路易斯分校上司的研究發現,飲用含糖飲料(SSB)與50歲以下女性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之間存在聯系。研究結果表明,青春期和成年後大量食用含糖飲料(13歲至18歲)會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

含糖飲料如軟飲料、水果飲料、運動飲料和能量飲料等,是美國飲食中添加糖的主要來源。研究人員在近約11.7萬名參與者中,确定了109例早發性大腸癌的診斷。

與成年後飲用含糖飲料每周大于一份的人相比,每天飲用≥2份的婦女患早發性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了一倍以上。每天增加一份,風險提高16%。

13歲-18歲時,每增加一份/天的SSB攝入量,早發性結腸直腸癌的風險就會增加32%。用人工甜味飲料、咖啡、減脂牛奶或全脂牛奶取代成年後每份/天的SSB攝入,與早發性結腸直腸癌風險降低17%-36%有關。

另一項提示誘因是肥胖。2021年12月,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團隊在Gastroenterology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提示成年早期肥胖與早發性結直腸癌風險增加密切相關。

該研究在2003年-2020年間,共納入1.4萬餘人參與腸癌篩查。同時,該研究還納入了55歲以下的發病人群,共招募了747名患者與621名比對的健康對照組,平均年齡分别為48.4歲和48.7歲。

兩組人群報告從20歲開始報告體重資訊,間隔10年進行統計,直至就診前約10年為止,結果顯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随着年齡增長而穩步上升。

研究發現,即使在調整了多種潛在混雜因素之後,較高的體重指數(BMI)與早發性結直腸癌的發生仍有較強的相關性。在20歲、30歲和就診前約10年時存在肥胖的患者,是健康對照人群發生早發性結直腸癌的1.88倍-2.56倍。

此外,2021年發表在惡性良性腫瘤學領域頂刊《JNCI Cancer Spectrum》上的一項研究則發現,紅肉(豬牛羊等)攝入較多、受教育程度較低和飲酒過多等因素與50歲以下人群結直腸癌發病率增加有關。

不過,上述來自柳葉刀論文的研究者也提示,仍需要開展更深入的研究,以充分識别和了解風險因素暴露與結直腸癌患病風險增加之間複雜的互相關系,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預防建議。

早期篩查有用嗎?

與晚發性結直腸癌相比,早發性結直腸癌患者确診時往往已經是進展期。上述來自柳葉刀的論文解釋,部分原因可能是與症狀出現和明确診斷之間的時間間隔有關。

與晚發性結直腸癌患者相比,一般早發性結直腸癌患者症狀出現與明确診斷之間的時間間隔更長。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患者忽視相關症狀并且未及時就醫,或在社群醫療就診時對症狀的評估有所延遲。此外,人們也應該摒棄結直腸癌隻影響老年人的錯誤觀念。

出血是早發性結直腸癌常見的症狀,痔瘡尤其是出血性痔瘡更不能忽視。相關研究已發現,缺鐵性貧血和便血患者早發性結直腸癌風險升高近10倍。美國結直腸癌服務工作組是以建議,所有50歲以下有不明原因出血症狀或缺鐵性貧血的患者需接受結腸鏡檢查。

一種被公認的有效方式是,降低平均風險人群開始篩查的建議年齡,風險人群包括有相關遺傳綜合症和家族史的人群等。因研究發現,大約16%的早發性結直腸癌患者有相關的遺傳綜合征,另外25%的人有CRC家族史。

2018年,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提出建議,将開始篩查的年齡從50歲降低到45歲。美國其他相關的結直腸癌篩查指南也相應的降低了建議年齡。

不隻是風險人群,美國多個專業協會甚至建議将普通人群的篩查起始年齡從50歲降低到45歲。

在2020年《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中也推薦,一般人群40歲起接受結直腸癌風險評估,評估為中低風險和高風險的人群分别從50歲和40歲起即接受結直腸癌篩查。篩查方案則優先推薦結腸鏡檢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