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餐飲業大變局,請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餐飲業大變局,請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紅餐網

2020年初,疫情第一次出現時,有位名人說了這樣一句話,“今年是前面十年來最艱難的一年,但它可能是未來十年最容易的一年”。

當時,很多人不以為意,這句話也被當成“段子”,引發全網轉發,可結果呢?兩年過去了,中間每隔幾個月,疫情在區域市場暴發。而當下更是在全國多個城市都出現了疫情反撲。是以,再回頭來看這句話,很多人可能就不會再把它當成調侃了!

對全世界來說,新冠是一個突如其來的意外災難,打了所有國家一個措手不及。前面兩年,全世界都深受其害,同時也都在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包括研究防疫措施,研發特效藥等,但收效甚微,病毒一輪又一輪的變種,防不勝防,全世界同仇敵忾的與病毒死磕,這個階段我們可以稱做是“前疫情時代”。

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針對疫情,國際上出現明顯的分化,越來越多國家開始采取“群體免疫”,與此同時,一些國家包括我們,仍然對新冠嚴陣以待,以此分叉為界,後面的階段則可以稱做是“後疫情時代”!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基于這個後疫情時代,基于餐飲實體,來分享一些行業的具體“小問題”,借此抛磚引玉,希望能引起業界同仁的探讨。接下來,我将從五層視角來分享自己的觀點。

01、經濟層

從經濟層面來看,我們目前所采取的疫情防禦政策,意味着與病毒的鬥争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時間可能最少以年為機關,甚至會更長。抗疫,注定是一場持久戰,而不可能是閃電戰。

在這樣的趨勢面前,每個人都面臨收入和開支的選擇:從收入來看,各行各業不穩定情況下,大家的收入也會變得不穩定;從支出來看,收入不穩定,必然導緻大家控制開支。反應到消費上,就是兩個後果:減少不必要消費的次數,以及減少必要消費的頻率。對餐飲行業而言,這直接意味着,客流和收入都将不可避免地減少。

這種消費趨勢,對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将不分線下和線上,不分實體和電商,也不分零售和批發,所有行業都身處其中,所有人也都被裹挾着。

舉一個很顯而易見的例子,現在我們說餐飲人很艱難,馬上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出很多比餐飲還要艱難的行業,比如旅遊行業、酒店行業、房地産行業、進出口貿易,甚至是美容美發行業。

内部經濟局面不容樂觀,除此之外,國際局勢的不确定性,也給整個外部經濟帶來了很大的變數。這些力量交雜在一起,意味着後疫情時代,愁雲密布!

最近,我們也可以看到,不管是政府報告,還是媒體報道,都在為實體經濟呐喊,各地也相繼出台了一些纾困和扶持政策,希望幫助實體經濟“維穩”。但反觀民間的商業交流,還是比較壓抑和悲觀,各類販賣焦慮的短視訊和講座流行,也弄得人心惶惶。

在這樣的整體趨勢下,作為餐飲從業者,到底要如何面對呢?是否能獨善其身呢?這就涉及到我們今天講的第二層問題了!

02、行業層

經濟形勢帶來的艱難已經擺在面前,但有一件事情很有意思,那就是餐飲行業在艱難中始終屹立不倒。

不管是全國市場還是區域市場,每次疫情後,恢複最快的基本都是餐飲,在其他行業都還在舔舐傷口時,餐飲行業又熱熱鬧鬧地人潮洶湧了。

這樣的韌性,也讓這幾年的餐飲業發生了以下幾個變化:

跨界融合

當餐飲快速複蘇,證明了其作為剛需行業的價值後,便引來了各行各業的跨界高手,他們中的一些人遵循了餐飲人的玩法,一些人則嘗試了完全不一樣的玩法,讓整個餐飲市場變得熱鬧非凡。

一馬當先的是資本方,特點是資金實力雄厚。大量資本機構殺入餐飲行業,以完全不合常理的方式,投資了很多模式并不健康的餐飲品牌,甚至連與餐飲沾邊的中式甜點都是以受益。

雖然很多動作目前來看有點雷聲大雨點小,但資本跨界餐飲這個趨勢不會改變。接下來,可以看到資本将會與餐飲走得更近,更頻繁地在餐飲行業撒錢。

其次是網際網路從業者,特點是精于使用者思維。以陸正耀為典型代表,計劃将被瑞幸咖啡證明可行的開店模式,複制到餐飲主食賽道。從最開始的趣小面到後面的趣巴渝都無疾而終後,他們仍然沒有放棄餐飲,而是又換了一個賽道(預制菜)繼續幹。接下來,網際網路人,準确地說是擁有網際網路思維的人,還會前赴後繼地殺入餐飲行業。

餐飲業大變局,請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圖檔來源@趣小面微信公衆号

再次是流量商業人士,特點是手握流量密碼。以抖音網紅參哥為代表,他們自诩商業精英,左手“商業”,右手“流量”,操盤一個基礎非常薄弱的粉類品牌,也能在短短一年時間裡,在全國開出幾百家分店。

雖然與傳統快招公司相比,這不算什麼厲害成績,但強在對加盟商的“明搶”。傳統快招公司是偷偷摸摸地騙,哪怕一年開幾千家也不好意思公開宣傳;而流量主找加盟商,則是明火執仗地直接吆喝,盡管前段時間,這也引起了全網的聲讨。

接下來,各類手握流量密碼的“商業大咖”們,會一如既往的在餐飲行業找機會,尋求變現。

最後是供應鍊從業者,特點是後端供應能力強。以鍋圈為代表,把餐廳變成預制菜的“呈現場”,這條路不僅方向正确,而且時機也逐漸成熟。是以,各類源頭供應鍊玩家競相殺進來,帶來了去年底開始的“預制菜熱”。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再次提到陸正耀團隊。2021年他們在前端(趣小面和趣巴渝)卷起褲腳下場,準備大幹一場,結果發現苗頭不對後,立即掉轉車頭,開進預制菜賽道,創立舌尖英雄,短短不到半年時間,就号稱釋放了6000多家門店經營權,大有“瑞幸第二”的架勢。

這幾年,還有其他一些跨界高手進入餐飲,但與上述四類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裡的小巫,不值一提。

餐飲業大變局,請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圖檔來源@郵局咖啡官方公衆号

總而言之,在後疫情時代,餐飲從業者之間的競争,可能不再是餐飲老闆與餐飲老闆之間的PK,也不是單純産品和味道之間的PK,而更多的可能是觀念、資金、流量和供應鍊之間的PK。傳統餐飲老闆們,你們做好這個準備了麼?

兩極分化

上述四類跨界人士的踴躍加入,不是為了開一個龍蝦店,也不是為了開一個小面館,更不是為了開一個生鮮超市。他們全都是奔着規模化而來的,是以這些人也将給餐飲行業,帶來兩極分化的必然後果。

首先,中國餐飲的連鎖化率會飙升,因為具備規模化條件的品類,接下來可能都會被跨界大佬盯上。

哪怕時機并不成熟,他們也會下場,為了先人一步,提前占坑,這是資本方熱衷的事情;哪怕門店盈利不多,但規模化帶來的使用者數量是香饽饽,這是網際網路從業者熱衷的事情;哪怕團隊很弱,但可以短時間開幾百上千家的“速赢”,這是商業流量大咖熱衷的事情;哪怕前端确實不成熟,但也不妨礙大家先搶占後端坑位,這是供應鍊從業者熱衷的事情。

由此可見,很多人看到的所謂“餐飲機會”,都是規模化機會。目前和未來跨界進入餐飲的高精尖人士,幾乎都是奔着規模化而來,他們會全面地推進餐飲的規模化程序。這個趨勢的後果是,餐飲的連鎖化率全面提升,參照其他國家的标準,中國餐飲的連鎖化率應該會超過50%,這算是一個極端。

而另一個極端,将發生在那些無法規模化的品類上。這些品類雖然不用擔心有高手進來搶飯碗,但低緯度的競争會加劇。

也就是說,高緯度的競争會很内卷,低緯度的競争也一樣會嚴重内卷,兩者之間的主要差别在于,低緯競争主要是拼體力。

選擇更新鮮的食材,烹饪更精美的味道,經營更長的時間,維護更精準的客戶,把自己這一畝三分地給經營好,就是最大的投入,說白了就一句話——好好做匠人。這沒有什麼不好,參考日本的各個城市,上百年的精緻小店非常多,照樣過得很滋潤。

後疫情時代,作為餐飲從業者,隻有兩條路可選擇:要麼升維,與更多的人才結合,組成團隊去追求規模化;要麼降維,說服自己安靜下來,好好地做一個追求極緻的匠人。

凡是在中間左右搖擺的,都會變得很艱難,因為在兩個極端的擠壓中,他們頂多可能擁有階段性的獲利機會,難以做到可持續盈利!

人才困境

如果你認同前面的兩極分化趨勢,那麼人才困境這第三個趨勢難題,就無法回避。

中國餐飲目前的連鎖化率,号稱已經超過10%,但這隻是從規模角度,如果把“健康名額”加進去,對不起,中國餐飲的連鎖化率可能連5%都不到。這意味着,中國的連鎖餐飲,接下來會有十倍以上的增長空間(按50%計算),這也是餐飲行業如此吸引跨界大佬的深層原因。

但問題來了:到哪兒去找那麼多餐飲人才?

定義餐飲人才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我們縮小範圍,隻說一個代表,就是餐廳店長。中國餐飲連鎖化之路,命門不在資金,不在使用者,不在流量,不在供應鍊,而在門店的日常基礎管理上。市場上的幾百萬家餐飲門店,假設未來一半都是連鎖化門店的話,那意味着,至少需要百萬規模的店長人選!

這些人,在哪裡?

為什麼投資人撒再多錢,門店也無法按預期良性循環?為什麼陸正耀搞不定前端經營?為什麼參哥和榮膳荷被全網攻擊?為什麼預制菜已經内卷得由紅變黑了,大家還要殺進去?分開來講,可能有很多很多原因,但最大的共性原因,就是整個行業缺乏一線經營人才!

如果不意識到這個根源性問題,對不起,不管有多少資金,有多少使用者,有多少流量,也不管有多少預制産品,都沒用,再強大的品牌都做不大。不信邪的看看海底撈,為什麼去年底要關閉300多家門店?請問,中國餐飲排名第一的海底撈,到底缺的是什麼?

是以,後疫情時代,餐飲業的大麻煩,仍然是人才問題。當然,人才不隻是剛才所說的門店店長,還有很多,比如基于商圈的流量人才,基于品牌的營銷人才,基于連鎖的數字化人才,每一個拿出來,都夠餐飲從業者頭疼和焦慮。

作為餐飲老闆該怎麼辦?這就進入到今天的第三層内容了!

03、品類層

單就餐飲行業來說,趨勢即方向,品類即賽道,是以,在選擇品類前,一定要先判斷趨勢。

當然,需要強調的是,本文僅代表我個人觀點,看文章的你,不一定非要認同這篇文章裡的行業趨勢,完全可以去自行判斷。找到自己相信的趨勢後,接下來考驗你的,就是做簡單的選擇題。

如果你是想走規模化這條路,那就堅定不移地選擇可複制的大品類,比如重餐飲裡面的火鍋、串串、烤肉等;快餐裡面的黃焖雞、麻辣燙、牛肉面等;小吃裡面的炸雞、炸串、炸排等。這些品類,隻要完成幾家店的原始“樣闆工程”,就很容易獲得資本青睐,因為可以講天量使用者的故事,大把商業大佬願意委身加持,還能享受來自供應鍊端衆星捧月地恭維。

如果你是想走匠人這條路,最好選擇目标閱聽人廣,但難以标準化複制的品類。這些品類消費者喜歡,大佬們看不上,你需要做的就是付出精力和時間。當然可能還需要一點你發自内心的愛好和堅持,因為它注定隻能給你帶來小富小康,而無法給你帶來海量财富。是以,做之前一定要扪心自問,這真的是你自己要的麼?

選擇品類,最害怕的就是左右搖擺的“騎牆派”: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匠人和商人,或者說一會兒想做匠人,一會兒想做商人的人。有些人剛開第一個店時把自己當匠人對待,結果呢?稍微順利點,就開始想着要到處開店,變成商人了;反過來也一樣,原本是一個到處開店的商人,宣傳時卻口口聲聲說匠人的故事,特别分裂。

餐飲行業裡,這類分裂的人特别多,沒有對錯之分,僅僅是思維和認知能力不足而已,這也是他們做不好餐飲的深層原因之一。我前面說了,追求規模的商人和精耕細作的匠人,是餐飲兩極分化的兩個極端。你兩頭都想占,一會兒要這頭,一會兒要那頭,兩頭的好處都想同時撈,天下哪有這等好事?

餐飲業大變局,請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新榮記黃魚, 圖檔來源@新榮記公衆号

明白上述邏輯後,我們再來看三月的熱門事件,也就是參哥和蓉膳荷被全網攻擊,就會變得很有意思:參哥是商人,他也毫不避諱的以頂尖商業思維自居,賦能蓉膳荷。在一年時間内,參哥讓這個品牌在業界人盡皆知,門店規模去到幾百家,從走餐飲規模化這條路來說,這是餐飲行業近年來最成功的案例,沒有之一。

有人可能跟我杠,為什麼?

确實,把蓉膳荷這個案例拆開來看,并不算啥:從市場來說,羊肉粉屬于小衆品類;從味道來說,羊肉粉的口味在米粉裡面并不出衆;從規模來說,一年開幾百家,在快招公司面前就是弟弟;從團隊來說,幾乎沒有成編制的合格團隊;從營銷來說,除了抖音其他幾乎沒有聲音;從品牌來說,連統一店招都沒有……

但所有這些合在一起,就很了不起!因為換其他任何一個餐廳,在有這麼多基礎性問題的情況下,都不可能在如此小衆的細分市場裡,在如此短的時間内,取得如此高的品牌曝光。這麼說吧,單就品牌曝光和傳播而言,很多品牌就算是花一個億,也不一定能做到這樣的效果。

毫不誇張地說,參哥操盤蓉膳荷,是後疫情時代,餐飲規模化之路一個很重要的案例和樣本。看不到這一點,屬于認知問題!

是以,那些也想走規模化這條路的餐飲從業者,先别忙着吐槽參哥和蓉膳荷了,而是應該冷靜下來想一想,自己品牌的規模化之路,蓉膳荷到底有什麼優點值得你借鑒的?同時它又有什麼不足是值得你警醒的?

為什麼他們會引發如此強烈的憤慨呢?

消費者吐槽蓉膳荷不好吃,這可以了解。加盟商吐槽加盟蓉膳荷不賺錢,也可以了解。餐飲相關服務商吐槽,還能了解。但餐飲老闆吐槽蓉膳荷,顯得有點不那麼了解,此話怎講?

如果你也是做規模化的餐飲人,或者你曾經做過規模化,你是出于什麼原因指責蓉膳荷?是羨慕而不可得的心裡不平衡?還是像參哥所說,隻是借這個事情蹭點流量,然後好去做自己的規模化?無論是哪一個點,都沒讓你的形象更高大上!

如果你是一個醉心于産品的匠人,那你完全沒必要關注參哥和蓉膳荷。蓉膳荷就算開遍全國大街小巷,既割不了你的韭菜,也不影響你精耕細作地去做道地美食。是以,選擇匠人這條路的餐飲人,沒必要去關注味道隻有60分的連鎖品牌,而應該把精力用在如何把自家的味道,從90分提高到95分,哪怕是提高到91分,才更有價值。

如果你是一個餐飲的“騎牆派”,那就更有意思了。你拿匠人的标準去說蓉膳荷味道不夠好,然後轉個身,又拿商人的标準去說他們各方面不标準。請問,你這麼有時間去關心蓉膳荷,為什麼不關心一下自己的餐廳?這麼關心參哥和龐姣,為什麼不關心一下自己是誰?

我再次強調,後疫情時代,最危險的餐飲人就是左右搖擺的“騎牆派”。他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是以無法向内求,而是成天向外求:去看别人在做什麼,然後把時間浪費在對别人的指指點點上。好的學不會,差的不遠離,這類人才是餐飲行業最大的韭菜!他們可能不是某品牌的韭菜,卻是行業的大韭菜!

三月份,很多朋友讓我針對蓉膳荷說點什麼,當時沒說,現在全部表達在這裡。我不認識參哥,更不認識龐姣,蓉膳荷于我而言就是一個關注的案例,是以沒有在它上面耗費太多時間,我的觀點也不存在為他們辯解什麼,隻是善意提醒:我們作為餐飲人,一定要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向内求,弄清自己選擇那條路,這才更有價值和意義。

標明了方向和品類,那麼接下來就進入今天的第四層内容了!

04、品牌層

當明确了方向,選擇了品類,再來做品牌時,就相對簡單了。

為什麼傳統的餐飲品牌做起來很艱難?就是因為他們要麼在方向上左右搖擺,要麼就是從源頭就錯選了不合格的品類。以前市場還會給我們多一些犯錯的機會,但對不起,後疫情時代,留給大家犯錯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如果你是選擇走規模化這條路,那麼面對的,将是一條“四化餐飲”之路:标準化,規模化,連鎖化和品牌化,它們之間有先後邏輯關系:

所謂标準化,是指你選擇的品類,必須要能做到标準化,請注意,這裡的标準化,不僅僅隻是指産品和味道的标準化,也包括裝修和服務等方面的标準化,甚至單店模型的标準化,否則後面的目标無法實作。比如燒烤這個品類,難以出現全國性的大型連鎖品牌,到一定規模後後繼乏力,就是吃了标準化的虧。

所謂規模化,就是門店數量要足夠多,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隻有規模,還需要有健康度,沒有健康度的規模,品牌必然昙花一現。而健康度依靠什麼?前面就是标準化,後面就是連鎖化,這兩點蓉膳荷都沒做好,他們沒有給門店輸出标準化,或者簡單的隻是輸出了食材和味道的标準化,結果導緻雖然有規模,但門店良莠不齊,被人圍攻。

所謂連鎖化,就是在規模化的基礎上,解決多店協同的問題,同時也解決健康度問題。門店雖然分布在全部各地,但城市類型,商圈類型,商鋪類型都有很多共性,在縣城開店的門店,可以向其他做得好的縣城門店學習,在CBD商圈的門店,可以向其他生意好的CBD門店學習,外部統一,内部互通,才是連鎖化的價值所在,也才能真正解決健康度問題。

所謂品牌化,在前面三者的合力作用下,品牌化是必然結果,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未來他們更傾向于“認品牌”;從傳播角度來看,品牌傳播投入産出比最高;從管理角度來看,品牌化最容易形成統一競争力。反之,沒有解決前三者的餐飲企業,不能稱之為品牌,頂多可以叫“個體戶聯合體”。

是以,選擇走規模化這條路的餐飲人,需要圍繞“四化餐飲”下功夫,去吸納優秀的人才,組建全新的團隊,從開始就抱着開放式心态,着手解決人才、供應鍊、流量和資金等問題,然後紮紮實實地做幾個樣闆店出來,用來證明你的選擇具備未來空間,那種弄虛作假割韭菜的做法,基本可以歇菜了。

如果你覺得走規模化這條路太難,不屬于自己,想走匠人這條路,那麼,在後疫情時代,需要注意什麼呢?或者,就算是走規模化,要做好前面幾家店的積累,該怎麼做?這就進入今天的第五層内容了!

05、門店層

餐廳門店是餐飲經營的最小機關。經營好一家門店,讓門店能穩定而持續的盈利,是所有餐飲人的必選題,沒有例外!

那麼,後疫情時代,門店經營應該注意什麼?事實上,需要提前強調的是:當回到門店層來思考問題時,就不存在什麼前疫情時代、後疫情時代了!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任何行業,當深究到行業的最源頭和最小機關時,它的邏輯,必須符合通用法則,也就是通用于所有時代,通用于所有品類,通用于所有市場,以及通用于所有老闆。

可能有人質疑,餐飲行業有這樣的通用法則麼?有的!而且,每個餐飲人都應該知道!

餐廳門店,要想穩定而持續的盈利,表面看起來,需要解決很多問題,比如産品、味道、員工、裝修、服務、營銷等。但對不起,這些都隻是“術”,是為“盈利”這個結果而服務的術,在術之上還需要有個标準,來判斷這些術是否正确與合理,否則很多看起來很努力的付出,其實都是無用功。

那麼判斷術是否正确與合理的标準是什麼?這就涉及到餐廳的單店盈利模型問題,歸納起來很簡單,就三個基礎資料,分别是:複購頻次,複購轉化率和客戶基數。受限于篇幅,文章無法一一向大家詳細解釋這三個資料,為了便于大家了解,我通過舉例來簡化說明:

所謂複購頻次,是指消費者以什麼頻率到你家來消費,如果一年都不來消費,對不起,你做的就是一錘子買賣,這樣的餐廳不可持續。而健康的複購頻次,是以月為機關的反複消費,要麼一個月兩次,要麼一個月一次,最次也要兩個月一次。

如果周邊消費者,兩個月都不來消費一次,那就說明你的餐廳一定有問題,甭管你認為自家産品多麼好,服務多麼優秀,環境多麼巴适,都是自我想當然。再次強調:這些都是術,術是否起作用,取決于消費者是否願意為它買單。吃了一次就不再來,就說明術失效了!

所謂複購轉化率,是指有多少人願意成為你的回頭客。确實,不管餐廳開在什麼地方,都不可能讓所有消費者都喜歡,這裡就涉及到複購轉化率的概念:假設你追求的是一個月複購一次這個目标,那就要思考到店消費以後,有多少人會願意以這個頻率回來消費?是5%?10%?15%還是更高?

很多人以為自家的複購轉化率非常高,但遺憾的是,特色餐飲的平均複購轉化率隻有10%-15%,剛需快餐的複購轉化率勉強也隻能做到40%。是以,不管什麼時代,你都要清楚,自己經營的品類,複購轉化率标準到底是多少,如果不知道,那就是盲人騎瞎馬。

所謂客戶基數,是指一個餐廳到底需要多少人到店消費。因為餐廳是一個受限于時間和空間的生意,如果一個50平方的小店,能同時容納20人就餐,翻台五次,接待100人才能開始盈利,那你一天就需要100人進店,一個月就需要3000人。

是以,3000人就是你這個餐廳的實際需求量,不管你是在人口2000萬的核心城市,還是在人口20萬人的縣城,你需要的僅僅隻是找到願意到你店裡來消費的那3000人,找不到你就一定虧錢,在哪兒都一樣虧錢!

綜合前面幾個資料,你的餐廳每個月隻需要3000人到店消費,而你餐廳追求的複購頻次是月均一次,那實際上,你隻需要在周邊找到3000個願意月均一次的消費者即可!

假定你家的複購轉化率是10%,那你的餐廳,必須要開在一個至少超過30000人的商圈裡,并且讓至少30000人知道你家餐廳。通過好的産品,好的環境,好的服務等要素,從周邊30000人裡,按10%的比例,篩選出3000人,認同你前面的這些優勢,并且願意每個月回來消費一次,做到這些資料,你的餐廳就能盈利,持續做到這些資料,你的餐廳就能持續盈利,其他都是表象的術,這是底部的“根”。

是以,不管你是匠人,還是連鎖品牌的單一門店,隻要回到門店層,你每天需要考慮的,就僅僅是餐廳的這三個基礎資料是否達标,如果哪個資料不達标,就在日常工作中,去針對性地提升哪個資料即可,熟練以後就能防範于未然,在餐廳出問題前就能知道症結點。

比如,疫情給餐廳帶來的最大傷害是什麼?是客戶基數嚴重下降,消費者都被關在家裡不敢出來了。以前很多高端酒樓為何活不下去?因為公款吃喝的禁令,讓這些酒樓的主力客戶減少了90%,普通老百姓又沒有頻次,它們不倒閉誰倒閉?網紅餐廳為何幾乎都是短命鬼?因為都是一次性消費,不僅沒有頻次,更沒有複購轉化率,它們不短命誰短命?

複購頻次,複購轉化率和客戶基數,這三個資料是餐廳單店盈利模型的基礎,餐飲從業者,隻要搞懂這三個資料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的階段,針對不同的情況,不停地調整資料名額,就能讓餐廳穩定而持續的盈利,即便無法盈利,也能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敗在哪裡!

這就是基于門店層的通用法則,它不受時代的影響,也不受老闆的影響,不管是傳統的餐飲小老闆,還是掌握流量密碼的參哥,甚至是深谙使用者思維的陸正耀,回到門店層的經營,都需要回到這個原點,解決單店如何穩定持續盈利的問題,這個不成立,其他所有後續環節都不成立!

小結

綜上所述,在接下來的後疫情時代,餐飲人既沒必要因為焦慮而故步自封,也沒必要被各類眼花缭亂的表象亂了心性。

我們餐飲人正在經曆磨難,但同時,我們也正在迎接餐飲行業最大的一次機會。對普通人來說,餐飲行業仍然是一個草根逆襲的奮鬥場,至少,它給了很多草根上場搏殺的公平機會!退一步來說,不管有沒有新冠疫情,餐飲都是一場持久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