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受關注的“中國建造:現代建築百年對話”展

廣受關注的“中國建造:現代建築百年對話”展

童寯水彩畫《陝西硖石鎮河邊》。 資料圖檔

“我們應該做一件事,就是在林徽因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并獲得美術學士學位100周年之際,補發她一個建築學士學位,實作她的夙願。”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舉辦的“中國建造:現代建築百年對話”展覽開幕式上,該校韋茨曼設計學院院長弗利德裡克·斯坦奈說道。

許多中國現代建築先驅曾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習,除了林徽因,還有梁思成、楊廷寶、童寯、範文照、趙深、陳植等人。為了紀念賓大與中國建築間的百年淵源,韋茨曼設計學院聯合中國東南大學、同濟大學在賓大共同舉辦“中國建造”展,從“曆史”與“當代”兩個時間次元,展現中國建築一個世紀的發展與演變。

開啟中國現代建築事業

“這是林徽因當年在賓大選修建築系課程的成績單。與今天不同的是,當年成績單上的字母D,代表着她在這些課中得到了‘卓越’(Distinguished)的評價。”斯坦奈說,林徽因1924年入學賓大時,建築系不招女生,是以在美術系注冊。但是,她選修了建築系大部分課程,學分達到該系的畢業要求。

“曆史”闆塊在賓大建築檔案館展出。這裡儲存着百年前中國留學生們的學籍資訊、成績單、作品設計圖、競賽獲獎簡報、畢業冊、化裝舞會照片等,資料清晰完整,生動地講述着他們當年的求學故事。

20世紀初,賓大建築系如同一塊磁鐵,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據統計,1918年至1937年間,共有超過20名中國留學生先後在這裡攻讀建築學。他們大都勤奮刻苦,有些人學業非常出衆。例如,展覽中有一份1925年的《費城公告報》,其中一篇文章報道了當時在賓大獲得最多個人建築競賽獎項的楊廷寶。

這些中國留學生回國後開創了中國的現代建築學教育,緻力于物質遺産的發掘保護,成為現代建築實踐的中堅力量。他們一方面在傳統的建築學體系中發展中國語彙,幫助現代主義建築在中國萌芽;另一方面在建造實踐中探索西方設計思想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為中國現代建築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融合“現代性”與“本土性”

百年來,中國現代建築在與國際對話和自身實踐探索中不斷發展。展覽據此展開叙事,展期100天,至5月16日結束。

“大衆印象中,上海外灘和南京路上的萬國建築群都是外國人設計的,其實不然。”韋茨曼設計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副教授林中傑介紹,南京東路上的大新公司(即後來的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是由3位留美中國建築師創辦的基泰工程司設計,而這3位創始人中的朱彬和楊廷寶,都曾留學賓大。

“曆史”闆塊在展出中國留學生資料之外,還重點展示了他們歸國後的建築實踐。“中國留學生們回國後完成了600多個項目的設計,包括上海四川路和江西路上的大批現代建築。”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童明表示,此次展覽主要展出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在上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間設計的22個建築項目,位于北京、上海、南京、昆明等城市。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們對當時國際現代主義建築潮流的了解,以及對發展中的中國城市公共建築的思考。“如何汲取傳統文化的養料,将其融入現代建築創作,這個話題在中國第一代建築師那裡,就受到了關注”。

“這種中西對話和自身發展相結合的模式,仍在中國當代建築中延續,表現為‘現代性’與‘本土性’的交織與演變。這也是貫穿整個展覽的主題。”林中傑說。作為策展人,林中傑、童明和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翔甯商議采用“對話”的視角布展,力求通過不同時代、不同創作所呈現的中西對話、世代對話以及同時代實踐者之間的對話,講述百年間建築師們為探索具有中國特點的現代建築表達所作的嘗試和努力。

“當代”闆塊在賓大費舍爾美術圖書館展出,選取了當代建築師們的設計作品。從博物館到藝術家工作室,從大學校園到村莊改造項目,通過對6個作品的呈現和比較,觀衆看到,在中國特有的地域文化語境裡,新一代建築師如何從不同角度尋求“現代性”與“本土性”的平衡,也能看出建築師在作品中蘊含的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理想和追求。

回顧曆史,面向未來

展覽開幕式當晚,參展建築師張永和在費舍爾美術圖書館進行主題學術講座。偌大的講堂座無虛席,樓梯上也站滿趕來聽講的學生。室外的漫天大雪與室内演講的火熱場面對比強烈。

童明表示,從專業層面講,辦展是為了溯源。無論建築學授業者還是實踐者,對于自己專業的根源和脈絡不甚清楚,是有些缺憾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挑戰,每代人都需從過往的根基裡汲取養分,溯源是為了做好當下。”他認為,從社會層面看,中國第一代建築師最重要的貢獻,是建立了中國自己的現代建築教育體系,培養了後續人才。他們對建築遺産發掘保護的重視,是當時在美國的許多建築師和規劃師尚未意識到的,也給美國同行帶來啟發。

“在楊廷寶等人的建築實踐中,我們能看到他們對公共事務的關注,這種精神依然在今天的韋茨曼設計學院中傳承。”斯坦奈說,“這是我們期待從自己學生身上看到的品質。”

“如今,韋茨曼設計學院700多名學生中,約有300名中國學生,說明我們與中國的聯系更加密切了。”斯坦奈表示,賓大與中國高校,尤其是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和清華大學聯系密切。2019年,韋茨曼設計學院在北京舉辦了“美麗中國”大型研讨會,彙集了中國景觀和規劃界大批頂尖學者,出版了同名專著。

斯坦奈說,應對氣候變化是目前全球最緊迫的環境問題,中國在減少碳排放、提倡建設“海綿城市”等方面作出了積極努力。他期待能在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與中國進行更多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全球生态城市和低碳建築環境的建設。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13日 17 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