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是那一樹一樹的花開

你是那一樹一樹的花開

林徽因

福州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與福建省藝術館(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共同策劃,在福州三坊七巷國家級文物保護機關葉氏古厝中推出主題為“林徽因——福州古厝走出的文化遺産守護者”的專題展覽,自2021年6月10日開展以來,觀展者好評如潮,足見作為現代中國第一個女建築師的林徽因,其魅力依然如盛開的美麗繁花,吸引着當下的人們,在她精彩的人生倩影前駐足流連。

林徽因出生在杭州,長期生活在杭、滬和北平(北京),隻在1928年8月回到福州短暫省親數日,此後再也沒有回到故鄉。近百年過去了,故鄉将以何種方式迎回這位令世界景仰的傑出女兒呢?

2019年7月,福建省藝術館館長陳秀梅在上海參加了一個紀念梁思成、林徽因的盛大活動,當她得知梁林足迹所到的衆多省市,都先後舉辦過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緻敬這一對學界翹楚、文化精英時,她深感遺憾和不安,因為福州——林徽因的故鄉,從來沒有過類似的紀念活動,盡管林徽因的“身上流淌着福州的血脈,她的胸懷氣節展現着林氏家族的士大夫情懷,文化底蘊深厚的曆史文化名城福州是林徽因卓越成就的源頭活水”(陳秀梅語)。

為了彌補林徽因在福州故鄉長時段缺場的遺憾,陳秀梅館長回到福州,就與福州市政協文史委盧玲副主任商量,借福州承辦第44屆世界文化遺産大會的良機,為林徽因籌辦一場特别主題展。記得2019年夏秋間,盧玲女士就籌劃展覽一事征求我的意見,我當時頗感驚訝和意外,對她說:“福州能為林徽因辦這個展覽,當然很好。但是,我擔心展出的内容能否全面、深刻、系統、準确地反映林徽因豐富精彩的一生和她的卓越建樹。她的主要身份是建築師,她的主要成就也是在古建築保護方面,如果展覽的資料不足以展現和支撐起這個方面,而是去突出她的業餘愛好詩歌創作等,像某電視劇那樣津津樂道于她與徐志摩等人的關聯,并把他們的關系描述得極其淺薄和庸俗,那還不如不搞。”

盧玲女士連連點頭稱是,說:“放心。這次是三坊七巷一座古厝保護的負責人主動提出來辦這個展覽的,而且有位民間收藏家願意提供他私人收藏的有關林徽因的文獻、書信和照片等。”我追問是哪個古厝機關主動願意為林徽因辦展覽。盧玲女士說:“是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就是南後街的葉氏民居……”我立即笑開了,說:“再好不過了。我期待你們辦好這個展覽。”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曾在福建省圖書館偶然發現了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手書的《先嚴哀啟》,在塵封已久的泛黃紙張前,心情久久難以平靜,當即設法拍照複制并加以标點,後來收入2006年出版的拙著《漸不惑文存》中。30多年來,我利用教席之便,在福州、在日本、在美國,講授林徽因的個别詩文,在福建一些“講堂”演講林徽因和福州才女,2016年編選出版了《林徽因讀本》,這些憑一己之力的點滴努力,都是為了讓人們不要忘記林徽因是福州的女兒。

大約在2006年,杭州西湖花港觀魚處立了林徽因的雕塑,杭州圖書館約請我為該館刊物撰寫福州林氏與杭州的關系,我是以寫下長文《湖山終古屬林家——福州林氏的杭州情緣》,文中專設一節寫“林徽因祖父女三世杭州情”。不久,在福州市的一場文化發展咨詢會上,我急切地對當時的市上司說:“如今杭州說林徽因是杭州的女兒,那麼福州呢?現在福州都找不到她和她父親林長民以及她那進士祖父林孝恂的一點痕迹,怎麼辦?”當場便得到了答複:我們找個地方安放她,紀念她。之後,有關方面很快在林覺民故居第一進天井左右廊牆上懸挂了林長民、林徽因父女的照片和簡單的文字介紹。

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這已經是最理想的紀念林徽因的方式,許多遊客和群眾也正是是以才得以知曉林徽因是福州的女兒,林長民和林覺民、林尹民及林寒碧(林北麗的父親)、林庚白等不僅都是親人,更是推動中國結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豪傑先驅。1935年2月,林北麗題詩《敬和家慈題呂晚村先生遺像原韻》,其中自道家世“一門忠義得天真”,她在此句後自注說:“餘家伯叔長民、覺民、尹民諸公及先考亮奇公均為革命,以身殉國。”北麗始料未及的是,太平洋戰争爆發後,由于其夫林庚白号召國民黨堅決抗日,她與林庚白一起在香港九龍街頭慘遭日寇憲兵襲擊,林庚白當場喪命于亂槍之下,殉國犧牲。

如今,“林徽因——福州古厝走出的文化遺産守護者”專題展覽異常成功,故鄉福州終于以最為體面和優雅的方式悅納了自己的女兒和她的親人們!開展以來,我到葉氏民居流連盤桓五六次,或獨自一人,或陪同親友,為了向這個足以令萬人空巷的特展緻敬!我對秀梅女士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杭州,我與梁從誡先生有一面之緣。那時,他來杭州參加一個小範圍但極有影響力的文化讨論會,與著名哲學家黃克劍先生同居一室。他紳士般迷人的微笑和林家人特有的爽朗洪亮的清音一直留在我記憶的深處。如果梁從誡先生還活着,看到這個展覽,一定無比欣慰。”

林徽因,作為享譽國際的文化精英,她是中華文明美麗善良智慧勇毅的象征。她以卓越的學術建樹和對社會民生的深切關懷,差別于一般的才女美女。她的建築學論文、散文、詩歌、小說和通信等,都傾注着她“民我同胞,物吾與也”的悲憫情懷和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情關切與擔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曆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她依然如不夜的明珠,在時間的長河中熠熠閃光。

她守護文化遺産的熾熱心力,或化作優雅的文字,或融入美麗的景泰藍,或刻入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或繪入莊嚴的國徽中。她超凡脫俗的生命實踐和美好的情思,是愛,是暖,是希望,恰如那一樹又一樹經久不息的缤紛花開,令一代又一代的新人迷戀不已,緻敬永遠。(作者為福建省委黨校教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