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陽明:心定、心清、心安

喜歡我們的文章,不妨按照以下方式“置頂”吧!

王陽明:心定、心清、心安

1

養志心定

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也。”

人的志向是多樣的,它可以是李白“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報國之志,也可以是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濟世情懷,還可以是陶淵明“短褐穿結,箪瓢屢空”的高潔情操。

志不強者智不達,一切事業的成敗都取決内心的志向,志向不堅定的人往往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自然也就無法獲得最後的勝利。

一個有堅定志向的人,不會因風浪而退縮。

司馬遷遭宮刑,奇恥大辱,卻忍辱負重,終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孔子周遊列國,“惶惶如喪家之犬”,何曾稍易其志?

一個有目标的人,心才會定下來,不會被物欲左右,

孔子陳蔡絕糧,依舊弦歌不辍。顔回“”一箪食,一瓢飲”,依然身心安甯,陶淵明箪瓢屢空。卻不改灑脫。

心有志,則心定如磐石,風高浪急,亦堅定前行。心有志,則不被物欲拿捏,甘于清貧,簡單安甯。

王陽明:心定、心清、心安

2

守靜心清

《莊子》中說: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水靜了尚且能夠澄澈明麗,更何況人的精神。聖人的心裡有靜的境界,是以聖人之心才能稱作映照天地和萬物的鏡子。

《大學》說:"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曾國藩年輕做事,難免有心煩氣躁之時。他的老師理學大家唐鑒先生送給他一個字——“靜”。從那時起,曾國藩每天都要靜坐一會兒,許多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和方法,獲益良多。

在遇到重大問題時,他更是不輕易作出決定,總要通過幾番靜思、反複權衡之後,才拿出一個主意來。為讓氣氛更甯馨些,還往往點上一支香。每見到這種情況,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擾他。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諸葛亮因錯用馬谡而失掉街亭,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奔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将,隻有一班文官,他的軍隊隻剩兩千五百名士兵在城裡。諸葛亮“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借以退敵。

一個人隻有靜下來,才能對世事萬物體察入微,靈台清明,做出最正确的判斷。平心靜氣全方位的分析,才能掌控局面,而不是被局勢掌控。

靜,是一種品格,可以沉澱浮躁

炎炎夏日,汗流浃背,人們浮躁易怒,需知心靜自然涼。

煩躁則失态,躁動則生亂。為人處世,需要一份自然平和的心态 ,靈台清明,如此,靜可觀變,靜能制動。

王陽明:心定、心清、心安

3

積德心安

俗話說的好:“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一個人如果放棄積德,做了惡事,最大的壞處不是來自外界的懲罰,而是良心的譴責。

一個人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役,積德行善,不做壞事,内心自然安然而強大。

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歸來之後,曾經在紹興教書,有時候晚上回家晚了,要走一條雜草叢生的小路,魯迅影影綽綽的看到一個白影在路旁的墳地晃來晃去,魯迅先生平生未有虧心事,平時也常行善事,内心坦蕩,自然無懼,徑直走過去一看究竟,白影竟然怕了,轉身就跑,魯迅這才知道,原來是盜墓賊在搞鬼。

《周易》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說: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裡甯,為善事者子孫興。

行善事積德性,不僅關乎自己,更關乎家庭子孫,你的德性影響着家風和子孫,你的一言一行影響着孩子的一舉一動,你行善不僅是為孩子積德,同時也是在為孩子樹立一種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家庭的整體氛圍就會改變,家風也随之改變。

春秋名相管仲也說:善人者,人亦善之。

人心都是肉長的,你肯善待别人,别人也自然會善待于你,人人内心向善,人間自然和諧溫暖。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