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雷詠詩集《大江東去》研讨會在漢舉行,用古詩詞留下時代的生命體征

極目新聞記者 夏雨

4月10日,張雷詠詩集《大江東去》研讨會在漢舉行。二十餘位作家、評論家作出精彩發言,帶領現場讀者,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5所學校10名文學相關專業學生,一同走進張雷詠的詩詞空間,和他“何懼雪霜凝素裹,迎風抖擻不低頭”的人生旅程。研讨會由作家、詩人易飛主持。

張雷詠詩集《大江東去》研讨會在漢舉行,用古詩詞留下時代的生命體征

細小處見哲思

“淤泥裹腳彎腰急”,記溪溝捉魚的小兒童趣;“月下似有紅衣,蓮動應是舟移”,寫荷塘歡飲的生活小景;“遊人喜見田園畫,幾桌茶棋送夕陽”,繪鄉村脫貧剪影;“鬥罷新冠又出征,長堤百裡萬千兵”,頌庚子年英雄之城的壯志雄心。

張雷詠詩集《大江東去》研讨會在漢舉行,用古詩詞留下時代的生命體征
張雷詠詩集《大江東去》研讨會在漢舉行,用古詩詞留下時代的生命體征

詩集《大江東去》由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今年1月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收錄了湖北詩人張雷詠近十年來創作的200餘首詩詞作品,共分律詩和詞三輯,題材涉獵廣泛。

張雷詠不僅還原了許多生活現場,将母親、頑童、鄰裡,與故鄉的農事、節慶,河流、蟬鳴、輕風、雲翳細細勾勒交織,将他對于現實的觀照、思索注入筆端。

“無論是《人生三大苦》,還是《母親》都能見出詩的底色,詩人的成色,詩意流淌出來的是古老鄉村的文化傳承和過苦日子人的進取奮鬥精神。”中華詩詞研究院原副院長蔡世平在序言中說。他還提到,張雷詠在對細小事物的關注與描摹,從尋常處生發的哲人之思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甘蔗,這種制糖農作物,多數人可能隻知道它的‘甜’,卻少有人知道種蔗人的‘苦’。兩湖地區甘蔗的收割期在冬天,正是寒冬臘月,北風刺骨,蔗農要把它收割打捆,然後運到糖廠,其勞動強度不是親曆者不能體會。詩人親曆其境,才有‘寒流度盡身終壯,殘雪融時味更濃’的深切體驗。”他評價張雷詠的詩留下了這個時代的生命體征。

張雷詠向極目新聞記者介紹,詩集裡有許多詩是其人生旅程與追求的寫照。“我用詩的文字和語言抒發心中的激情:詩中有我最想做的拓荒牛孺子牛——詠牛;有我創作時間最長并且還沒有寫完的詩——酒的詩,喝三十年,醉三十年,還在追尋酒的真谛。這些的确是我生活的積累,苦悶的砥砺,情感的迸發,癡狂的外化。多少個夜不能寐,多少次醉後微醒,是這些詩句陪伴着我,折磨着我,狂放着我。”

張雷詠詩集《大江東去》研讨會在漢舉行,用古詩詞留下時代的生命體征
張雷詠詩集《大江東去》研讨會在漢舉行,用古詩詞留下時代的生命體征

詩集有三“氣”

研讨會上,二十餘位作家、評論家及三農等相關領域專家,就《大江東去》發表感言。

湖北省作協原副主席劉益善介紹中國當代詩歌可分為三種:一批處在先鋒現代前沿的詩人,表現詩人内在的發現與感覺,講究詩句的自然節奏美,與國際接軌;一批40後50後60後的非先鋒詩人,既有傳統的現實主義特征,又借鑒後現代主義的文學理念;一批是繼承中華詩詞的技法及傳統,寫舊體詩歌人。“張雷詠的詩屬于第三種類型,16個字概括,通俗易懂、明白曉暢、貼近群衆、抒發情懷。”

湖北省作協原副主席高曉晖用“煙火氣”、“文人氣”和“英雄氣”,總結了他讀《大江東去》後最強烈的感受。“所謂煙火氣,是詩詞接地氣,有強烈的生活現場感。有地域風味,鄉土風情,有戀鄉情結。有生命狀态的真切呈現,有生命的溫度。有‘把酒話桑麻’的人性溫暖。如《打魚翁》‘月下撈河鮮,堤邊柳若煙。笑迎晨練客,喜獲鯉和鯿’;所謂文人氣,是詩詞中包含的文化底蘊。表現為對曆史文化的深入解讀,對自然物像中所含哲理的思辨與發掘,對文人趣味的摹寫。如《讀杜甫詩》‘悲歌一曲論千古,動地驚天泣鬼雄’;所謂英雄氣,是詩詞中所蘊藏的豪放雄健人生理想。是對無懼無畏的人生追求的禮贊。如《竹》‘何懼雪霜凝素裹,迎風抖擻不低頭’。”

在高曉晖看來,煙火氣,使詩詞有生命的鮮活和鄉土的生趣;文人氣,使詩詞有文脈傳承的精神氣象和中華文化浸潤的獨特神韻;英雄氣則使詩詞有豪邁雄健的節奏和昂揚不屈的魂魄。

對于與會嘉賓的發言,張雷詠感歎“這是對詩集的鞭策與提升,是對我詩歌創作之路的指引。”他回憶,2021年12月末,《大江東去》首發式曾在北京雍和書庭舉行,也曾與相關專家有過一次心靈的交流。時空已變換,忐忑的心情卻還是一樣。正如“蔡世平先生在序中說我是通過詩歌尋找生命價值與永恒的詩人。這個評價讓我很忐忑,是對我的謬贊與擡愛,更是對我的激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