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為生物多樣性研究者,為啥我去的地方經常山體滑坡?原來這不是巧合

我是一個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者,研究重點之一是山地森林生态系統。

經常有人問我:出野外的時候有哪些危險時刻?

我仔細想想,隻要準備充足,其實并不會有什麼危險——但是,有些事情無法預料和準備,那就是“自然災害”。

為什麼我遇到滑坡的頻率這麼高?

出野外時,我最擔心的就是遇到山體滑坡和山洪,特别是每年的雨季。

每年,我們團隊都花幾個月去西南山地,因為這裡是大陸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我們盡量搶在雨季前完成工作,然而近些年,我們發現西南地區的雨季來得越來越早,結束得越來越晚,而且降雨強度也變大了。

每逢雨季,你永遠無法預料需要花在道路上的時間,遇到大大小小的滑坡,在路上堵着或是因為路斷了而去不了工作的區域,亦或到了工作區域,卻沒有辦法上山,這些都是雨季常态。

有一年,我們要從四川開車去青海,其中有一大段的路,右手是高聳的山壁,左手是深切的河谷,車子在蜿蜒的山路前行。拐過一個彎道時,車突然停了。一看,在我們前方不遠處停着一輛車,不停打着雙閃。原來,就在幾分鐘前,一個滑坡從它前面傾瀉而下。路斷了。後來才知道,我們這還算是幸運的,因為前幾天這段路,有一輛車直接被滑坡掩埋了。

甘肅的文縣、四川的岷山邛崃涼山、雲南的哀牢山西雙版納、貴州畢節六盤水……走過不同的地區後,我發現:滑坡痕迹就像刻在那裡的一道道疤痕,難以忽視。

滑坡痕迹像一道疤痕丨作者拍攝

而這樣的創傷還在反複發生。

每次在新聞裡看到那些自己曾調查過的區域被滑坡和泥石流摧毀,看那些一遍遍災後重建又一遍遍被摧毀的道路和村莊,抑或是聽到哪條路在搶修時有施勞工員被再次發生的滑坡帶走生命,都無比憂心。憂心财産損失,更憂心人的安全。

漸漸地,我也會心生疑惑:山難爬,雨水多,動不動就滑坡……為什麼我們工作的區域總感覺比其他地區難度高?換句話說,我們經常做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區域,為什麼發生滑坡的頻率似乎更高呢?是否有什麼莫名的關聯解釋着這一切?

這個疑問也促使我開啟了一個研究項目,想看看中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與滑坡之間的關系。

我和合作者一起,收集了全球所有已知鳥類、哺乳類和兩栖類的分布資訊。我們尤其關注那些分布區小的物種,因為這些物種集中的地區往往代表特有物種集中的熱點地區。當這些地區受到破壞,很難在世界其他地方找到這些物種,這就意味着更高的滅絕風險。

A-C分别代表鳥類、哺乳類和兩栖類狹域分布物種集中分布的地區,D代表滑坡易發性分布(Li et al., PNAS, 2022)

同時,我們根據導緻滑坡易發因素而繪制的全球滑坡易發性空間資料,來尋找滑坡易發性與生物多樣性之間是否存在關聯。

生物多樣性與滑坡易發性高度一緻地區顯示為紫色,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Li et al., PNAS, 2022)

研究結果回答了我之前的疑惑。原來,這不是我個人工作區域的選擇問題,而是一個普遍現象:全球滑坡風險高的地區,恰巧也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那些狹域分布和特有物種集中的地方,也往往和滑坡高風險的地區高度重疊——它們集中分布在全球特定的山區,其中,亞洲是集中分布的區域之一。

為什麼生物多樣性和滑坡風險會有如此強的關聯?

這是因為,滑坡易發的區域往往靠近活躍的地質活動帶,具有較高地形起伏度。同時,這樣的海拔差異、地理隔離和活躍的造山運動,也為這裡的物種形成提供了基礎和演化動力——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山地有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隻占世界大約25%的土地面積的山區,卻擁有超過85%的物種,包括鳥類、哺乳動物和兩栖動物。

菲氏葉猴,IUCN定義為瀕危的靈長類,在大陸僅分布于雲南南部丨作者拍攝

共同的威脅:

土地利用變化和氣候變化

研究中,我們還發現,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滑坡風險不僅在空間上高度重疊,它們面臨的威脅也非常一緻,那就是:土地利用變化和氣候變化。

土地利用變化使很多物種的栖息地喪失和破碎化,這也是導緻生物多樣性喪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人類的活動和改造下,超過3/4的無冰土地已不複原來面貌,超過85%的濕地已經喪失,森林也在以每年100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這些導緻野生生物的栖息地以驚人速度消失,最終導緻物種數量下降或滅絕。

為了開墾農田,緬甸境内經常放火燒毀森林丨作者拍攝

氣候變化則會使物種生活史與變化的環境條件錯配,進而導緻繁殖和生存力下降;而栖息地的減少和破碎化,又使得物種喪失去适應變化的物質條件——沒有廊道,缺乏栖息地,它們無法向更為适宜的區域遷移。根據2020年釋出的一項研究,如果氣候變化趨勢沒有得到遏制,至少有1/3的物種會是以在2070年前滅絕。

以上這兩項導緻生物多樣性滅絕的重要威脅恰好也是導緻滑坡風險增加并觸發它發生的兩大重要因素——但這背後的緣由,并不僅是巧合。

那麼,土地利用變化和氣候變化,這兩項因素是如何影響山體滑坡的呢?

先說土地利用變化。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道路建設和森林砍伐等活動,會破壞地表植被及坡體穩定性,進而增加滑坡風險。

某種程度上,山體上的自然植被相當于坡體穩定的保護層。植物的根系在地下如同大網,盤根錯節,可以抓牢其中的土壤;根系向下延伸,有的可以紮入下面的岩石層,如錨釘般整體固定住土層,尤其是當根系比較深的時候,可以讓整個土壤-根系防護層變厚,和基質緊緊整合,減少淺層滑坡發生。

然而,人類的活動導緻土地利用的變化,如剃刀般将這保護層剝離。在同等降雨條件下,喪失自然植被類型的地區更容易發生滑坡。2004-2016年間,全球因為森林砍伐、大小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及礦物開采造成的的緻命性滑坡事件占到了全部事件的16%。

在雲南,道路建設而引發的滑坡丨作者拍攝

異常降水則是觸發滑坡事件最重要的一根稻草。高強度的暴雨或低強度長時間降雨都可能誘發滑坡。雨水下滲會增加土層重量,同時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層上積水,降低了抗剪切強度,導緻滑坡發生。

随着氣候變化,未來極端降水事件将會發變得更頻繁、強度更大,可能會誘發更多的滑坡事件。

比如今年初,南美就普遍受到了強降雨影響,引發了很多山體滑坡事故。1月13日,玻利維亞多地暴雨,引發大規模山體滑坡,超過6萬家庭受災;1月31日,厄瓜多首都因為強降雨引起山體滑坡,造成至少28人死亡,52人受傷;2月8日,哥倫比亞佩雷拉地區強降雨誘發山體滑坡,造成至少14人死亡,35人受傷……

研究發現,僅在亞洲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過渡的高山地區,由于極端降水事件增加,滑坡事件頻率将會在2100年前提高30-70%。随着氣候變化,更頻繁的極端降水将會加劇山區的滑坡風險,威脅着當地居民和經濟生産活動。

四川平武因特大暴雨導緻的泥石流和滑坡造成周邊社群嚴重受災丨作者供圖

滑坡風險高危區,

需要不同于平原地區的發展

在做這個研究的時候,我也一直在問自己——

我們想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希望山區不受到人類活動的破壞,那是不是意味着“要求這裡的人不去發展”呢?而因為交通不便,自然災害風險高的山地也往往是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如果一直不發展,對當地是否公平?

滑坡風險和生物多樣性的關聯,以及這兩者面臨相同的威脅因素,其實是在提示:這裡不是不應該發展,而是需要不同于平原地區的發展思路,需要根據山區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尋找一條适合這裡的發展模式。在山區,自然生态系統不是阻礙而是抗擊風險的屏障。可持續性與韌性,是這裡發展需要考慮的關鍵詞。

對研究者來說,隻提供關聯性還不夠,我們還需要給出更精準的資訊幫助實際的決策與規劃。是以,在這個研究中,我們也根據不同的标準,确定了具體需要保護和改變發展模式的地區。

首先,我們鑒别出了現在的高危山區,也就是同時具有高生物多樣性和高滑坡易發性的山區。全球共有247個山系,中國的是最多的,有36個山區被列入。這些地區主要分布于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地區、雲貴高原、秦嶺-大巴山脈、南嶺地區、武夷山脈等地。

此外,我們還鑒别出了未來會新出現的高危山區。對于生物多樣性高但是現在滑坡風險不大的地區,我們根據氣候變化模型和土地利用變化預測模型,鑒别出一些“也許現在并不算高危山區,但是未來會進入滑坡風險高危名單”的地區,我們将它們定義為“未來重點關注區域”,這樣的山區,全球共有31個,主要集中在南美。

不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會新出現的高危山區,都應該是傳統開發模式所需要避免的地方。這些山區的發展需要更科學的規劃,不論是建立還是重建大型基礎設施時,都需要進行更為全面的風險評估。

當下,氣候變化無法快速扭轉,我們能做的,就是增強原有生态系統保護和修複受損自然系統。綠水青山,其實就是一份自然保險。

之前,我們在四川一些經常受災的地區考察時,經常觀察到:那些曾被砍伐過的地方,在暴雨來臨時更容易發生泥石流和滑坡,而那些沒被砍伐過、還留有原始森林的地區,則很少出現這些災情——這其實也是種警示:之前對自然植被的破壞可能導緻後面自然災害反複出現。那麼,在規劃山區發展時,就需要思考,不能為了短期興盛而破壞那些長期的安全屏障。

此外,建立地區的位置也需要考量,最好避開高風險地區。為了友善交通,很多地區會把高山居民遷到低處的道路附近。但是,道路建設會使周邊地區更容易發生滑坡風險。很多建立區域往往是河谷所在之處,雨季一來,要麼路基房基被洪水沖垮,要麼被滑坡泥石流摧毀。

除了“建立”,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重建。

那些已有的設施是否該反複投入重建,其實也是個問題。

每年雨季,西南都會有一些山區遭受暴雨帶來的泥石流和滑坡侵害,房屋大面積受損甚至徹底被埋。雨季過後,就開始投入大量資金人力進行災後重建,清理修複道路,重建房屋——但是,第二年雨季一來,同樣的地方又發生了滑坡和泥石流。如果一遍遍災後重建、反複投入,卻無法抵禦這些災害時,或許我們應該思考下,是否值得冒着經濟和生命損失的風險反複與災害博弈,是否該放棄在這裡繼續利用與居住了?或許,選擇避開或是撤離高風險地區,在一些情況下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森林植被恢複”不僅更科學,

經濟賬也劃算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科技如此發達,肯定有些設施可以幫助抵禦滑坡的影響,比如建些擋土牆、防護網之類的結構就可以了。

但其實,這些結構可以防護一些落石和小的滑坡,為周邊人群争取撤離時間,但想要依靠它們減少滑坡産生、減少大型滑坡的影響,很難——這些設施要麼會被滑坡漫過,要麼就會随着滑體一起往山下溜去。

與其反複投入重建重修,不如建立保護地,維系原生植被堅固的根系網絡和自然的調節平衡機制;或是在人類破壞過的區域進行植被恢複,給自然時間來自我修複其抗沖擊和風險的屏障作用。

健康的森林擁有豐富的植物種類和垂直結構丨作者拍攝

以前,我們試圖通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角度去說服大衆與決策者支援栖息地保護與修複,但是往往效果不佳。現在,我們多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栖息地的保護與修複不光是為了野生生物,還為了人類自身的安全發展。

通過自然保護和修複來減災,不僅擁有科學上的支援,在長期經濟帳上也更劃算。比如,在哥倫比亞安第斯山脈的研究發現,通過森林植被恢複來減少滑坡影響的成本,隻有傳統反複災後重建修複受損設施累計成本的1/17。這就是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通過森林保護與恢複,達到減災的作用。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這會是最有成效而成本更優的方式。

那麼,“森林植被恢複”要怎麼恢複?就是大量種樹嗎?

并不是。

因為森林并不是樹木的簡單疊加,需要綜合考慮很多問題。真正的植被恢複,要針對當地的原生植被來定:如果是草甸,就應該恢複草,如果之前是灌木,就應該恢複灌木。不是所有地方都該種樹,而尤其對于滑坡面來說,在不穩定的結構下自然恢複形成的以草本灌木為主的先鋒群落,更容易達到固坡的效果;相反,如果盲目選擇一些速生的樹種,看起來是快速恢複了綠色,但這些樹種往往根系不夠深,反而更容易出現滑坡。

種植的單一物種反而容易遭受滑坡影響丨作者拍攝

舉個例子。前不久,我看到一則新聞,文中提到:冬奧會舉辦帶來了滑雪熱潮和國内冰雪場地的快速發展,截止2021年初,大陸已建有654個标準滑雪場,比2015年增長了317%。

可以想見,随着對滑雪者群體和需求的增加,未來在山區建造滑雪場的步伐還可能會加速。在建設之前,需要謹慎評估:這裡是否适合建雪場?

現在除了經濟賬外,這種評估又多了一種考量因素:環境風險。在建前評估時不妨去多問問專家或是查找資料,了解下:這裡的生物多樣性是否豐富?因為這種豐富度可能就與環境風險高度相關,進而意味着有比較高的滑坡風險,而如果在這裡剃掉了林子,開發滑雪場,挖開了山腳建起了道路和房屋,可能會讓本就容易發生滑坡的地方失去了保護和穩定性。

某種程度來說,“生物多樣性”像是保護我們長久安甯的守護神。但又像潘多拉的盒子,外表越美麗誘人,鎮守的災禍與疾病可能就越多。如果肆意打開盒子,破壞了原有的束縛,我們可能在驚恐中隻把希望壓在了箱底,卻再也無法複原曾經的平安與美好。

不要肆意打開盒子——為了萬物生靈和我們自己,更安穩地生存下去。

參考文獻

[1] Li B.V.*, Jenkins C., Xu W. (2022). Strategic protection of landslide vulnerable mountain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under land-cover an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PNAS,119(2) e2113416118.

[2]D.Sanderson, A. Sharma, World Disasters Report 2016. Resilience: Saving Lives Today,Investing for Tomorrow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Crescent Societies, 2016).

[3]A. Schild, ICIMOD’s posi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mountain systems. Mt. Res. Dev.28, 328–331 (2008).

[4]https://globalnews.ca/news/6494727/sasquatch-mountain-landslide-trapped/

[5]https://pubs.er.usgs.gov/publication/ofr96701

[6]https://www.who.com.au/thredbo-landslide-what-happened-at-the-thredbo-disaster

[7]https://nhess.copernicus.org/articles/21/147/2021/

[8]https://edmonton.ctvnews.ca/landslide-closes-part-of-grande-prairie-adventure-park-indefinitely-1.4947198

[9]https://unofficialnetworks.com/2020/10/06/italian-ski-resort-landslide/

[10]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745751/c23955009/content.html

作者:李彬彬

編輯:麥芽楊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