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報見習記者 陳鵬 攝影 實習生 李雨軒

4月8日,金堂縣又新鎮萬安村的一片坡地上,一群村民正用鋤頭沿着白線,對土地進行着翻新、開墾。據悉,幾天後,這片土地将全部以套作模式進行大豆和玉米種植。
“以兩行玉米,三行大豆的種植模式,拉大玉米與大豆間的種植間距,這樣能減少玉米成長時對大豆的影響。”此時,國家大豆玉米套種專家楊文钰正在現場對技術人員進行着技術指導。據悉,“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是楊文钰教授曆經22年,率領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與循環利用團隊研究形成的自主研發成果。目前,這項技術已實作玉米不減産、畝多收大豆100至150公斤,達到一畝地産1.5畝地的糧食,是糧食增産的一項關鍵技術。
“金堂是一個丘區大縣,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技術指導,讓本地的農民能快速達到增收的效果。”據楊文钰介紹,由于有提前為萬安村的農技人員進行過“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的示範、推廣和相關教育訓練,此次再次來到又新鎮萬安村,一方面是對種植的技術指導,另一方面也是考核農技人員對相關技術所掌握的熟練程度。走在萬安村的村道上,可以發現村裡的大多數土地已全部翻新,未來,這些土地将嚴格按照“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的方法,以擴建玉米種植密度和玉米大豆科學施肥為目标,進行精準化、規模化種植。
據悉,今年四川省初步确定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面積310萬畝。在剛剛啟動的新一年科技下鄉萬裡行活動中,首次增加了大豆産業技術服務團。作為這項技術的帶頭人,也是四川省科技下鄉萬裡行大豆産業服務團的首席專家之一,楊文钰教授今年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深入一線,進行技術指導。
農業發展的根本離不開活躍在田間地頭的“田秀才”、“土專家”,要加快實作農業現代化,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于發展壯大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專業技術人才。“科技人才下鄉行,為的就是要把科學技術帶到一線,通過交流、教育訓練的方式,讓當地的農技幹部,專業技術人才掌握最新的種植技術,以擴大、提高農産品的增量和品質。” 楊文钰說。
“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是一種新型的種植技術,希望這次楊教授及團隊的科技下鄉之行,讓我們又新鎮的每一個村都能擁有‘土專家’和‘田秀才’。”據又新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村、鄉級擁有的科技技術人才相對還比較匮乏,新培養的土專家和農技人才,可以在未來為當地的生産進行自行指導和教育訓練。“下一步,我們将從高校引進更多高學曆、高素質的專技人才,迅速擴大專業農技人才隊伍。”
下午,楊文钰團隊一行與金堂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就玉米大豆産量增收、糧油生産效益配置設定、校縣共建核心園區進行了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