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梯面茅輋,大山深處,隐藏着一千多畝原生态的古茶園

作者:花都人

張運強

在花都區梯面鎮紅山村茅輋自然村,大山深處,隐藏着一千多畝原生态的古茶園,怎麼回事?

在梯面茅輋,大山深處,隐藏着一千多畝原生态的古茶園

帶着疑問,筆者走進了紅山村。

陽春三月,群山環繞的紅山村,春意盎然,山間鳥聲陣陣,流水潺潺。一群客家嫂,在大山深處茅輋自然村的叢林中,一邊唱着山歌,一邊輕快地采茶,與大自然奏起一首和諧的樂曲。

在梯面茅輋,大山深處,隐藏着一千多畝原生态的古茶園

專注研究梯面鎮客家文化的學者韓橋生老師介紹說,紅山村茅輋自然村種植山茶,已有好幾百年曆史。

茅輋王姓,客家民系,清朝康熙年間前,發迹于廣東英德縣,由于該縣多處于石灰岩地區,難于适合農作物的生長,王姓後裔王穆文、王穆善兄弟二人,為求發展,在乾隆年間,尋找到花縣百步梯茅輋吉地,立足,生息繁衍。期間,穆文公居茅輋;穆善公到了花山福源居住。

在梯面茅輋,大山深處,隐藏着一千多畝原生态的古茶園

20世紀60年代後期的客家民居

王氏先祖由清遠英德遷入茅輋之時,已有鐘姓、淩姓等的先民在茅輋居住、耕作和種植茶樹,并以賣炭、賣柴、采茶制茶出售為生,後期不知何原因,鐘姓、淩姓等遷離此地。王氏先祖安頓下來後,沿用前人留下的田地和茶場,謀生。

穆文公,有後裔王永福等。民國初期,茅輋有六戶王姓族人為尋求更好的發展,遷到清遠縣源潭石馬魚仔坑落戶,人口發展迅速,超過了茅輋的人口數量。

目前,穆善公的子孫,在花都區的福源水、正迳、蓆草塘,懷集,海外的巴拿馬、印尼以及中國香港等地都有分布。

在梯面茅輋,大山深處,隐藏着一千多畝原生态的古茶園

韓橋生老師

茅輋自然村村民全哥告訴筆者,他說:據先輩口口相傳,茅輋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地名為“爛簡藏蛇”。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祖居地在附近四公裡的福源水,其部分先祖葬在茅輋群山的龍脈之中,每年的清明時節,年輕的洪秀全會随家人,到此拜祭先人,期間都會順便到茅輋的人家中,品嘗茅輋産的山茶,茅輋舊村口的那棵古樹、石櫈、石桌,據說曾是洪秀全品茶的地方。

在梯面茅輋,大山深處,隐藏着一千多畝原生态的古茶園

關于梯面鎮茶葉的種植。

《梯面鎮志》是這樣記載:茶,是梯面特産之一,梯面地區農民都有種茶和飲茶的習慣。據舊縣志記載,清朝同治、光緒年間,花縣城(花城)就有10多間茶莊,收購梯面茶葉供出口之用。由于買賣大宗,特設立一把公共茶枰,每交易白銀一兩,即扣除枰銀三分。此公枰每年投标白銀千元。據當時茶價,畝産量及收枰銀計算,光是花城,每年銷售茶葉約100噸,梯面就有茶園萬多畝。現在還清楚地看得出種過茶的痕迹,遍布在所有居民區周圍的山頭。

梯面茶之是以能大量發展,據調查所知,原因有二:1.利用山嶺種茶不須占用寶貴的水稻面積;2.經濟價值高。一斤上等細茶可換30斤大米。一畝茶山可收上等細茶10斤以上,另有次一等的茶葉收入。從清朝道光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1949年),百多年來群衆樂于種茶,絕大多數農民既種茶又種稻。一般農戶都種三五畝茶園,有不少農民專耕山種山茶,成為種茶專業戶,少者種有三四十畝,多者六七十畝,請勞工摘制。全區年産上等細茶50噸以上,茶的收入占整個梯面經濟總收入50%。

梯面茶其質之優,産量之大,遠近聞名,銷往國内外。

在梯面茅輋,大山深處,隐藏着一千多畝原生态的古茶園

至于後期,梯面的這一大片茶園為何消失了?

《梯面鎮志》這樣記載:1956年成立進階合作社後,土地收歸農業合作社集體所有,強調以糧為綱,成為單一經營,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以種水稻為主;因為茶葉收成季節與春耕相同,勞力安排不過來,是以,無法管理茶園,至使茶園逐漸荒廢;茶價過低,農民出售茶葉,每公斤收購為七八角錢,1公斤茶葉隻折合大米2公斤左右,與過去相比,其價值隻及十分之一,農民種茶,其經濟效益得不償失,終于棄種、棄管,茶園荒廢,這一特産在大衆眼中消失。

在梯面茅輋,大山深處,隐藏着一千多畝原生态的古茶園

梯面茅輋千多畝原生态古茶園,是怎樣被發現的?

梯面客家嫂黨支部書記吳展紅,利用采茶歇息的期間告訴筆者,她說:“ 2020年,我在紅山村任第一書記,入戶調研時,熱情的村民,拿出一種很特别的茶,泡茶給我品嘗,發現這種茶泡出來的茶湯,喝起來卻絲絲甘甜,有一種與衆不同的嫩香,缭繞的茶氣帶着溫柔,那香氣感覺很舒服,馬上意識到這茶,具有很好的養生和開發價值.....”

在梯面茅輋,大山深處,隐藏着一千多畝原生态的古茶園

于是吳書記便詢問村民,村民告訴她,這些茶葉來自茅輋的山林間,從一棵名叫“老茶婆”的百年老山茶樹上采摘下來的嫩芽,制作而成的,取名叫霧尖茶。後來,吳書記将這種情況直接向鎮黨委書記劉順傑彙報,劉書記非常關心和重視,特意訓示盡快開發出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開發了六個采茶點,發現第六個點古茶樹最多。據估算茅輋的茶樹種植面積有一千多畝,其中有不少是衍生的野放茶,有相當一部分百年老山茶樹“老茶婆”經廣東省茶葉收藏與鑒賞協會會長、省農科院原副院長陳棟,廣東省農業科學茶葉研究所、廣東省科貿學院等的專家團隊考察、研究、讨論、論證,樹齡至少有300年以上。

在梯面茅輋,大山深處,隐藏着一千多畝原生态的古茶園

吳展紅表示:在梯面鎮發現的這個原生态古茶園,經專家鑒定,是廣州市唯一一個現存比較完整的古茶園。目前,在上級部門和鎮黨委政府的支援下,正計劃依托本地盛産優質山茶的優勢,大力打造以茅輋茶為品牌,全面推廣梯面鎮茶文化的開發,以茶文化與文旅相結合,促進鄉村産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