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總愛發脾氣?責罵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上策很少有人用

孩子總愛發脾氣?責罵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上策很少有人用

在綜藝節目《不要小看我》中,曾發生過這樣一幕:

5歲小男孩“雷雷”脾氣火爆,先是弄壞了其他小朋友的氣球,接着又因為玩具小恐龍和人扭打在了一起。

擔任助力官的張萌見狀連忙阻止,對雷雷說道:“你怎麼這樣呢?不能欺負别的小朋友!你乖一點好不好!”

雷雷對此卻并不買賬,掙脫張萌後大喊“你才要乖一點”!甚至舉起一旁的垃圾桶,向張萌扔了過去。

孩子總愛發脾氣?責罵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上策很少有人用

孩子發脾氣在所難免,很多家長可能都遇到過類似場景,應對方式也大都和張萌類似:直接與孩子硬碰硬,想通過講道理或者責罵的方式來制止。

然而事與願違的是,孩子的犟勁上來後,對其責罵或者講道理,不僅無法安撫孩子的情緒,反而會激起其逆反心理,親子之間的沖突進一步更新,讓孩子更叛逆。

事實上,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和家長對着幹,家長的應對方式至關重要,責罵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而真正的上策,應用的家長卻少之又少。

孩子總愛發脾氣?責罵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上策很少有人用

為什麼孩子會發脾氣?

對于這個問題,很多家長可能會脫口而出:

“肯定是無理取鬧。”

“孩子太調皮、不聽話,又打又罵都沒用。”

實際上,孩子發脾氣背後也有“潛台詞”,無非是表達内心想法的一種方式,一種對情緒的釋放。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如果孩子沖你發脾氣,他就是在說兩件事:一個是我愛你,另一個是我撐不住了,需要你伸出援手。”

很多時候孩子之是以發脾氣,其實是在向家長發出求助,是因為自身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孩子總愛發脾氣?責罵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上策很少有人用

蔡少芬曾分享過這樣一段經曆,有次吃飯時,她隻顧着和大女兒說話,沒注意到小女兒一直在喊媽媽。

沒過一會,小女兒怒氣值積滿,開始大哭、發脾氣,這時蔡少芬才發現忽略了小女兒,趕緊道歉,連忙安慰,安撫小女兒的情緒。

因為孩子表達能力有限,思維方式簡單,于是當需求不被父母“看見”,自己又“撐不住”時,發脾氣、敞開嗓門大哭,自然也就成了最直接的表達方式。

孩子總愛發脾氣?責罵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上策很少有人用

孩子發脾氣,責罵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

當孩子發脾氣時,很多家長都會采取兩種方法,一是對孩子不停地責罵,二是努力地心平氣和對孩子講道理,結果卻往往收效甚微。

如果孩子發脾氣時,我們選擇對孩子責罵,這是“下策”。

對孩子責罵,等同忽略了其實際需求,讓孩子深陷于求助無門的痛苦裡,進而引發更激烈的情緒,讓孩子脾氣變得更大。

而且當孩子發脾氣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家長責罵時,性格發展很容易受到負面影響,變得膽小、懦弱,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親子關系也會變得十分緊張,家長潛意識裡厭惡經常發脾氣的孩子,孩子的憤怒會變成“恨”,由此陷入惡性循環中。

孩子總愛發脾氣?責罵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上策很少有人用

而如果我們熱衷于對孩子“講道理”,那也隻是中策。

雖然不停對孩子“講道理”,不會對孩子造成實際傷害,但同樣不會起到太好的教育效果。

由于大腦發育不完全,與成人相比,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本就有所缺陷,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一味地講道理,孩子隻會“左耳進右耳出”,甚至産生抵觸心理,等下次遇到同樣情況時依舊我行我素,不會有任何改變。

孩子總愛發脾氣?責罵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上策很少有人用

孩子發脾氣,這樣應對才是上策

1.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發脾氣不等于任性,我們最應該做的也不是發脾氣、指出孩子的錯誤,而是試着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盡情地釋放出來。

就像上文中蔡少芬的應對方式,被忽略的小女兒發脾氣時,她并沒有選擇強行制止,而是接納了孩子的這種負面情緒,第一時間撫摸小女兒的後背,說道“我知道你不開心了,你哭吧”,讓孩子将情緒釋放了出來。

而小女孩得到媽媽的安撫後,很快調整好了情緒,表示自己舒服了很多。

孩子總愛發脾氣?責罵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上策很少有人用

2.努力與孩子共情

很多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發脾氣時“油鹽不進”,講道理根本沒用。

其實這時候我們可以試着與孩子共情,讓孩子明白自己并非孤立無援,父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這時候孩子往往可以回歸理性思維,也認識到自身的錯誤。

孩子總愛發脾氣?責罵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上策很少有人用

3.事後展開“真正”的教育

當孩子将負面情緒釋放完成,又能夠理性地看待問題時,我們就可以對孩子進行引導疏通,進行“事後教育”了。

比如與孩子約法三章,約定以後遇到類似情況時,要如何表達自身需求,該怎樣控制好自身的脾氣,找到更好地解決辦法,與孩子達成共識。

孩子總愛發脾氣?責罵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上策很少有人用

歪媽結語:

發脾氣的孩子,其實就像一個縮成團的刺猬,外表滿滿的都是尖刺,内裡卻有軟軟的肚皮。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應該找到其真正的訴求,引導、釋放孩子的情緒,而非與之“硬碰硬”,最後傷了孩子,也傷了自己。

今日話題:當孩子發脾氣時,你會怎樣做?

繼續閱讀